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不是枭雄(曹操到底是枭雄还是英雄)

网友提问:

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枭雄?

优质回答:

首先能在纷乱的三国时代实现北方统一,就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话说汉丞相、魏武王“曹操”,因为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一直被人骂成是汉贼,是奸雄,忤逆,谋反。但我认为,这简直就是对曹操的恶意攻击,人身诽谤。这要放在现在可以告他污蔑罪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会把曹操变成奸雄汉贼的呢?

曹操是个厉害角色,一是文学成就,这么说吧,把历史上所有写诗的高手拽出来遛一遛,排名前十里面必须算他一号,什么建安七子、魏晋风骨,在曹公的“东临碣石”面前都得奴颜婢膝。再就是被大家熟知的功业成就,统一北方、虎视天下,这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可惜的是,后人把曹操变成了一个被涂鸦的历史符号,成了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反面典型。这印证了忘了谁说的一句话:历史,名字是真的,故事都是假的;小说,名字是假的,故事都是真的。

把曹操涂抹成一个花脸奸贼,有这么几个缘由:第一,表为汉臣,实为汉贼,这是《三国演义》为曹操戴上的“光环”,而事实上曹操对大汉、对汉献帝也的确说不上忠诚,所以在文人士大夫眼里,你这是给天下人做了最坏的表率,握在手里的春秋之笔自然不会饶过他。第二,曹操做人奸佞狠毒,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逃亡途中遇到老朋友吕伯奢,老朋友盛情款待,却被疑忌成性的曹操杀了全家,这个故事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时,对曹操恨得是咬牙切齿。第三,当时的名人许劭给曹操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好家伙,这句话让藉藉无名的曹操声震当时,更让功业盖世的曹操黑化千古。

这几个罪过我们现在看来很容易驳斥,比如杀害吕伯奢一家,这纯粹就是个故事,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为了坐实曹操之奸而虚构的,而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也提到了曹操的逃亡,是这么写的:“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魏武纪”列《三国志》第一篇,读过之后,曹操之奸没看到,曹操的容人之量倒是让我印象深刻,姑且列举一二。

我们知道张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首席大将典韦,在张绣之叛时为掩护曹操力战而死,让读者无不血脉喷张。实际上,这次平叛中对曹操伤害最大的,是他的儿子曹昂和侄子安民双双战死。就是这个降而叛、叛又降,让曹操有切肤之痛的张绣,最后仍被封侯,且得善终,“随曹操北征途中病死”。

有个叫魏种的人,曹操曾亲自举荐他为孝廉进而入仕,对他信任有加,累升为太守主政一方。后来兖州叛乱,曹操自信地对左右说,我相信只有魏种不会背叛我(魏种主政之地为兖州属地),不久即传来魏种与叛军同流的消息,曹操非常生气。平息了叛乱之后,魏种被擒,大家都认为其必死无疑,没想到曹操叹口气说,唉,这是个人才,竟继续任用。

有个叫毕谌的人,在曹操手下为官。有一地方将领张邈叛乱,毕谌的妻子、母亲、弟弟等一家人都在叛区且为张邈所挟持。曹操把毕谌叫来对他说,你家人被挟持危在旦夕,你赶紧过去吧,我不会怪罪你。毕谌信誓旦旦,决不会离开。等出了曹操的门,毕谌一溜烟似的跑出城投靠了张邈。没多久,张邈被搞定,毕谌被活捉。曹操说了句:这样一个孝字当头的人,也一定是个忠诚可信的人。竟升任其为鲁国的相国“相当于太守”

还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官渡之战过程中,曹操与袁绍相对峙,谁胜谁败,结果不可预料,而且就盘面实力而言曹操落於下风。自然,曹操手下不少人为寻后路,与袁绍暗通款曲。战后,曹操大获全胜,缴获了袁绍的所有辎重和核心资料,其中包括手下人与袁绍的私信若干。曹操看都没看一把火把这些“铁证”烧个干净。

以上都是曹操对待名人能士的故事,《三国志》中还记载了曹操与普通百姓的故事。曹操讨伐袁谭“袁绍长子”时,曾召集一批流民服役,这批流民活没干完就跑了,曹操下令,要严惩这批流民,并且不得接受他们的自首。没多久,流民竟找到曹操要求归降。曹操说,我直接杀了你们吧于心不忍,收留你们吧又违反了我自己刚刚发布的命令,你们赶紧跑吧,躲到山里别让搜查你们的兵士找到。换做别人也想不出这么个处理方式,可是想想,这个方式又如此可爱。

但就这几件事来说,发生在如你我身上,谁敢说能做到曹操的程度?这种人当之无愧为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曹操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不是后人说的,而是当时的名人许劭说的。

东汉许劭这个人善于辨别人的品行和能力,与他的堂兄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两人喜欢一起评论本地的知名人士,并根据这些人士的所作所为,逐月更改评语和排列顺序。为此,汝南人称之为“月旦评”。

