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兵力

网友提问:

安史之乱时,唐朝大军都去哪里了?为何会让安禄山兵临城下?

优质回答:

当时唐军一共60万军队,中央军力不足十万,而边镇节度使手中军队超过了五十万,重点布孙西北和东北。而这60万之中,有至少十五万是在安禄山手上的。更重要的是,当时领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手下的这十五万是纯精锐部队,都是强悍善战之徒,而与之相对比的,唐朝在北方与其交战的部队,要比安禄山的部队差了几个档次。

在唐玄宗正享受太平盛世之时。安禄山一直都在积蓄力量,他依靠玄宗的信任,以抗敌为名积蓄大量粮草,兵器,战马和精锐力量。收契丹等少数民族健儿为义子,人数多达八千。利用李林甫大量打击异己的时候,趁机吸纳人才,并大量招收武将谋士,成立自己的一套军政朝廷。

安禄山反了以后,很快就控制住了河北,等军队渡过黄河后,接连攻陷陈留等重镇,又在洛阳击败了唐朝名将高丽人高仙芝和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十几万拼凑起来的联合部队,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著名书法家平原太守颜真卿和常山太守颜杲卿哥俩举兵,搞起了敌后根据地,这时候,安禄山自己也打算先享受一下胜利果实,在洛阳称帝,暂缓进攻。

高仙芝这时候提出先固守潼关、整训部队,等待同郭子仪和南方的唐军集结力量以后,再一举击溃安禄山的部队。无奈,玄宗听信监军边令城所言,认为高仙芝不战而退后数百里,影响唐军士气,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接着强令哥舒翰出兵洛阳,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至此,安禄山连取洛阳和潼关,并且消灭唐朝北方集结起来的反抗部队,长安已无兵可守,玄宗被迫逃亡西蜀。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前期,唐朝总兵力约60万常备军,除了10万左右的中央军外,其余均为边境设立的节度使所有。50万边塞唐军中,安禄山统帅了其中20万。因此,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唐朝从上到下都措手不及。

唐玄宗时期,唐朝在边境共计设立了十个节度使:

(一)安西节度使,治所在龟兹城(新疆维尔自治区库车县),统兵2.4万,镇守南疆。

(二)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统兵2万,镇守北疆。

(三)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甘肃武威县)。统兵7.3万,应对吐蕃。

(四)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统兵6.4万,应对突厥。

(五)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统兵5.5万,应对突厥。

(六)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统兵9万,应对契丹。

(七)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辽宁锦州市西),统兵3.7万,应对室韦、靺鞨。

(八)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青海乐都县),统兵7.5万,应对吐蕃。

(九)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统兵3万,应对吐蕃及西南少数民族。

(十)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广东广州市),统兵1.5万,应对当地少数民族。

以上十个节度使统兵约50万,是唐军主力。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和信任,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统帅的兵员已经约15-20万,超过任何其他节度使。

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统帅的唐军总人数15-20万,占唐军总兵力的1/3,且控制着现在的河北北部和山西,而长安以东没有任何野战军队,只有一些战斗力较弱的守备军,根本不是边境野战军的对手。

因此,安禄山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攻下了东都洛阳。

唐玄宗急忙召集长安附近的军队,汇集了约20万人(多为临时募兵),交给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封常青带领,驻守潼关,防止叛军进入长安。但是因为监军边令诚的谗言,唐玄宗下旨杀了两员大将,再次委派长期在河西、陇右作战的哥舒翰带军抵抗叛军,同时不顾哥舒翰的一再要求,强令哥舒翰出战,一战战败,潼关丢失,同时20万大军覆灭,长安已经无兵可守,只能放弃长安,逃亡剑南节度使控制的四川。

唐肃宗即位后,不断调集朔方、河西、陇右、北庭、安西的军队紧急回军,逐步形成对叛军的围攻之势,最终赢得了内战。

虽然内战胜利了,但是代价是唐朝的边境形同虚设,原来用于压制吐蕃、突厥、契丹的军队要么撤离,要么叛乱、都在内战中丧失殆尽,唐王朝彻底丢失了西域、河西、陇右等战略要地。

