网友提问:
闲置撂荒、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为何我国粮食还能自给自足?
优质回答:
说没撂荒的,估计大部分是平原地带的人;山区的人应该不会这样说。
我三年前曾和几个老同学一起回当年下放的农村探访,是闽西的山区。下放的生产队坐落在一条从村头至村尾十华里左右的山沟,有三十几户人家。当年十分热闹,白天全生产队的劳力一起干活;晚上年轻人集中在记工员家里,一是为了给当天的劳动记下自己和家人的工分,二是那年代没有电视机,晚上的生活,中老年人邻居家坐一坐,早早的就睡觉;年轻人就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记工分、听生产队长安排第二天的活。玩到深夜有的人回家,有的人还留下来“打盆火”就是凑钱吃点心。杀一只兔子或鸭子或鸡,熬的汤煮稀饭配肉。因为人多,肉相对就少,煮成稀饭大家都能高高兴兴的给已经有点饥饿的肚子安慰点东西。
有时候,几个青年记好工分就往村尾山坑里去捉“石玲”,一种像田鸡一样的青蛙,但个头比较大,叫的声音“咕咕咕”的很沉闷,这时夜宵就是吃“石玲”粥了。吃完宵夜已经一二点钟了,第二天,大家照样准时出工。回想当年的知青生活,忘记了辛苦留下了惬意的回忆。
这次回访时隔三十多年了。变化的大真是让人不敢相信:翻天覆地、沧海桑田、面目全非……都是恰当的描述。从村头至村尾,漫步了一个多小时。沿山沟逐渐上升的层层梯田,往年长的是庄稼,现在大部分都是野草:狗尾巴草、马鞭草、马齿苋草、蒲公英草……一片荒芜。偶尔见有一两块田种了有地瓜,看到的是杂草比地瓜还多,显见已经很久没人来管理、除草了。看来田地是没人种了;
坑两边的山脚下,就是村民的住房。原来都是砖瓦房,现在看到有些砖瓦房墙倒了屋顶塌了,没有坍塌的房子也大门紧锁,门前长满了杂草,说明已经被主人废弃了;也看到了好几栋新建的楼房,城里才有的样式:瓷砖贴墙,绿色的琉璃瓦,三层或四层的结构,有阳台。但是也大门紧锁,面前长满杂草,还堆着一些没用完的建筑材料:凝固了的水泥砂浆、几块木板、一些沙子、黄土,就是不见有人出现的痕迹。据好容易遇到的一个老农介绍,这几家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外出做生意发了的,回来把旧房拆了建新房,说是风水宝地不能废弃。建好以后,锁在那里,每年清明、春节一家人才回来,拜祖宗、祭祀天地,说不敢忘了祖宗;没发的也没回来,旧房没人管理就慢慢坍塌了。
我们走了好久还没见到一个人。可当年就不一样,一到晚上原来的那些房子就会透出点点星宿般的灯光。农村还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大家习惯叫洋油灯;清晨就会从这些房屋里传出公鸡“哦哦哦”的报晓声,明亮而清脆,此起彼伏。若是夏收夏种,这时,各房子就有人打着哈欠从屋里出来,就近的互相打着招呼。过一会儿,就陆陆续续扛着农具去上早工了--趁天还不热好干活。割稻子,太阳底下,九点以后的阳光,加上稻子的叶子,蜇得人那感觉真说不出来,够难受。好在人多,聚在一起,热闹,有说有笑,天又还凉爽。早饭生产队统一开饭,吃队里的,有人煮饭有人送饭,等早饭送来时,大家已经割完了好几块田的稻子了。
村里有一条从村头至村尾的路,3、4米宽,可以通手扶拖拉机,是村里的主路,在田地的中间。我们一边走一边聊着,感慨时空的变化。快到村尾时,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老农,七十几岁,是我们同年代的人,应该会认识。走近时,互相探视了一会儿,果然还认识:“诶,你不是木莲子吗?”“你不是xxx吗?”几乎是同时叫出来了,接着就聊了起来。
谈到这里的变化,木莲子既兴奋又叹息:“都出去了,不种田了。有的去外地,有的上城里,有的搬到大队那里了。田都没人种了。几个去大队的还回来种几块地瓜,也只种不管。你们都看见了,草比地瓜长得多。从前(他指的是大集体时代)不让大家出去找副业,都在家里种田;现在是大家都出去了,田没人种了。”问他为什么还在这里?他说孙子前几年在外面做生意,把父母孩子都接去了。前年回来把旧屋拆了,盖了一栋楼,就是你们进来看到的那一栋。还有几栋是某某、某某他们盖的,也是在做生意。“我老了,不愿意出去,就住孙子的新屋子,给他看房子。种了一点菜,养了两只鸡,一只番鸭,不敢多养。米是到大队买,自己也不种,孙子给的钱。”
后来我们又去看以前住的房子,是生产队的保管寮,放农具用的。找到那里,房子没了,连地基都不见了,满眼的杂草石子和堆积的泥土--应该是倒塌的墙土。这就是现实,四十年的变化。
山区的田大都是梯田,一层一层上升,面积有大有小,小的连牛也要慢慢的转身;产量又低,看不到希望,一改革开放,能走的都丢下农田出去闯荡干事业了。平原地带,一片一片的农田相连,利于机械化耕作,很多人就用起了机械,不多的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收益就好,田地自然不会荒废。我们国家地土辽阔,东南西北各有所长,一方水土一方景,多走走多看看,就会有客观的结论。
其他网友回答
△△从南方县域的局部地方来看,耕地“闲置撂荒、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矛盾较为普遍。其原因:一是经营自主、择业自由,种地远比不上务工经商赚钱。二是田亩插花、唇齿相依,不同环境条件的相互牵制与矛盾制约较重。三是水利命脉、悠关生存。农民种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灌溉条件失去保障。四是农技集约、生态环境,形成不了共同打造的绿色链条体系。五是分田单干,地角各顾,无能为力、无法合作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六是“一亩三分”、小农经营,机耕率效与农资购筹和农产品经销等,均难以控制成本、彰显效益。在市场择优追利、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耕地闲置撂荒的矛盾现象,难可避免。证明违背和失去遵循农业种地体系规律的行为,寸步难行。
△△农产品市场改革开放是必然的、正确的。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安全。当然,也是市场竞争与财政问题,情况极其复杂。我国粮食保供,自给自足,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把“吃饭当作第一件大事,始终惠农我国粮食生产”。大平原区粮食连年丰收,大量匹配粮食及各种农产品进口,不断加强国库粮食储备循环。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也不断变化。比较改开前时期,人们吃飯的用粮量也有所减少,曾经一歺半斤米不飽肚、当下一攴吃二两。我的看法错误难免,敬请多批评。
其他网友回答
闲置撂荒,是个别现象。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也是生产条件极差的极少数地区的情况。而绝大多数农户,特别足大规模的农场,都是连年丰收的。还有科技支持,政第保障,农村农业近几年来发展势头很好,不少地方,不少农作物产量不断刷新…所以,我国粮食基夲上还能自给自足。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土地闲置擱荒的问题不好回答。土地种植需要水,电等因素,中国的山地在45度上的好像全部种草种树。
其它能种植的土地几乎没有荒废的。
全国种植粮食的地方越来越少,因为种粮食,以及后续的产业养殖业都不挣钱。所以种粮食的越来越少。
我们吃的东西几乎大多考进口。
其他网友回答
象我们家来说五个人,八亩地四亩小麦,四亩果树,原来小麦收获后地就不回茬玉米了,现在粮价高了,小麦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又种小麦,投资高了产量也高,一年种两茬一亩地纯利将近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