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甲午战争清朝只是海战输了为什么还赔款割地?
优质回答:
这种说法纯属无知。甲午战争不仅有海战,当然更多的是陆战!第一战是丰岛海战,当时日舰三艘,清军两艘,此战中济远舰沈寿昌中炮牺牲。后清军不敌日舰败退,操江被俘,船上所载20万两白银成了日本的战利品。浪速舰在海战当天下午,发现高升号并俘获,后击沉该商船,这就是高升号事件。陆战始于牙山,成欢一战,清军聂士成不敌日军。之后,光绪帝才颁诏对日宣战。之后,陆战主要有平壤战役、鸭绿江防之战、金旅攻防战、辽东地区保卫战、海城争夺战、辽河下游战役、澎湖之战,日军占领了辽南所有城镇要隘。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战争由2场海战、44场陆战组成。其中,第一场战斗是丰岛海战,我军输了。第二场战斗是成欢之战,我军输了。第三场战斗是黄海海战,或许可以算平局。第四场战斗是平壤之战,我军输了。在这之后,日军攻入我国,以后的战斗,除了威海一战,其余几十场战斗,都发生在辽宁,而且都是陆战。
可见,提问者的问题,与历史不符。
在陆战当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一个是平壤之战,一个是旅顺口之战。前者两军人数一致,装备基本相同,我军占地利优势,但只打了一天,入夜后主动撤退,且无组织,导致撤退时损失的人,比白天打仗还多。更要命的是,550支德国连发步枪、409只单发步枪、35门火炮、76万发步枪子弹、900发炮弹全都留给了日军。
至于旅顺口之仗,也很窝囊。31座炮台,100多门火炮,本来是一条坚固的防线,据说法国将军来参观时,评论说如此严密防线,就是10万人打一年,也不一定能打下来(事后的日俄战争确实如此,日军还真是阵亡10万),可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只用三天就打完了。第一场战斗是从北边的土城子开始的,如果从第一座炮台算起(下图中的案子山),其实只用了一天。
旅顺各炮台的火炮,基本上都是从德国、英国进口的,这155门火炮后来都被日军运回了日本。
火炮多,炮弹自然也不少。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数字:整个甲午战争中,我国被日本缴获的炮弹总数是17.6万枚。
攻占旅顺后,日军一部分乘船渡海,在山东将北洋水师来了个连锅端。事实上,北洋水师自黄海海战之后,执行保船政策,躲在刘公岛避战,在这段时间里,日本舰队几次来到刘公岛,试图决战,但始终未能如愿。日军回到辽宁,在辽河一带展开会战。最终,日军2万多人在辽河河畔的田庄台,与2万多中国守军展开了一场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战。我军抵抗不住,最终撤退。接着,就是李鸿章去日本谈判了,甲午战争至此画上句号。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没有陆战了,清军当时和日军在朝鲜就打了一场,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回国内。后来又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打了两仗,最精锐的淮军都没有打赢,更别提清朝的那些八旗老爷兵和绿营兵了。再打下去恐怕连北京都守不住,清政府和慈禧太后的底裤都快快扒下来了。所以只能匆匆的战败求和,以维持最后的体面。
按照题主的逻辑,的确清政府如果听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建议,拒和、迁都、练兵,举全民族之力抗战,进行持久战,日本肯定坚持不住,因为当时日本的国力实际上也是在崩溃的边缘,它们的军事技术对中国也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赌国运,日本人赌赢了,清政府实际上不敢赌。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相信人民,如果要动员人民,那必须对人民让利,就有可能动摇清朝的土地和其他政策,进而削弱清朝政府赖以生存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而且当时国内的政局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很多人认为中日之间的战争就是北洋舰队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是李鸿章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其他地方实力派为了防止李鸿章坐大,肯定也不会尽很大的力量,这是清政府不敢战略冒险的。如果打北京不保,战争赢了但是清政府没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按照当时国内的舆论,北洋舰队务必强大,日本仅仅是东亚的小国,怎么可能跟天朝抗衡呢?结果北洋舰队一败,全国胆寒,基本上没有再打下去的士气了,日本人把这个心态拿捏的很好。
其他网友回答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时逢慈禧寿宴,当时慈禧有一句话表示了清政府的态度宁予外人不予家奴,清政府军备废驰战斗力低下,海战彻底把清政府打怕了还有各国列强施压不想让日本打进内陆影响列强在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