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看原著好还是看剧好)

网友提问:

文学名著,你喜欢看书还是看剧?

优质回答:

文字是人类的灵魂表达,人类因为无聊产生了小说故事戏剧,一定先有文字编故事出来,剧集才会产生,所以小说故事名著是第一印象记忆艺术,是先入为主的,红楼梦就是一个最典型例子,写得太好,電影电视剧表现不出来,令我们愤怒不齿!

但现在电影电视剧独立或流水线编剧拍摄,剧本人们不喜欢看,只喜看拍出来的剧了,时势不一样了,香港无线翡翠台电视剧集就是最明显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被称为是“文学名著”的作品,必然历经时间的淘洗而光辉永存,这样的作品必然是要读原著的,而不能仅仅靠看电视剧或改编的漫画来获得对作品的认识。

读原著的优越性

正如题主所说,“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

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有时不在于它构思了多么巧妙的故事,情节多么跌宕起伏,而在于它用极为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或用锋利的语言讽刺了黑暗现实。

一个作家的功力如何,就看他对语言的掌控如何。好的故事,平庸的作家也能把它写成畅销作品;而平庸的故事,伟大的作家才能把它打造为力透纸背的经典,这中间的差异便是对语言的掌控能力。

我们看一部作品,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看这位作家的思想。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伟人交朋友”,说的道理就是如此。

并且,你自己去读名著,获得的是第一手的感觉,你对人物的认识如何,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如何,对作家的评价如何,都是完完全全来自自己的经验,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感受,这是很宝贵的。

但是,你若只是去看电视剧,漫画之类,你获得的是别人加工过的东西,是二手经验。

将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那些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未必和你一样,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电视剧,是他们读书感受的综合,这其中甚至还夹杂着商业性的噱头,为了获得收视率而扭曲真实,或是故意放大某些东西,或贬低某些东西。

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会误导你自己的认知,就像《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容貌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写得如此美,你读到这一句时,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她的样子,但电视剧呈现出来一个演员,即便导演们努力让她贴合人物,也无法与你脑海中那朦胧的形象相媲美,反而会让你对林黛玉的印象变得刻板——“哦,她就是这个样子啊……”

看电视剧的优越性

你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情,将一部名著改编为电视剧,是为了扩大它的受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甚至喜欢它。

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人们的水平不一,理解能力也千差万别。如何让更多的人理解就成为改编的第一要义。

像小孩,你想让他提升文学修养,丢给他一本《红楼梦》原著,他可能看得下去吗?就算他看得下去,他又能理解多少呢?

但你若先给他一本《红楼梦》的漫画,他一定爱看,因为这符合孩子的天性,也符合他的认知水平。在成功地激发他的兴趣之后,你再给他看少儿版的《红楼梦》,等他再大一点,让他看看电视剧,等他再成长一段时间,他就会自己主动去看原著。

由名著改编而来的电视剧的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一是帮助大多数普通人了解作品,同时又以娱乐的形式调节着人们的生活;二是激发人们对原著的兴趣,很多人在看了电视剧后,对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会去仔细地看原著,专业性强的人还会把它写成论文,内容是“原著和影视改编的异同”。

总之,你首先要明确是谁要看名著,根据他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来选择读名著还是看电视剧。但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哪一类人,我都希望只要能力达到,一定要去看原著。

其他网友回答

书籍的阅读特别是纸质书的阅读不同于电子书,更不同于看影视剧。个人还是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籍。

现代社会不用说看纸质书,就是电子书的阅读也不容乐观。短视频、影视剧都已经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对于书籍的阅读正在被边缘化。十个人里有两三个阅读书籍的,而纸质书籍就更少了。我还是习惯于每天睡前看一会纸质书,关上所有电子设备。没有人打搅,安静下来身和心都留给书籍。

影视剧很好,但改编的太多甚至有的都没有原著的十分之一保留,人物的塑造很容易就被某一个演员固定,越是好的演员可能就越对人物形象起固定作用。如《三国演义》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就已经固定了我对书本中的形象,只要阅读《三国演义》就浮现出唐国强、鲍国安等等人。

所以请大家要先阅读原著后再去看相应的影视剧,这样你评价一部剧就是他演的像不像而不是书里写的和影视剧不一样,请分好先后顺序。小说或剧本一定是先于作品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