许劭曾经担任过郡府中管理人事的功曹,府中官员听说了他的名望,无不改变、修饰自己的操行,以求得到一个较好的评语。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曹操自小为人机警,有谋略,善权术,并喜欢行侠仗义,行为放荡,不经营家产事业。因此,当时人认为他并无什么过人之处。唯有太尉桥玄对他另眼相看。玄谓操曰:桥玄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即“天下即将大乱,不是掌握时代命运的杰出人才,不能拯救。能够平息这场大乱的人,恐怕就是你吧。”桥玄向曹操建议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你在世上尚无名气,可以与许子将结交。许子将就是许劭。

于是曹操前去拜访许劭,询问他对自己的评价,说:“我何如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故闭口不答。曹操于是加以威胁,许劭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说曹操是奸雄,曹操听后,不但没生气,而是大喜而去。说明曹操对此评价还是极为认可的。

至于“奸雄”与“枭雄”哪个好那个坏?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奸”是奸诈的意思;而“枭”是恶鸟,言人比较凶恶比较强横。前人也称曹操为“枭雄”的,这个说法没有什么好意,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恶意,是骂曹操的。《文选?陈琳》:“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 张铣注:“枭,恶鸟也;雄,强也。言操如恶鸟之强也。”

当然《三国志》里也说刘备是“枭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刘备 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 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曹操历来被看做篡汉的“奸雄”。毛泽东则肯定这一历史人物的才略和功绩,并且说要给曹操翻案,他说: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摘自王子今著《毛泽东与中国史学》,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50年代末他谈到翦伯赞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l961年8月25日致胡乔木的信中曾引用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散步,喜欢背诵曹操的名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踊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面对浩瀚雄阔的产生了与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心理共鸣。他找来地图,查证出“曹操是来过这里的”,又说: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写道: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换了人间”,世事翻革,时代演进,然而曹操面对“秋风萧瑟”,毛泽东面对“萧瑟秋风”,作为推动历史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内心其实有着相通之处。

毛泽东在同子女的谈话中曾经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还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表露出对于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肯定。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问法不妥,枭雄和奸雄两个词汇有交集重合,应将枭雄换成英雄才具有鲜明对照,曹操当之无愧的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乱世中维持中原秩序,在实力允许的条件下没有在世称帝,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是英雄。小名阿瞒,李世民也用了。

历史意见:宋之前,偏正面,英雄。

宋世转折,偏负面。

请注意,历史意见有时会因时而变!

在我心中,曹操是伟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我喜欢曹操。

说实话,对于《三国演义》的扬刘贬曹和国人的亲刘恶曹,我很是不屑。人们厌恶曹操的原因,至今无解,大概是其杀了吕伯奢背负了忘恩负义的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寒了人的心。于此,我怎么都感觉这是罗贯中的恶意抹黑,故事情节简单得更像是现实中以讹传讹的谣言。

当然,兵荒马乱中死里逃生的曹操,在特定的环境下,错杀好人也非不可能。毕竟那是个人如草芥、生死无常的时代,何况其既心系天下苍生,欲救万民于水火,必然得先保全自身。遗憾的是,国人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流盲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变成了历史中的反面典型。

不说“建安风骨”,也不说正史中的曹操,只说《三国演义》。

竖子不足与谋!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曹操发起的,盟主是袁绍。杀董的事没办成,“英雄”们分崩离析、相互暗算。当击败董卓的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各路“英雄”各自打着小算盘,无一例外均按兵不动。曹操一怒之下,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遂领兵追董。但荥阳一战,被董卓打得落花流水,差点送了性命。

这个故事大多国人会当作笑料,且乐不可支,发出鲁迅先生笔下那让人心凉的笑。我被这个故事感动过好多次,我喜欢这“竖子不足与谋!”骂得痛快。这一战可以看出来,曹操是一个负责任、有胆略、顾大局的人。杀董,是责任使然;追董,是胆略使然;没有自私地保存实力打自己的小算盘,是顾大局使然。遗憾的是,国人看三国不会因“竖子”们气愤,只会因荥阳战败而高兴。幸灾乐祸的原因大概是,就你曹操勇敢,就你曹操能干,你不败了吗?怎么不接着打呢?

当袁绍强盛之时,我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兵收拾战场时,发现了曹操的谋士私通袁绍的书信。手下谏言,查而杀之,曹操却将证据付之一炬。手下疑惑,曹操解释说:“当袁绍强盛之时,我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我看,这句霸气十足的回复,仅仅解释为用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表现出其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宽广胸襟和过人的自信。现实生活中,流言可杀人,误会可绝交,但曹操在铁证面前,却理解并原谅了追随者,展现了一个伟大人物对自己、对事业的高度自信——过去的自己就非常人可比,未来的自己更是再也不会有压倒性的威胁了。难怪,青梅煮酒时,他会对大耳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个别自以为深刻的人,认为曹操的可恶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我说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至于手段是不是卑鄙,自立为王、阴谋称帝的人很多,曹操为了平定叛乱,统一国家,用此事半功倍的手段,岂止是无可厚非,那就是高人一筹的明智之举。想害死皇帝的人不少,至少曹操在其身边,这位孱弱不堪的皇帝人身还是安全的。

当然,实力第一的曹操,至死也未称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