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比较自由?
优质回答:
那是你的误解,宗 教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也永远是政治的敌人,
南北朝多次灭佛,也多次兴佛,原因也是这个。
宗 教势力大了,比如张角太平道的黄巾军、洪秀全的拜上帝 教、还有元末白莲教、明教、弥 勒教组成的红巾军,都引起了长达数十年的内乱,沉重打击的政权。
对于皇帝来说,宗 教势力大了,政权就不稳了,所以要打击宗 教,让他在可控范围内,拉拢宗 教领袖,给他们地位权力荣誉,比如满清流加封那几个四世五世,给他们荣誉,为自己统治服务。
南北朝包括唐朝多次灭佛、又多次迎佛骨,除了上述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宗 教跟皇帝争人口、赋税。
在南北朝,寺庙永远庞大的产业,依附大量人口,这些人的税收交给寺庙,如果剃度了,还能逃避兵役徭役,老百姓和王侯都争着当和尚。
“正光巳后,天下多虞,工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徭役,猬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所以,寺庙都非常富有,权力也很大,他们通过卖度碟,比皇帝还有钱,
寺庙人数也非常多,一次度碟数千人。
《释老志》记载:从文成帝兴光(454——455)年间,到孝文帝的太和元年(477),
“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两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人,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北魏有110个州,平均中等州计算,一次度人五千六百五十人,每年两次,为一万一千三百人,年年如此,其数可观,算算寺庙和尚多少人?
北朝如此,南朝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和尚?
皇帝看到寺庙依附数百万人口,拥有庞大资产,逃避赋税兵役徭役,就只有打击寺庙了。
“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客止。无籍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其在畿郡,送付本曹。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
皇帝一打击寺庙,限制度碟人数,那度碟就明码标价,水涨船高了,一般人买官买不了,买个度碟还是可以的。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虽屠沽臧获,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钱三万则度为僧尼。”
唐朝皇帝打仗没钱了,迎佛骨,一次赚几百万缗。
韩愈写了一篇文章,《谏迎佛骨表》,喷皇帝,问题是,他也不能给皇帝弄来钱啊
赵构抗金没钱了,于是发度碟,然后就有钱了,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绍兴中,军旅之兴,急於用度,度牒之出无节。上户和籴所得,减价至二、三十千。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上层士大夫阶层占有大量土地资产,文化层次也比较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很低,上层为欺压下层群众,用宗教文化欺骗群众,所以大力宣传教义,修建大批佛象,让人民一相信因果效应,屈从他们的奴役,便宗教时兴起来。
其他网友回答
北朝魏信仰佛教上致皇帝,下致百姓大部信仰佛教。南朝佛教盛行,萧衍身为皇帝多次舍身同泰寺,老百姓也大部分信佛教。
其他网友回答
对上层统治阶级来说,宗教是维持统治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对底层被统治阶级来说,宗教是一种心灵寄托或者利益挂名。
时局的动荡和形势的变换,势必会带来宗教选择的更迭。而南北朝时期,刚好就是这样一个混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种执政理念,在一定时期内激烈碰撞,也会导致宗教选择上的多样性。
其他网友回答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自由这个话题是错误判断。那个年代不存在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基于个人选择信仰的自由。被国家或者族群统治者引导的宗教,不是信仰自由。是政治治理手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中国大陆范围内,出现了多个强势族群和国家,每个族群或国家的种族不一样,经济基础不一样。文化传统不一样,社会交往不一样,因此,宗教信仰不一样。
每个族群或国家的信仰,是由族群最高统治者来决定的,然后族群的成员(个体的人)才能够信仰。
因此,对于族群的成员(个体的人)没有选择信仰的权力和自由,只有顺从统治阶层的信仰的义务。
宗教信仰自由,仅仅存在于族群或国家的统治阶层。然后推广到底层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