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待生活的态度(老子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网友提问:

老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老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首先涉及生活两字的概念。生活,一指衣食住行的情况;二指生存;三指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围绕这些方面对生活的定义,可以从以下来分析老子对生活的态度:

《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意思是:……(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圣人只为温饱,不追求声色纵情之乐。(正因为这样)所以舍弃声色纵情之乐,只求“为腹”的谋生方式。为腹,只为了温饱。目,代表多种欲望的生活方式,包括追求声色纵情之乐。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取此,指只求“为腹”的生活。这是老子对当时人的生存和衣食住行情况等生活的态度。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意思是:我有三件宝贝保持使用之: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朴;第三是不敢为天下事贸然争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朴,所以能广泛使用;因为不敢为天下事贸然争先,所以能成器长久(对天下人民有利)。这是老子对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态度,涉及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其中主要是对“不敢为天下先”如何解读的问题。笔者认为“不敢为天下先”要与“故能成器长”联系起来理解。《周易·系辞》:“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里所说的“立成器”与老子说的“成器”是一个意思,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启示我们: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定要把天下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成器”长久。而要达到立成器能长久,就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调查研究,创新创造才能做到。在这个角度上说,“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不敢为天下立成器之事而贸然争先,且《道德经》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事实上的敢为天下先。我们一定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器,器物。

总之,老子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谢谢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周朝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曾博览群书,精通礼仪,孔子曾从鲁国去拜访他,探讨关于礼仪方面的问题。他的《道德经》思想微妙深奥,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他继承了黄帝的思想,后人常常称他们为黄老之术。老子对生活到底有怎样的态度呢?

要想弄明白,还是先来看看老子的身份地位。作为皇家图书馆的馆长,按说,地位还不错,不过,当时的周朝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名存实亡了,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连年战争,根本不把周朝天子放在眼里。国家都这样了,还用说他一个管图书的。可见,老子是没落贵族中的一员,是一个不得志的失意者,看到这样的局势,他很伤心。

首先,老子是一个淡泊,恬静的人。老子在二十章写到,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大家都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好像去参加聚会,吃大餐,好像春天登台远眺,只有我,淡泊,恬静,像婴儿那样纯朴,愚钝,昏昧,没有机心,不去为名利费力劳神。难怪木心先生读到此处说,几乎听到老子的哭声了。

其次,老子是一个慈柔,和善,简朴,厚道,谦恭,知足,知止的人。老子说,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个人很难拥有这三件宝贝,这三种修养,慈柔,简朴,和谦退,我们常人可见利益,就一马当先,别人占了先机,心里就充满嫉妒,不知道什么叫谦让。老子反复强调,如同草木一样,富有生机时,柔和,柔嫩,柔软,失去生命就会枯槁,憔悴,坚硬。一个人过于强横,往往不得好死。你看,社会上,发生的极端事件,不都是说话粗野,蛮横惹的祸。

另外,老子是一个能站在反面看问题的通达,智慧的人。中国古代文化太厉害了,老子继承了《易经》的营养,提出了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包含有两个方面,他认为,反也者,道之动也。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走,是道的运动。事物繁盛到极点,内部各种因素会促使向衰弱的方向发展。他提出弱也者,道之用也。道是通过柔弱发挥作用的,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曲则全,弱胜强。你看看历代帝王将相,很多都吸取了老子的智慧。三国孙权想夺回荆州,先以养病为借口,调回吕蒙。派一个无名书生陆逊接替,陆逊又给关羽写了一封很恭敬的信,希望能得到关羽的照顾,用示弱来麻痹对方。清朝的康熙剪除鳌拜也是这样。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对生活的态度,主要是无为,并不是对生活的一种消极,反而是阳光向上。现在人们应该借鉴这种生活态度。无为,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人们的一种原则和生活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其作<道德经>,有如下观点:

一.大慈大爱

<道德经>创作的背景是天下大乱、战争不断、贫穷、疾病、死亡、民不聊生,百姓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生命不再珍惜,老子通过<道德经>对“道”做了本质性解读,让人们知道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提出危机时代下求生存的圆满系统,化解人们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最终坚定人民生活的信心,是一位站在生命本质的智者,是一位对生活充满大慈大爱的圣人,正是庄子心中的“博大真人”。

二.功成弗居

通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观点,告知世人,评价和评判都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不要过多的执着于眼前的得失,应该“生而弗有,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看透事物的本质和循环,放下执着,处下不争。

三.上善若水

做人做事,应该借鉴水的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质最接近于道,世人应该学习,善良为人为事。

四.无为而治

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不要刻意去带着强烈目的的去做事,应无心而为,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清静无为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

五.简单知足

“少则多,多则惑,”遵循简单快乐满足的心态, 能够生活幸福,不可满全,“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现实生活中,成功之后 ,学会减损自己利他人 。

……

老子五千言,言尽万物事,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观察,总结出万物的根源和处人处事的规则,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需要世人细心的体悟,从而运用到现代的生活。

老子悟透了道 ,对待生活是慈爱的、积极的、善良的。他是一位看透生活的大智者,他是饱经沧桑的大慈者……。

现代社会,物流横欲,人们痴迷于金钱,忽视内心的追求和初心,迫切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与先哲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或许达不到老子心中的“圣人”,但至少生活中有诗和远方,内心充实和丰富也可。

其他网友回答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