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火炉城市是哪三个(中国最热的三大火炉)

“三大火炉”主要指武汉、重庆和南京这三个城市,“三大火炉”的叫法最早是起源于民国时期,看来这三座城市热出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名声。武汉、重庆和南京最早被称为“三大火炉”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这三个地方确实一年中热的时间很长,最高气温也都有突破顶端,再者就是历代一些文人对这些地方宣传以致其成名。

中国哪个时代最热?当下。

 

早上,你走出凉爽舒适的空调卧室,马路上的车辆在烈日下慢慢向前爬着,偶尔有一位快递员骑着电动车飞快地经过,头上顶着一个瓦楞纸快递箱来遮阳。路中央的绿植被照得发亮,蝉远远近近地在低吟,候车亭里的人一会坐一会站,频繁地望向汽车来的方向。

 

一个沉默的酷暑,置身其中的感觉,林夕在《忽而今夏》中写尽了,“看见了漫漫稻田在掠过,看见了烈日在遥望着我”。难以忍受的是,这时下了一阵雨,雨还不大,没法给地表降温,刚好能被全部蒸发。烈日依然在看着你,没有一丝风。

 

生活在中国的火炉城市,没有雨的时候像身处烤箱,下了雨之后就进了蒸笼。

 

你要么在北方变成烤串,要么在南方沦为蒸饺。

三大火炉到底有多热?

 

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比比哪个城市最热。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大火炉”的说法,这三个不幸的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都是长江流域上的大型城市。

 

1944年,老舍住在远离重庆市中心的北碚,在飞机和蚊子的双重空袭下码字写《四时同堂》。那是在一个真正的烤箱中写作,老舍回京后谈起北碚的夏天,似乎还“心有余悸”:“北碚虽然比重庆清净,可是夏天也一样的热。我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的屋子,三面受阳光的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墙上还可以烤面包。”

 

南京之热,热到国民政府的高官要搬到江西庐山办公,把那建成了“夏都”。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拘禁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夏天只能光着身子,在草席上翻来覆去,好蹭一点地表的凉气。当时南京的穷人,夏天的午睡大概也就这样了。

这么热的夏天,只想好好享受风扇和空调。

 

武汉更夸张。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说,1956年夏天他到武汉作报告,当地安排他到较为凉快的武昌讲座,因为武昌有个东湖,绿化也不错。由于室内闷热,讲座移到室外举行,结果于光远到那一看,那地方就在东湖的游泳池,黑压压一片听众都站在游泳池里等着。

 

如果你现在生活在这三个城市,先别急着缓引这些“历史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城市有多热。过去所谓的“三大火炉”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气象统计学上的证据。起码根据人教版地理学教材,火炉城市就有四个,多出来的第四个是南昌。

 

有考生在百度知道问:南昌很热吗?我想考南昌,但怕受不了,因为我是辽宁人。

地上热得都可以煎鸡蛋了。

 

十大火炉?远远不够

 

辽宁又怎么了?辽宁一样热!这几天沈阳日间气温一度超过30°,辽宁省不得不公布了高温补贴政策。号称“避暑胜地”的哈尔滨也经常中招,2010年夏天高烧到36摄氏度,2001年更录得39.2°的记录。今年六月,冰城气温直逼30°,当地的生活类微信公号和养生专家纷纷出来传授消暑良方:吃点凉拌西瓜皮吧,清火,利尿,祛暑!

 

2012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对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出了“全国十大火炉城市”,分别是: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这10个城市的市民可以松一口气了,你们的受的炎热之苦,国家气象局看见了。

 

脱了上衣顶什么用?把你的皮都给烤焦了。图/AFP

可其他城市不干。据说活在大广州有1300万(广州市常住人口)种死法,第一种就是“热死”。

广州人的夏天过得像是一只被煮熟后用饺子皮包起来做成虾饺放进蒸笼蒸一小时的虾,谁敢说广州不热呢?小北路的黑人都想搬回非洲避暑去了。江西泰安的黑人留学生直呼“热哭了”,肯尼亚小伙穆通咖来中国福州上学后才知道什么是中暑。

 

今年才刚进入盛夏,一个留学中国的黑人小伙就受不了,擦着汗用流利的中文跟同学抱怨道:“热死我了,TMD这里太热啦,我要回南非!南非24度,这里TMD,37!”

 

朋友,气象部门说的37°,是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实际上你的体感温度可能高达40度以上。在南方,雨后经过一阵热辣辣的暴晒,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体感温度轻松超过50度。

 

黑人小伙用中文抱怨说:“中国太热了!”视频时长7秒。

总有人比你更热

 

一轮盘点下来,中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没有几个城市不热的。在微信朋友圈里你可以发现,这些城市都有了自媒体公号为它的炎热辩护,同一套文案,换个城市名字就开始刷你的屏。每个人都在说,我这里才是最热的。

 

三大火炉、四大火炉、十大火炉之类的榜单都可以歇歇了,夏天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火炉,热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易燃易爆炸”。

 

在某音乐APP上,在炎热与抑郁的夏天无法心静自然凉的文艺青年们,到处寻找着能够“消暑解压”的歌曲。6月23日,陈粒《易燃易爆炸》新增了一条评论:“这首歌属于今天的武汉。”武汉已开启“烧烤模式”,日间最高气温攀到了34度。李志的歌迷听着《山阴路夏天》,到南京山阴路怀念失去的爱情。小清新跟着苏打绿《他夏了夏天》,感动于歌里的奋斗故事,为自己加油。最后,痛仰的歌迷打开了《夏天》这首歌,转发,留言:“你好,夏天。“

 

 

夏天很好,你却不一定好。每年七八月,欧洲人集体放暑假,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多月,还带薪。连勤劳的日韩人也可以放暑假,部分商店关铺10几天,公务员也有4左右的假期,并且有休假奖金。

 

中国人呢?无论你在长江、黄河还是黑龙江,无论你是男性、女性还是变性人,夏天都得顶着高温按时上班。

 

高温补贴?不好意思,那主要是给室外劳动者,以及公司没装空调的人。每月一两百块,在这个物价像高温一样的年代,无异于杯水车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