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和张昭的性格特点(孙权为什么恨张昭)

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张昭关系怎么样?

优质回答:

张昭在孙吴一直是重臣,他受孙策托孤之重,尽心辅佐孙权稳定江东,但是在赤壁之战之前,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好的。但是赤壁之战之后,两者的关系逐渐变得尖锐。因为张昭主张投降,这就使得此后孙权建立吴国政权时,张昭从此和孙权有了芥蒂。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和孙权的关系

《三国志》的记载,张昭是徐州彭城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当时的徐州人很多都逃到扬州也就是江东一代躲避战乱。孙策渡江创立江东的基业时,张昭得到了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抚军中郎将。江东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经过张昭的手。孙策盛赞张昭,将他比作自己的管仲,孙策甚至还将张昭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张昭在当时得到的信用可见一斑。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重伤,当时的孙权只有18岁,虚岁19岁。临终前,孙策托孤给张昭和周瑜。《吴历》说孙策临终前曾经对张昭说:如果弟弟孙权不能够担任大任,你可以自己取代孙权,在江东如果不能够稳固基业,也可以带领部众缓慢的向西度过长江,解除后顾之忧。这证明其实当时江东孙氏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固,而这也反映在孙策的母亲吴太妃身上。吴太妃非常担心孙权太年轻,不能够统治江东,便引见张昭及大将董袭,张昭和董袭表示一定会奋力保护孙权,稳固江东。

孙策去世后,张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给各属县发公文,对江东的内外将校则令他们各守其职。同时劝慰孙权,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部将们看到以后都很放心。孙策去世以后,一些人就开始造势和起兵攻打孙氏,孙权每次出征,都留张昭留守后方。黄巾余党起兵,张昭率军将其讨平。孙权征合肥时,命张昭另外率部攻讨匡琦。又命张昭督统诸将,攻破豫章贼帅周凤等人于南城。

但是孙权长大之后,就不是很对张昭的胃口,甘宁投奔孙权,提出攻打江夏后,张昭表示反对,但是孙权赞同甘宁。但是总体而言,这段时期孙权是十分敬重张昭和重用的张昭,毕竟张昭是孙策时代的旧臣而且张昭也帮助孙权巩固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两人的关系还是和谐的。

张昭在赤壁之战后和孙权的关系

张昭在赤壁之战时主张投降,但是孙权采纳了周瑜,鲁肃的意见决心攻打曹操,赤壁之战,孙权获胜。由于这件事情,张昭此后在东吴的位置就十分尴尬。孙权基本上只是尊重张昭,但是不给张昭实权,在重大事情上张昭也没有决定权。

很好的例子就是东吴建立时候,孙权认为要归功于周瑜。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还没说,孙权就说:“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我们都要乞食了。”张昭非常惭愧,伏在地上流汗。而后东吴的丞相之位,第一次的时候,百官推举张昭,但是孙权任命孙邵任丞相。孙邵去世以后,百官第二次推举张昭,但是孙权坚持用顾雍。

东吴建立以后,张昭就退位了,回去研究《左传》和《论语》。这个时候张昭还上朝,但是张昭为人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很不给孙权面子,导致孙权后来就不让张昭上朝。后来蜀汉的使者来江东夸耀蜀汉的功德,东吴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反驳他,这个时候孙权想起张昭。于是派使者劳问,想要请见张昭。张昭到达后,避席道歉,孙权跪着阻止。张昭追溯了往昔的事情,孙权只好向张昭道歉。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以为外应。孙权很高兴打算派使者前去辽东,但是张昭极力劝阻,他说公孙渊不是诚心投靠,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那么使者就会白死,吴国也会受到耻笑。孙权不听。后来派去的使者张弥、许晏果然被杀,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孙权一怒之下,派人封了张昭的大门,张昭让人也把内门封了。孙权数次派人让张昭上朝,张昭不去,于是孙权让人火烧张昭的大门,但是后来怕出事,又给扑灭了。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随后张昭去世。

张昭在东吴的声望很高,当时的孙权都不敢叫他的名字,尊称为张公,整个东吴很尊敬他。但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心里对于张昭存在这芥蒂,没有再让他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

其他网友回答

孙权与张昭是主公与臣下的关系,也是托孤辅政关系。但二人关系却不是那么和谐。

孙权无疑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最具雄才大略的国君之一,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可见曹操对孙权的钦佩重视程度。

张昭是孙权的哥哥孙策时期最受重用的谋臣之一,从孙策去世前,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就可见张昭在孙策心中有多么重要。孙策曾遗言“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在孙策时代,张昭确实不负孙策期望,为孙策统一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在孙权时代,孙权与张昭关系却不是那么融洽,不知张昭有没有倚老卖老的意思,反正张昭每次上朝奏事,都正颜厉色,犯颜直谏,言语上顶撞孙权 曾被孙权赶回家一段时间。《三国志》中这么描述:“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另外,在赤壁之战时,曹操举兵南下,作为长史的张昭竟劝孙权投降曹操。理由大体是:曹操大兵南下,势力大,我们赖以抵抗曹操的屏障长江天险,已被曹操夺得一部分,我们已失去屏障,不足以抗衡曹操,不如投降为上。为此,孙权深失所望。

还有张昭缺乏识人之明,《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说张昭经常在孙权面前诋毁鲁肃,说他不谦虚,年轻粗疏,未可大用。

事实上,鲁肃曾对孙权分析过东吴形势:汉室不可复兴,北方曹操不能轻易图之,将军只应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占据长江天险,巩固江东,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这几乎是简版的隆中对啊!可见,英雄往往所见略同。

孙权没有听从张昭的诋毁,反而更加重用鲁肃,从这一点看,孙权对张昭是有芥蒂的。

在赤壁之战之后,张昭提了不少建议,孙权基本上没有采纳,张昭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用,就称病不朝,孙权恨之,把张昭家的门用土堵上,堵住门的出口,张昭就在家里边用土把门的另一边堵上。可见二人关系曾紧张到如此地步。

其他网友回答

孙权即位的时候拜的张昭是师傅,早期的时候孙权是有点顽皮的,年轻人喜欢冒险,喜欢刺激,比如自己骑个马就去打猎打老虎去了。有一次老虎还直接扑倒孙权的马鞍上来了,差点咬下孙权的一块肉。这个时候张昭就说了,君主驾驭的应该是英雄而不是骏马,你要打的是敌人而不是老虎。孙权当时就随便敷衍了几句,承认自己是不对的,可后来孙权还是不听话,依然爱打猎。

孙权后来还自己组装了个车子来打老虎,张昭看了又去说孙权这样是不对的,就像一个叔叔管教自己的侄子一样很有家庭感。但人总是会长大的,长大了之后长期被约束就会有叛逆的心。孙权在成长是会变的,而张昭是不会变的,因此在一些事情上就会出现问题。就比如后期张昭跟孙权说封公孙康为燕王的事情,张昭不同意,而孙权却坚持要给人家封王。

于是在朝堂之上就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着,最后孙权急得不行直接拔出了自己的宝剑,给张昭说进宫拜朕出宫拜君。意思就是说大家进宫的时候拜的是朕,出宫以后跪拜的都是你,我给足了你面子,可你却总是不给我面子。你再逼我我就犯错了。这个时候张昭不说话就盯着孙权看,最后张昭说起了自己的托孤之重,然后君臣两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因此说明这两个人的关系是有一种亲情的味道,孙权怎么可能舍得会真杀张昭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