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战国时期改革家吴起和商鞅为何都死的那么惨?
优质回答:
吴起和商鞅功绩卓著却都在不到法定退休年龄就暴毙身亡,吴起死于乱箭之下,商鞅被杀死之后又遭车裂弃市,何等惨烈!他们的死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吴起生于公元前440年,在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而惨遭杀害,享年59岁。他一生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精通兵家、法家和儒家思想,在内政和军事上成就极高。在中唐时期被列于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时又被追封为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商鞅生于公元前395年,在秦国也因变法得罪权贵,被秦惠文王师傅公子虔指使手下人污告谋反,于公元前338年被车裂,享年57岁。
两人相差45岁,吴起丧命之时,商鞅已经14岁了。两个人在功绩、性格和处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 吴起与商鞅的主要成就
1. 吴起:正当吴起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之时,魏国附马公叔当上宰相,因忌惮吴起而设计构陷他,从而失去了魏武候的信任,不得已辞职投奔楚国。一到楚国后就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吴起严明法纪,裁减闲官,断供楚王远房家族福利,用来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加强军队建设,统一思想,消除合纵连横之说客影响。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令各诸候国不敢小觑,使楚国在地域和国力上有很大提高。
2. 商鞅:商鞅的突出成就也是表现在变法上。当时地处山东、河北、河南、两湖地区的魏、齐、楚等国都很强大,而把秦国独挡在崤山与洛水以西,十分鄙视秦国。新继位的秦孝公立志强国,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改革。通过发布垦草令和先后两次变法,达到了强兵富兵之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朝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 变法严重地触动了官僚贵族们的根本利益
他们变法的一项措施就是奖勤罚懒,把有限的资源和利益从权贵手里夺走而供给国家和对国有功的军队将士们。断人财路,势必招怨啊!例如商鞅让贵族也参加农业生产、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别说什么劳动最光荣,大多数人的理想是不上班还能发工资,古人也一样。最要命的是他还把王位继承人秦惠文王给得罪了,当众打了太子师傅公子虔,在另一个师傅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气得公子虔八年没出家门。吴起虽然没有那么过分,也好不到哪去。
三、他们骨子里的残暴本性也容易让别人以彼之道,还彼之身。
1.吴起少年时期家里还是相当殷实的,因为四处求官而把家产财光,遭到乡邻们的讥笑,吴起气急之下,一口气杀了30多条人命。再就是在鲁国时,齐国进犯鲁国,鲁候欲任命吴起为将抗敌。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有人担心吴起临阵倒戈投敌。他了向鲁候表忠心,提刀杀了自已朝夕相处的妻子。
2.商鞅的冷血莫过于临河论囚。一次在渭河边上处决犯人,具体杀了多少人不知道,但把整个渭河水都染红了。这得惹怒多少仇家呢,无从细算了。
四、贪恋权力、祸到临头,尚不自省
在当时国家富强了,为国家争城略地,受益的也只是王候们,消耗的是老百姓的粮食和钱财,死得全是百姓子弟。不光百姓们怨恨,也侵犯了官宦贵戚们切身地益。他们一直沉浸在自已 光辉成就之中而不自拔。 正象商鞅的同僚赵良说的,你现在的处境就象早上的露水,在秦国独断专行,还在贪恋封地内的收成,醒醒吧!但他们就是没醒。
他们虽然不是死在一个国家,也不是一起死的,但都卡在老王去世、新君即位这个点上,也都是在刀箭之下暴亡。历史轮回又何其惊人地相似!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时期,以魏国任用李悝变法为开端,各国纷纷尝试变法。除燕国外,赵、韩、魏、秦、楚、齐都有过变法的经历。不过奇怪的是,除了吴起和商鞅下场凄惨外,其余的变法者似乎都得到了善终。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下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法家思想的内容
法家思想分三派,分别是“术”、“势”、“法”。
“法”乃变法之法,讲究赏罚分明,法不徇私,代表人物就是商鞅、吴起。
“术”乃术为法用,强调君王的驭下能力,中心点在君王,代表人物申不害。
