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手表振频越高,走时越精准,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非也,手表走的准不准是他的质量好坏决定的如,强烈振动可能会导致某个另件脱落落导致损坏手表。
其他网友回答u003E非也,手表走的准不准是他的质量好坏决定的如,强烈振动可能会导致某个另件脱落落导致损坏手表。u003Cu002Fpu003E
谢邀请,不是手表专业维护员,不清楚内情,也没有经常携带手表,不便做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当我们准备买一只手表的时候,除了留意它的外观以外,我们还会看他的各种参数。而其中排在前列的肯定会有机芯振频(赫兹Hz、vph/bph)。通常而言,这个数据范围一般是2.5~5Hz,或者是18,000~36,000 vph。那么,振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刚入坑的表友可能会觉得,振频越高,就意味着手表越精确。但反过来想,为什么很多价格更贵的手表,振频反而会更低?为什么劳力士、百达翡丽这种被公认为精准的品牌,很多表款的振频都在5Hz以下?振频越高,真的就越好吗?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破除这个迷雾。
什么是振频?
首先,振频,即振动频率,是指物体每秒钟内振动循环的次数。而一枚机械表的机芯,通常是由动力源(主发条),传动装置(齿轮系)和调节装置(擒纵机构,摆轮和游丝)构成,动力从主发条经传动装置流向擒纵轮,通过摆轮的摆动,动力最终被精确地输出;而每次摆轮摆动时,其游盘宝石敲击杠杆,解锁擒纵轮,从而为再次锁定之前的新振动提供动力。在机械表中,这个过程每秒都会进行好几次,这个频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芯的振频。
具体一点来说,摆轮的摆动有顺逆时针这两个方向,先是顺时针旋转,直到游丝使其停止,然后马上向反方向摆动,顺时针摆一次+逆时针摆一次,两次加起来就等于是一次振动,每小时的振动次数就等于振频。从外观上看来,整个过程就仿佛是游丝在一翕一张地呼吸,摆轮随着这呼吸在疯狂地律动着。举个例子,假如一个机芯的振频是28,800 vph(4Hz),那就意味着每秒振动8次,等于是每分钟480次,也就相当于每小时28,800次,这就是28,800 vph的含义。
石英与机械的区别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明确了振频的含义,但有些表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上面说的这些话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机械表”。那么,石英表有没有振频这个概念呢?两种表的振频有什么差别?
答案当然是有的。首先我们来说机械表,一般而言,机械表的振频在2.5~5Hz之间,通过常识也能想到,如果振频过高,纯粹由机械构成的机芯可不一定能够负担得起,说不定转着转着就崩了。
而石英表则没有这么多限制,因为它们的动力调节来自于石英晶体振荡传出的电子脉冲,而不是游丝等机械零件,这跟石英晶体的切割及其本身的电压特性有关,因此几乎没有负荷过度的风险。一只普通的石英表,振频一般都能达到32,768Hz,这个振频差不多是机械表的1万倍。
相对于机械表来说,这显然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也还只是普通石英表的水平。某些石英表的振频能达到262,114Hz,1955年的铯原子钟,振频更是达到了9,192,631,770Hz!
振频的高低差距可以如此之大。那么,这对于手表有什么影响呢?
