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人物】击水楚辞长河中

击水楚辞长河中
易 立 军
梁启超曾说过:“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诚哉斯言,对楚辞的了解和研究,是国人高层次的追求,易重廉就是研究楚辞长河中的弄潮儿,浸润楚辞七十余年,佳作迭出,硕果累累。
易重廉,男,1933年8月4日(农历6月13日)生,黔阳人。少年时期,易重廉就与楚辞结缘,在家乡,追随易治平先生学《离骚》,在湖南省立六师求学,问学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玉玲老师,通读过王逸的《楚辞章句》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1954年,易重廉调武冈二中,与向森焱同事。向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得知易重廉喜欢先秦文学,特别是楚辞,建议易重廉学习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知识,并开具书单。易重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向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1957年整风反右,向老师被错划为“右派”,不久,被开除回家劳改。
独学而无师、无友,易重廉苦苦求索。为了安心学习,少受干扰,他在节假日一般会锁上房门,再从窗户口爬进去,一读一整天,足不出户。易重廉运用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注重文本的研读,融会贯通,1964年整理成《〈离骚〉义释》《〈天问〉义释》,近五万字。
1965年,大陆打响了“社会主义教育前哨战”,易重廉开始受到冲击,1966年,“文革”来袭,他更是雪上加霜。斗争易重廉的第一场恰恰安排在端午节的那一天下午,紧接着是数十场残酷斗争,捆绑、吊打、关押,无所不用。1967年4月,革命师生再次抄易重廉的家。幸得一个叫马步超的学生帮助,将《〈离骚〉义释》《〈天问〉义释》与《牛郎织女故事叙论》及时转移、藏好,“文革”结束后,马步超将这些东西完璧归赵。易重廉遭批斗后,再劳改,后流放到隆回北面的六中“教书”。
拨乱反正,时来运转。1980年,易重廉报考研究员,将《〈离骚〉义释》作为预审论文,颇得好评,但政治这一科目考砸了,没有如愿。1981年《求索》刊发易重廉的《〈天问〉义释》,此文引起中华书局领导陈金生的关注,陈拟调易重廉去中华书局工作,因当时入京手续苛严,未能成行。
湖南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要想在学界站稳脚,一是过湘江,即走进长沙;二是跨长江,即走进武汉,甚或上海;三是渡黄河,走进北京;最后是漂洋过海,在国外有发言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易重廉佳作迭出,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刊发了《〈屈原列传〉难句试释》,1983年上海的《学术月刊》刊发了《楚辞“乱曰”义释》,随后《文史哲》刊发了《〈九歌〉释“九”》,《文学遗产》刊发《〈九歌·河伯〉祀主考》,《江汉论坛》刊发《〈九歌〉成因新论》,《求索》刊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误》,《新华文摘》同时转摘,《中国楚辞学》刊发《从熊无康说到屈氏的受姓之祖》等一系列论文,在楚辞界产生很大影响。
易重廉上世纪70年代即着手《中国楚辞学史》的撰写,80年代在得到名师马积高先生的鼓励后,加快了写作速度,1990年正式完稿。1991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在岳阳召开“国际屈原学术研讨会”,责成湖南省屈原学会抓紧评定两部专著交省府出版,评定结果,第一部就是易重廉的《中国楚辞学史》,此书由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汤炳正先生题签,马积高教授撰写序言,全部布面精装,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更显高大上。更为可贵的是,该书第一次设计了中国楚辞研究发展历史的框架,内容丰富,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特别是书中提出“唐代——楚辞学的中落期”,尤受学界青睐。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百余人,人手一册,易重廉的专著由他们带到全国,甚至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2012年,岳麓书社出版易重廉的第二本楚辞学专著——《屈原综论》,该书由“作品释义”、“生平理惑”两部分组成,内容厚重,文章扎实,沾溉学林。
易重廉先生的《〈九歌〉考论》《〈九章〉考论》已经定稿,共计三十多万字,待刊。
2020年9月10日,“我的学术研究”在“湘中图书城”开讲,88岁的易老师集才华与修养于一身,睿智风趣,魅力四射。
楚辞研究的长河浪花朵朵,易重廉先生勇立潮头竞风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