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于谦的功绩究竟为何?
优质回答:
谢冬郎乎提问!关于明代于谦功绩问题已有8位网友作答。都比较好。但于谦功在国家、人民,得罪了前皇帝英宗朱祁镇含冤而死论述不多,这题主的问题。于谦案重点不在于功劳大小,而在于该不该被杀,这是焦点。我想就于谦功绩和含冤被杀两方面作些解读。
一、历事四朝
于谦,浙江钱塘塘(今杭州)人。永乐19年进士。少年即写诗抒怀:”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三年巡按江西,严惩污吏,审理冤案,颂声满道。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调节粮价,赈济贫苦。又兴修水利,加固黄河堤岸,深获朝野称道。英宗正统六年遭太监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经两省百姓及藩王们力请免死,并官复原职。明英宗土木之变被俘,他拥立景帝,拒绝割地换英宗,拒绝南迁厉主抗战。升为兵部尚书。他整饰兵备,亲临督战,帅师22万在北京九门外大败瓦刺军队后加少保头衔,总理军务。后來蒙人也先以人质皇帝逼迫议和。于谦力排众议,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要挟式谈判议和。也先无计可施,只得放回英宗。
二、清廉为官
宣德二年,明代始设巡抚。于谦在江西巡按期间,不避权贵和宗室藩王,官民一体按法办事,平反冤案数百件。因此被任命为首批巡抚。任河南、山西巡抚19年。期间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严厉肃贪。兴办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创立平籴法储粮备荒,开办”平仓”、”义仓”,设”惠民药局”,救苦济病。19年巡抚始终清廉为民。不阿权贵,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宦官得宠。军国大计皆仰宦官王振搭理,满朝野贪污成风。地方大员进京办事,皆重贿上司。而于谦进京”室囊以入”。正统六年遭王振诬告下狱论死。幸赖两省百姓及诸王上书力辨方得复职。
正统十年,山东、山西、陕西饥民20万流入河南,照明制应遣返故乡追交粮税。而于谦公然违法,开仓放赈80多万石救济2O万饥民,并予分散安置于里甲,拨给耕地、种子和耕牛农具等。让灾民生产自救。民呼之”于青天”。
三、救国冤死
,明景帝景泰八年正月初,景帝朱祁钰重病不起。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太上皇英宗旧臣策划”夺门之变”,十七日破晓。太上皇朱祁镇复辟登极,改号天顺。朱祁镇念念不忘于谦舍自已不顾而拥立弟弟朱祁钰之事,正午即捕于谦等下狱。诬陷于等谋逆罪。本欲凌迟,后朱祁镇自觉理亏,改为斩杀。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在北京东市杀于谦,妻、子流放边疆。抄家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行路嗟叹,天下冤之”。
左说春秋评议:孟子曰,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朱祁镇狭窄之极也。置国家社稷和亿万苍生而不顾,置江北大片河山于不顾,唯一已性命苟活为是,枉杀为民为国为江山而轻君的于谦,明室祖宗何忍?国家、社稷何忍?亿万民众何忍?如此贪生怕死的小人,亦何颜面复辟,连天子死社稷的崇祯皇帝都不如。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于谦的功绩大抵上最卓著的时候表现在土木之变以后 直至南宫之变这段时间 主持朝政时期 尤其以北京保卫战为最 于谦自幼便生了救国安民的志向 其在十五岁便因为仰慕文天祥的为人而写了赞词:“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于忠肃集·卷十二·文山先生像赞》) 并以文天祥为人自勉 激励其为国为民 至土木之变 果然如此 其之生而以身许国 至为官清廉 后受命于危难之间 决计抗敌保国
英庙十四年九月 帝陷土木堡 谦时充兵部左侍郎 尚书邝埜已死难土木堡 明制尚左 故谦代之 其时侍讲徐珵以天异请南迁 于谦力言不可 且云南迁者斩 阁臣陈循 太监金英等助之 谦等又请太后立长君郕王监国 而《明史纪事本末》言英宗北征时已命王总百官 监国 而立皇太子见深为储君 彼时朝廷多倚重于谦 谦亦以国家为重 上言:“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王深纳其言 会应天巡抚周忱言仓米数百万 可当京军一岁之饷 令自往取之 谦纳其言 奏上 遂令都御史陈镒督此事 令京官及军有能运粮至京师者 政府以脚直给之(事在《大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 亡何 廷臣请立王为皇帝 太后许之 王惊 趋避之 谦等力言 为社稷 为四民 会都指挥岳谦自卫拉特还朝 言英庙令立王 王遂受命 乃令战守计
先是 喜宁附也先为间谍 告中国虚实 言挟帝叩关入 可得大志 也先称善 遂薄大同 总兵郭登弗听 以王已立也 十月初五 从于谦所请诏诸王遣兵入卫 初八 以于谦总戎政 《大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言调备倭军四千五百及运粮军三万六千入卫 又分遣诸将兵二十万列阵九门外 令诸将士死战 闭九门 至十一日 也先薄京师 列阵西直门 京师戒严已于十月初一 时廷臣有言和议者 问于谦 谦力言死战 已而也先以万骑攻德胜门 为火器败 又居民鼓噪呐喊助威 动天地 佥都御史王竑亦提兵至 也先兵遂败去 凡相持五日之间 其别部攻居庸关者五万 以天寒不得志 遁去 为罗通遣兵大败 也先气夺 又闻勤王军将至 遂泱泱去 朝廷以功加于谦少保衔 总戎政 于谦《题公中塔图赞》
明朝政治心脏——京师之所以能够保住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于谦的凝聚力 由于这些事件是因军事之发展及防御的急切需要而产生 所以明朝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军事化的政体 于谦原为左侍郎 即被提为尚书 并且在皇帝的授权下 支持下 对所有文武百官行驶皇帝给予他的权力 根据以上所述 除了二十余万守军以外 杨洪还帅了八万左右的宣府军撤退至京师 又从辽东召回了一些兵力 加上粮食的补充 战守策略的指挥下 安排下 明朝能够与瓦剌一战 直至赢得这场北京保卫战 不独北京如此 在前期与后期的工作上 所有这些 都不得不说于谦亲自计划了这些措施 他有力的压制了南迁与议和 明朝并没有因为这次英宗北征沦陷而被瓦剌赶出华北地区 而是因为文武官员的的坚守而固若金汤 这样的功劳不独在于于谦一人 尽管大明帝国的边疆防御体系受到瓦剌的严重冲击而破坏 但是通过明朝彼时的行政系统来看 其在内依然稳固 明朝的官僚体制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大的冲击 当然 这与于谦力主保卫北京有很大关系 否则一旦用了徐珵的南迁 可能一出京师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明朝各布政司也并没有因此受到冲击 因为并没有卷入这场帝国的防御战争 后来的局势依然稳定 很大程度上即由于当时的明朝政府组织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来应付危机 并且将这些大胆而有效的政治措施付诸实施 于谦作为核心人物 其功在千秋 勋业卓著 于谦像
《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城平面图》
而也先之所以不能对明朝采取一系列的战争 或者说扩大战争 包括在对待英宗的态度上 很大程度上即在于其瓦剌的利益不在于对明朝土地的征服 而是需要与明朝重新建立起有利的经济关系——朝贡贸易 其之发难 是起于朝贡 其之结束 也是因为朝贡 并且瓦剌当时也没有能够征服明朝的实力 这从瓦剌当时内部的虚弱与其分裂可见一斑 北京防御战以后的以于谦 兴安为首的外朝内廷的新政体并没有保持长期稳定的的统一 随着英宗还都 南宫之变而改变 于谦也因政治斗争做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