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
优质回答:
提起秦朝的历史典故,有三个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是秦始皇时期的一统六国横扫八荒,第二个还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第三个则是秦二世时期的指鹿为马。在这三个历史典故中,以第二个焚书坑儒最为我们当代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焚书坑儒具有很大的争议性,比如有人说他是利大于弊,有人说他是弊大于利(笔者信前者)。
那么作为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我们,在看待这件事情时,到底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呢?如果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接着往下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得分开来看,即《史记》版本的焚书坑儒,和《尚书》版本的焚书坑儒。而如果是这样,那么则是一个利大于弊,一个弊大于利。
其一,《史记》版的利大于弊
这个版本的焚书坑儒,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原因是这个版本的记载不太符合曾经的历朝统治者。所对于秦始皇嬴政的基本评价,我们都知道,在新中国以前的所有封建王朝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所有开国皇帝都以秦始皇他的秦朝为反面素材,并教育后世之君,千万不可学习秦朝的暴虐与无道。
因而,在当时的所有记载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载很多都是负面例子,哪怕是有正面的,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儒生抹黑成负面的。
史料《史记》对于焚书坑儒的原文记载为,“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从此缺焉”!那么这段记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得直白些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焚毁六国史书,坑杀咸阳术士,让六国的艺术传承从此缺失。
对于这个解释或许很多朋友都有些懵,甚至还有朋友可能觉得笔者在乱说。但这里大家先不要着急,关于我们广义上所认知的那个版本,笔者会在下文提到(尚书版的)。
我们言归正传,从上面这段记载来看,所谓焚书坑儒,其实就只是将当年山东六国的诗词歌赋类书籍焚毁,并将当时咸阳城内的术士(炼制不死药的人)全部坑杀,且直接导致六国的文化艺术类传承从此缺失。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后果到底严不严重,或者对于秦朝乃至后世来说,是利还是弊呢?
就笔者个人的看法,应该是对于秦朝来说利大,对后世来说弊大。但因为我们这次说的是秦朝,所以就站在秦朝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是秦朝,那么作为统治者的秦始皇嬴政,自然不希望有人再反叛自己或反叛秦朝。而反叛自己和秦朝的人除了有武力上的外,还有精神上的。对于当时的秦朝而言,根本不怕武力上的反叛,因而唯有精神上的反叛最为致命。
所以我们大概思考一下也能知道,烧毁那些六国诗书,对于秦朝而言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坑杀术士,这里笔者举个例子,当年有个术士叫徐福,他为了“寻找”所谓的不死药,曾一次性迫害了上千条人命和收集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对于这种人,大家觉得该不该杀呢?
其二,《尚书》版的弊大于利
《史记》我们都知道是太史公司马迁在汉朝初年(西汉初年)所写,而《尚书》则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尚书》的作者也很出名,因为他是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嫡系)在汉朝中期(东汉初年)所书写的。我们现在大众所认知的焚书坑儒典故,其实就是出自这部史料典籍,而原文记载则为“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样一句话。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嬴政把所有的先代典籍全部毁坏,并焚毁天下所有的书籍,坑杀天下所有的儒生,且导致天下的学子们全部四散而逃,有的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学子身份。单从字面解释来看,秦始皇的这场行动不可谓不残忍,不可谓不毒辣。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记载难道真的是正确的吗?
上面笔者有提到,《尚书》的作者是汉朝中期的孔子后代孔安国,而《史记》的作者则是汉朝初期的太史公司马迁。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太史公司马迁身为汉朝儒生,他会对秦朝的暴虐行径做任何掩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且如果当年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了,那太史公一家的性命,以及《史记》当中关于前朝的记载,又是如何保留下来的呢(如果焚书坑儒,那孔子的家族必然首当其冲)?
此外,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汉朝初期的学者,对于历史的了解自然是要高于汉朝中期的孔子后代,而既然如此,那谁的记载更真实一些,岂不就是一目了然了?
这里笔者多说一句,关于焚书坑儒的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比较贴切的野史记载,那就是当年秦始皇焚毁六国诗书的时候,会在咸阳留下单独的孤本,而项羽灭秦后因为看不上这些孤本,所以就将他们一把大火全部烧毁了!
最后,关于“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应该是需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即分情况分版本的去讨论。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版本的焚书坑儒,那么就是利大于弊,而如果我们相信《尚书》版本的焚书坑儒,那么就是弊大于利。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中国通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是全世界最尊重知识的国家。历朝历代只要自认为是中国,都会把对知识文化的重视放在首位。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让鲜卑为主的北魏王朝毫不犹豫的摒弃自己游牧民族的习俗,全面汉化。可以说,中国人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才是最大的民族认同感。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因此学术界是百花齐放,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诸侯争霸,这各个学术的代表人物都恃才傲物,高傲的不行!他们习惯于和国君坐而论道的待遇,这秦始皇不是一般人啊,而是个霸道的帝王,不跟学者儒士玩这套,你跟我坐而论道,你是什么东西!于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百家学士的待遇那是一落千丈!
儒家经典毁于焚书坑儒的最多。 孔子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周礼》和《乐经》全部毁于焚书坑儒。这两部典籍彻底灭绝。 孔子修订的《尚书》原有120余篇。秦朝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尚书》28篇。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孔子弟子三千,其法治思想被仲弓继承。仲弓的著作《敬简集》毁于焚书坑儒。 曾子根据孔子教导,所做的《孝经》毁于焚书坑儒。现存《孝经》是后人伪造的。 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中,只有《周易》不再禁毁之列。是唯一合法流传下来的著作。 《诗经》是汉朝儒生依靠记忆背诵出来的。《左传》、《论语》等经典是私藏的。
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利大于弊的!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事儿对目西起到了一个警醒作用,虽然秦始皇是因为统一的需要采取了严酷的行为,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我们却不能一味的赞成他,因为这种思想太盛之后,很可能又有人被无端的被打成“大毒草”,那可是罪孽深重了!
其他网友回答
对他是好事,对秦王朝,对秦王室,对天下,对社稷,对百姓,对华夏中国,对世界文化都是坏事!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文字。为什么统一中国的是秦而不是别的诸侯国?当时流行于各诸侯国的文字应当是小篆,但一定差别很大很多,不利于交流。而当时秦国的隶书已经流行了(睡虎地秦简),隶书无疑要比小篆进步,它利益书写、办公使用。秦始皇焚书坑儒下手太轻对于各个诸侯国皇族也“太客气”,以至于大秦建国二十几年就被诸侯国遗老遗少所推翻(例如张良、项羽等等),大秦仅仅是昙花一现。
其他网友回答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这是毛主席的回答。
封建社会每一个大一统的帝王,在建功立业后都会收紧社会思想,把全社会的意志,扭转到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上来,对于这一点,题主的问题就很明朗了,这是一个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政策举动,有利于巩固统治,是一个国家所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统治不巩固,何来发展和其它,所以说是必须的、有利的、有力的行为。
秦始皇被成为千古一帝,不仅仅是结束了有周以来八百年的分封制统治,而且建立了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创举,这个功绩特别了不起,是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比拟的,只有第一,没有之一。现在世界上沿用的国际标准,就是根据秦始皇这个创举演化而来。还有实行“郡县制”的行省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经历了历史的血与火的考验。所有的这些泽被后世的制度,都是从“焚书坑儒”后建立起来的,“统一”这两个字,很好的诠释了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至于说有些不人性不道德或什么的说法,那是站在后人的角度、不一定的立场上说得,对于一个千古伟人,有道是瑕不掩瑜,还有就是,包括你来提问这件事,也许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正所谓: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总归有思想的人,会说一个真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