“势”乃讲法兼势,主张看准势的变法,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代表人物慎到。
这三种流派,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各自的辉煌时期也不同。比如法之流派便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而术之流派则明显更适用于后面的封建王朝时期。
赵、韩、魏、齐变法者得以善终
一、赵国变法者赵武灵王
赵国的变法运动名叫“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参考北方三胡的作战模式研究出来的骑射战法,属于军事上的变法。
这一变法本质上与赵国贵族的利益并不冲突,仅仅是要求贵族接受胡人的思想,这并不难做到。且发起变法的人乃是赵国的王,没人拥有处死他的权力,也就谈不上什么善终了。
二、韩国变法者申不害
韩国变法者申不害,乃是韩昭侯时期的变法者。申不害正是在韩昭侯支持下才开始变法的,那么在韩昭侯在位之时,自然能够得以善终了(申不害比韩昭侯死得早)。
三、魏国变法者李悝
魏国变法者李悝,乃是变法者中的先驱人物,他得以善终的理由和申不害类似。在魏文侯死后一年,李悝就死了,算是寿终正寝。
四、齐国变法者邹忌
齐国变法者邹忌,乃是齐威王时期的变法者。其实与其说邹忌进行的是变法,倒不如说是改革,因为他的许多诸如劝谏君王广开言路,整治官吏的措施,只是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调整,并不是彻底的翻新。因此,邹忌走的是改革路线而不是变法路线,那么自然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这也是他能够善终的原因。
吴起、商鞅惨死的原因
一、商鞅惨死的原因
商鞅乃是法家思想中“法”的代表人物,即变法之法。变法之法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依法治国,法凌驾于一切之上,作为一切事物的准则。而法派和术派、势派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作用范围是包含了除君王以外的任何人。这就会带来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既容易得罪上层贵族,也容易积怨底层百姓。
1.上得罪贵族
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史记·商君列传》
在商鞅刚开始变法的时候,太子犯法了,因其是王的继承人,不能对其动刑。于是商鞅就盯上了太子的老师,并对其施以黥刑。
2.下积怨平民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轻罪重罚,最终使得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平民百姓对其深深的恐惧,这是极其讽刺的。因此,底层百姓对于商鞅应当是恨之入骨的。
因此,在秦孝公死后,支持商鞅的人不在了,他便被诬造反,且无人为其辩驳,只逼得他不反也得反,最后被处以五马分尸之刑。而他惨死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得罪了几乎整个秦国。
二、吴起惨死的原因
吴起变法的地方是楚国。楚国因地处南方,文化落后,所以其眼中先进的文化就是周文化。这就导致楚国有意无意的效仿周王室的制度,包括分封。其结果就是楚国的贵族旧势力异常强大。
因此,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势力就马上将这个损害了他们核心利益的罪魁祸首给杀死了(虽然这群杀吴起的贵族也因破坏先王遗体被灭族,但不正好说明了他们对吴起的痛恨吗)。
结语
战国时期改革家吴起和商鞅为何都死的那么惨?
可以看到,变法者能够善终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支持他的君王去世之前先去世,李悝、申不害就是最好的例子。
类似商鞅、吴起一样的变法者,其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失去了君王的支持。因为变法就意味着推翻前法,施行新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触及贵族的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变法者一旦失去了君王的支持,那么他们离死亡就已经不远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仅仅是吴起和商鞅战国时期所有的改革家其实都不得善终。有很多人经常拿他们的结局去嘲笑他们。我觉得至少这种人才是弱智的。如果他们时刻为自己着想,那么变法和改革能成功吗?就跟你一样?谁都喜欢坐享其成?但是谁都不愿意承担变法的后果和责任,难得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家,你为何对其嗤之以鼻?变法和改革不仅仅改的是国家制度,还包括利益分配。如果国家不是到了非变法不可的地步,谁又愿意主动去招惹那些既得利益者呢?