唐朝后期,吐蕃帝国迅速强大起来,不仅占据了河西走廊、西域,还占领了现在内蒙一带土地,数次占领长安城,回鹘、契丹也因此壮大——这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严重后果。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话说唐朝建立初期,延续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这是一种怎样的兵役制度呢?大致上来说就是当时的官兵们平时既要种田又要操练,但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到了战时,则自备武器上战场。这在南北朝时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当时诸侯割据,每个政权的地盘都不大,经济又都还不景气。

可到了唐朝就不适用了,为啥?地盘太大了,军队一旦出动经常就是一年半载回不来,这样的话,家乡的耕地也就没人打理逐渐荒废了。所以后来在唐玄宗中期,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是为十节度使制度。

意思就是将天下分为十大战区,每个战区的司令就是节度使。

一个节度使当然是无法对抗中央的,可后来为了对付游牧民族,便出现了一位将领兼好几处节度使的情况。当时的安禄山就是兼任三镇节度使,可谓是超级大军阀。这节度使最初也只有统兵的权利,还是容易控制的,可后来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央又逐渐将地方财政支出权和人事任免权都交给了他们。这样一来的话,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节度使便不再完全听命中央政权的话了。

当时的唐朝,在南方与南诏国长期鏖战,在东北方又要面对各种少数民族,在西方还要面对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三线作战,他们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边境线上,国内的军队很少。安禄山当时能够指挥的军队超过了20万,而唐朝的中央军只有区区10余万人。

此外天天打仗和天天踢正步的军队,战斗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时的唐朝已经歌舞升平了100多年,昔日引以为傲的中央军早就成了毫无战斗力的花花架子。这些由贵族子弟组成的中央军完全就是为了在军队里熬资历,好给自己挣一个晋升之路。而安禄山的叛军,作为天天和游牧民族打仗的军队,战斗力自然要比他们强悍成百上千倍。

所以叛军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拿着唐朝最强的三个藩镇,有十五万人,精锐的骑兵部队也在手里,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自己揍自己。而且安史之乱前夕剑南节度使征伐南诏全军覆没,七万人没了,导致内部空虚,机动兵力数量减少。(唐朝是第一个全面采用募兵制的朝代,全国也就五十五万左右的兵力,所以七万人对于唐朝是个大数字。)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感谢邀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在西南之地的一个国家——南诏。没错,就是仙剑奇侠传里面那个南诏国。这个在开元二十六年才刚刚统治六诏的南诏蒙舍·皮逻閤,得到了唐玄宗的册封为云南王,南诏成为大唐帝国扶持的一个重要政权。虽然唐朝在扶植皮逻阁的同时,也扶植南诏内部的白蛮,试图利用牵制掌权的乌蛮。南诏国还是与大唐王朝和睦相处的十分愉快,可是出现了一个“二愣子”节度使鲜于仲通。

这个“二愣子”派张虔陀疯狂欺压南诏国,致使南诏国王阁罗凤派兵攻陷姚州,杀张虔陀!于是草包将军鲜于仲通发兵征讨,又为其所败。之后南诏国王阁罗凤祈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许,再派兵6万攻南诏,再被败,但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于是南诏国王阁罗凤遂依附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锺,号东帝。唐朝对于南诏的叛变非常愤怒,加之杨国忠想为自己的门生出头,调集了大批军队征讨南诏。南诏虽然比不上大唐,但也不是好对付的小角色。南诏拥兵十数万,而且士兵能征善战,加上占有地理优势,所以和唐军打了个两败俱伤。在战争中,唐军伤亡高达二十万,当然南诏也被打的元气大伤,很多部落不得不向南迁徙。战后,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南诏彻底倒向吐蕃,并借助吐蕃的势力和大唐对抗。754年,双方再次爆发战争,唐朝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于是来年就是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此时西南大败的损伤还没恢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重建军队。所以,朝廷护送玄宗西行的禁军才会在马嵬坡发生军变,要玄宗杀了杨氏兄妹。

加之当时唐朝设立了节度使制度,大量军队被调往边疆守边,后者远征。加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刚刚在西域与黑衣大食打了一场败仗,促使唐朝不得不派一支精兵远驻西域,以防不测。而北边的精兵全部都握在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之手,他的叛乱,唐朝政府是万万没想到的。一时就集结不了大军进行包围两京,这才使安禄山兵临两京城下。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