振频与精准
根据COSC标准,通过瑞士天文台认证的机械机芯,可以将误差保持在每天-4 / + 6秒的范围内,相当于每年36分钟;而石英机芯每天的偏差仅为0.007秒,即每年约25秒;JILA锶原子钟则将1秒的误差范围维持到了150亿年,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存在的时间。这样,结合上文提到的振动原理以及每种类型钟表的振频差异,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振频越高,走时就越准。
但是,这个定律只是纯理论上的。在实际生活中,这句话并不是100%绝对正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
实际上,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振频只是决定钟表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机械钟表中尤其如此。比如有些时候,状态更加“稳定”的钟表,反而会比振频更高的钟表更加精确——这就是为什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固定不动的时钟往往会走得更准的原因。
因此,一只钟表的精度,除了受到振频的影响,还受到机芯整体抗干扰能力的影响,在面对各种复杂因素,例如温度、摩擦力、重力、外来冲击时,机芯能否强有力地抵抗干扰,和振频高低一样重要。理论上,在动力源恒定,温度恒定,齿轮之间没有摩擦力,零重力,无冲击和无磁力的情况下,振频低的机械表一样可以在精度上媲美振频高的石英表。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完美的条件是不可能存在的。
石英表比机械表准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抵抗各种因素的干扰——它的电压可以保持恒定;重力和温度都很难影响到它的振动。机械和石英机芯都需要经过专业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性能,但石英机芯天生就具有更高的潜在稳定性,这是机械表没法赶上的。
如果撇开石英表,只拿机械表进行互相比较的话,那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在两只表的振频差距很小的情况下,比如两只机械表,一只2.5Hz,一只3Hz,它们在精度上的差异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芯的抗干扰能力而不仅仅是振频了。两者之间使用的材料的差异、机芯构造的不同、制表师的调校等等,对精度的影响都同样重要。有时候,出现2.5Hz的表比3Hz的表更准的情况,也不奇怪。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精度很高的名表,振频却并不是很高。例如Leroy Chronomètre Observatoire和朗格 Datograph Up/Down的振频是2.5Hz,Ferdin and Berthoud Chronomètre FB1、高珀富斯双陀飞轮、百达翡丽5905和江诗丹顿P5400S的振频均为3Hz。
而更低的振频,通常也就意味着摆轮会更大,因为摆轮大的话,惯性就会大,摆动的频率(振频)相对也就更低。有些手表故意以大型摆轮作为视觉卖点,它们的振频当然也就不高,比如MB&F的Legacy Machine系列(振频为2.5Hz)和Martin Braun Slow Runner 1(振频为1Hz)。
除了这些走猎奇路线的表款外,很多运动表或是工具表也都不是以高振频著称,比如爱彼皇家橡树离岸型就是3Hz;劳力士曾经有一段时期修改真力时的El Primero机芯来作为迪通拿机芯,那时他们有4Hz和5Hz两种规格可选,劳力士最终选择了4Hz的版本,而这也并没有妨碍劳力士手表达到高精准度。
这些大牌们并不是傻子,事实早已证明,机芯的质量和调校水平对走时精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振频。
高振频有什么意义?
当然,如果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的话,振频更高的机芯,理论上当然会拥有更高的精准度。不过,得注意,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个代价就是:
一、在多数情况下,振频高的手表更容易坏。举个例子,同样是使用一年,5Hz的表会比4Hz的表多振动6300万次——这个次数相当于大约三个月的4Hz振动,这就意味着会产生大量的额外摩擦,机芯自然也就更加容易损坏。
不过,有很多品牌都在想方设法地克服这一难题,想要做到两全其美。比如,宝玑的Classique Chronométrie 772就采用了10Hz的超高振频,并且为了兼顾耐久性,还使用了硅擒纵和磁性枢轴来减少摩擦。萧邦的L.U.C 8HF也达到了8Hz的超高振频,它保护机芯的秘诀是将硅材质应用在擒纵装置的冲动挂钩和擒纵轮上,从而使得机芯能更好地抵抗磨损。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思路都是利用硅的耐磨轻质的特性来弥补高振频带来的缺陷。
二、这个也很好理解。由于高振频意味着更高的耗能,所以动力储备自然就会响应降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总而言之,就机械表而言,无论是高振频还是低振频,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目前人们普遍认为,4~5Hz的振频是最为适中的。
对计时码表的影响
这里着重讲一下计时码表。在使用计时码表纪录时间间隔时,如果想要让纪录的时间更加精确,那么高振频就是必须的。
原理也很简单,想象一下,现在你手上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的标记是100厘米,另外一把是1000毫米。尽管两把尺子的测量范围一样长,但是使用后者测量得出来的读数显然更加精确。
应用到计时码表和振频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基本上所有的计时码表都能把时间测量到小时、分和秒,但如果你想要把时间进一步精确到秒以内,那么需要的振频就必须要更高。
例如,4Hz的表每秒振动8次,这就意味着它的读数可以精确到八分之一秒;5Hz的表每秒振动10次,也就意味着它的读数可以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其他的振频以此类推。比如,积家的Duomètreà Chronographe的振频为3Hz,它的能显示六分之一秒的精度,真力时El Primero Striking 10th的振频为5Hz,它能显示到十分之一秒的精度。当然,这也需要表盘刻度等其他因素的配合。
总结
总结一下,振频的高低对手表精度有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而无论是高频还是低频,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因此,在选购或者评价手表时,这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宜盲目迷信追高。
其他网友回答
平时佩戴,建议自动表,方便。收藏和偶尔佩戴的正装表,推荐手动、简单2针或3针(最好小三针,就是独立一个秒针)、背透(看得见机芯)的高档金表。手动表比较薄,振频表就准的推理,我个人不支持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