很多人总说变法者是为了自身的名誉,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说服君王进行变法。我只想说,这些人尽皆小人也。改革者在一个国家变法都是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经济政治或崩溃或动乱。国家贫弱不堪,若真想荣华富贵为什么不去更有发展前途的国家?变法不一定成功,每一个变法者在一个国家变法,也并不知道最终能有什么结果。谁都知道变法成功难上加难,为什么要耗尽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变法还要吃力不讨好呢?鼓励这些变法者的并不是所有的荣华富贵,名誉而是自己内心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以他个人的价值观做判断的。他想要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向这个世界证明只有自己的学说才能使国富民强,同时他们想要的也是这种成就感。
所以在变法之时,他们也不会回避去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勇于向利益顽固派开刀使其重新分配。而且只要改革和变法就一定会触动即得利益者。不管你是主观还是客观,主动还是刻意。其实每一个改革和变化都是成体系的。但从各个方面而言,最终都会破坏现有的利益分配。每一场改革都是利益分配下,让普通民众获益,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一步到位成为人民主权的国家。商鞅变法也是如此,商鞅变法主要是将国家政治从贵族主导变为由地主阶级主导,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因为在此之前贵族主导的国家政治体制,实际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之后这一现象不复存在,中国也因此没有了贵族。
这让那些曾经的既得利益家族如何接受。所以他们的反扑必然也是疯狂和残暴的。同时秦国统一后六国复辟势力风起云涌也是如此。贵族原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从商鞅变法开始完全打破,秦末复辟势力相互屠戮,项羽刘邦楚汉相争,这些贵族损耗殆尽,中国历史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代。这是吴起和商鞅给我们带来的宝贵历史价值。有了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有扎实的政治根基。在变法之前,这句话完全是妄想。法家的变法其实不仅仅是变更法律,更在于变更整个国家的行政模式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所以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原来的贵族反对变法包括普通的民众和官吏也会反对变法。
所以变法能否成功就在于社会舆论完全导向反变法者之前,将变法的红利与普通民众分享。让人民大众尽快熟悉新法,进而支持变法。当然,民众并非一体,即便做的再怎么好或再怎么差?也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问题不在于民众是否都支持变法而在于支持变法者,他的民众结构究竟是什么?如果支持变法的人,是那些能够掌握新兴生产资源的人,那么变法一定成功,不因为变法者的死亡而结束,而如果支持变法的民众使新兴的即得利益者,但是没有掌握全部的新兴生产资源。那么一旦变法派的上层发生动荡,变法很容易夭折,因为变法的经济基础并没有扎根于这个国家。吴起变法失败了因为他的变法没有使新兴的代表,新生产力的民众掌握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但是商鞅做到了。对于变法者而言很多人也依然坚持,既然他们变法成功了,没有功成身退也说明他们贪图荣华富贵。这些人就好比编制之外的人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体制内的人。很多时候变法者没有退路,并不是你想要抽身而退,就可以善终的。很多人依然会关注你,你永远也跑不掉。商鞅并没有抽身而退,最后落个如马分尸的下场。那么商鞅抽身而退呢?也不过是死的没有任何因由,最后的结果可能更惨。对于变法者而言,只要他们不是死在反变法者的手里就叫善终。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归宿就是死在国家手里,为国家和变法而死,而非落入贵族手中死的没有尊严。
变法从来不怕死,怕死就不要变法。永远躺在旧制度的框架下,躺在自己的温柔乡里。反正以这些变法者的才能而言,他们在那个时代想要什么得不到呢?何必劳神费力终其一生的奉献,还保受非议,被一群文化流氓所不齿。
其他网友回答
发起改革必定会直面存在已久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利益的重新划分,所以改革发动者就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大幅激进的改革措施,会引起强烈对抗反弹,一旦有机会,就会要了改革者的命。
其他网友回答
古往今来总是何其的相似。韩信说过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之帝王皆是如此。吴起和商鞅都是为帝王出谋划策的良臣贤工。帝王为什么会重用这些人?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人生大节,处境堪忧。但是改革必定会得罪一帮人。这些人不干对君王发难,于是乎对君王身边的人动手。而君王为了缓和改革矛盾的阻力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于是乎这些人就成了他们牺牲的棋子。再而言之,功高震主也是君王的一大心病。妒忌,猜忌,又或是功臣居功自傲扰乱君王的统治,这些都注定了他们会被牺牲掉。这与这些改革者自身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个例子,话说范蠡替越王勾践出谋划策而得以复国,他没有向越王要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功成身退,赵匡义的杯酒释兵权,汉高祖的屠戮諸王,都与这些臣子不会知进退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