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与明孝宗 宋仁宗是明君

网友提问:

论仁君,宋仁宗和明孝宗谁更胜一筹?

优质回答:

仁君与帝王本身的“仁慈”没有必然联系

汉文帝差点儿杀掉拥立自己继承皇位的周勃,硬生生用“活哭丧”逼得亲娘舅薄昭自尽……但是,这并不影响汉文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更不影响他开创所谓“文景之治”。汉文帝仁慈吗?显然谈不上!那么,汉文帝算仁君吗?必须算。

宋仁宗赵祯和明孝宗朱祐樘都是中国历史上数得上号的仁君。但是,所处时代不同,我们根本无法具体量化,谁的“仁政”更仁?不是吗?关于这个也最我们就不去纠结了,没有意义。下面我们具体说一说二人本身谁更仁慈。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去铺开叙述了,其主人公便是宋仁宗与其嫡母刘氏、生母李氏。当然,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狸猫换太子”,但是宋仁宗被“换”却是事实。因为刘氏无生养,便抱养了宋真宗赵恒与其侍女李氏所生之子、据为己有,这个儿子便是宋仁宗。这件事刘氏近乎是明着来的,宋真宗也知道,而且默许了,并不是什么“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在斗垮了以寇准为首的反对派势力之后,刘氏又将企图与自己政权的丁谓踢出了朝堂!自此,刘氏失去了一切制约并架空了宋仁宗,甚至公然穿起了天子的龙袍。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刘氏俨然就是大宋王朝的女皇帝了!但是,刘氏比武则天厚道,她并没有改朝换代。而且,刘氏还有一个好处,听的进别人劝!

在宋仁宗身后李氏去世之后,刘氏原本打算用妃礼将其发送。在他人劝说下,刘氏最终以皇后之礼厚葬了李氏。而此举,最终在刘氏去世之后,让刘氏家族得以保全。刘氏去世后,有人告诉宋仁宗,刘氏并非其生母,其生母早已被刘氏所害!宋仁宗大怒,为了找寻真相不惜开棺验尸。当李氏棺椁被打开时,宋仁宗震惊了,李氏在水银保护下不仅尸身没有腐烂,身上的皇后服饰也相当醒目!最终,宋仁宗亲自到刘氏灵前祭拜,并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指刘氏)一生清白了!”刘氏本人及刘氏家族也因此免遭清算。除此之外,宋仁宗还下令,以后朝野不得妄议太后临朝称制期间的往事。由此一事,足见宋仁宗还是相当仁慈的。被刘氏架空多年,最终却选择了宽恕。不仅没有否定刘氏,更加没有清算刘氏家族!

明孝宗侥幸偷生

明宪宗朱见深玩“姐弟恋”,专宠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众所周知。因为自己的儿子夭折,万贵妃为了稳固自身地位,甚至不惜强迫怀孕的妃嫔堕胎!以至于明孝宗人到中年依然膝下空空。就在这时候,明宪宗身边的太监张敏向明宪宗说出了一件隐匿许久的秘密:明宪宗有一次与宫女纪氏“一夜情”之后,纪氏便怀孕了。万贵妃派张敏逼纪氏堕胎,张敏却阳奉阴违,谎称纪氏没有怀孕,最终让纪氏顺利生下了儿子。之后,这位小皇子一直被藏匿在宫中,以躲避万贵妃的耳目,以至于连胎发都没有剪掉,拖了很长。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宪宗知道后,立即接回了这唯一的儿子。为了避免万贵妃的加害,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亲自将这个孙子接到了自己身边抚养。万贵妃无奈,只能拿张敏与纪氏出气。不久之后,张敏吞金自杀,纪氏离奇暴毙……

按理说,杀母之仇不共戴天,明孝宗即位之后应当替母报仇,清算万贵妃才对。但是,明孝宗同样选择了宽恕。宋仁宗选择宽恕或许还有刘氏善待自己生母的情分在,明孝宗选择宽恕就只能用仁慈来解释了。明孝宗不仅没有清算已故的万贵妃,连万贵妃的皇贵妃身份都予以了承认!万氏家族也没有因为此事遭到明孝宗清算。

随着万贵妃的去世,明孝宗即位时万氏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削弱了。明孝宗这个时候清算万贵妃和万氏家族并不会遭遇太大阻力。但是,明孝宗并没有。这就不能用形势所迫来解释了,只能归结于明孝宗的仁慈,不是吗?孝宗这个庙号,实至名归!

综上所述,若果论仁慈,恐怕明孝宗要远胜宋仁宗。宋仁宗在听闻生母被刘氏所害时还曾经大怒,甚至不惜开棺验尸。但是,明孝宗明知生母被万贵妃所害,却依然选择了宽恕,足见明孝宗性格的仁慈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宋仁宗赵祯(1OIO年一1063年),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1年。原名叫赵受益,于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

明孝宗朱祐樘(147O年一15O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年号弘治,明宪宗朱见深第三个儿子,在位18年。

这两位都是当朝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明君,要说谁更胜一筹,综合考量,当属明孝宗朱祐樘。我们先从政治层面做个比较。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由于北宋常期奉行“守内虚外”的保守政策,国力开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于是北宋的统治阶级逐渐意识到只有进行改革才是富民强国之路。仁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岌岌可危的国家现状,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并接受了范仲淹的政治提案《上十事疏》中的大部分建议,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条令颁布全国,进行改革,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其主要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整顿昏溃的吏治,巩固封建统治。但是触及到了官僚、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和抵制,新政仅实施一年多即失败。范仲淹等改革派也被排挤出朝廷,贬谪到地方为官。庆历新政虽然在局部上取得一些成绩,但并未改变北宋的整体局面,而且,社会危机愈发严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宪宗病逝,太子朱祐樘继位,就是孝宗皇帝,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间,任用贤能,排斥奸佞,改革吏治,励精图治,使成化一朝相对混乱的局面得以有效遏制,使国家步入稳定时期,历史称之为“弘治中兴”。

孝宗即位初便对吏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裁撤掉一大批不合格及冗余闲散官员,仅传奉官就被罢免两千多人,并对触犯刑律的官员一律按罪论处,决不姑息养奸,并对中下级官员也进行考核整顿,精简了大量行政官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变了官员行政作风。

在去奸佞,重贤臣的同时,孝宗还提倡言论自由。对敢于不畏权贵,直言上疏陋弊的大臣,孝宗都一律加以偏袒呵护。就连户部主事李梦阳将张皇后的哥哥张鹤龄痛打一顿,孝宗都不闻不问,因为李梦阳是个敢于直谏、为人正直的官员。

仅仅从这一点上看,在整个封建王朝上看也是少有的明君行为,在加上弘治一朝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连边防武备都有一套完整的实施计划,由于孝宗的改革,国运得以振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而宋仁宗的改革却一波三折,半途而度,对北宋颓废的国力并无多大的改变。并且重用权相吕夷简,使其把持朝政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反对革新,尤其是不择手段地打压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致使庆历新政半途而废。并且对西夏的战争接连失利,严重影响了北宋的国力和地位。所以,无论从军事上和政治上,宋仁宗是比不上明孝宗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