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倡导无为而治这是一种消极的主张(老子为什么提倡无为而治)

网友提问:

老子所的“无为而治”是消极还是积极?为什么不是非要“无为而治”呢?

优质回答:

不请自来,本人认为是非常积极以及亦是为治国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是不违背良心去治理。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阐述治理国家的思想。

其主要观点:世间万事万物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对一切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干涉。

实践证明,“无为而治”,在国家治理层面行不通。实际上,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积极的治国理念。为什么呢?

第一,无为而治,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第二,无为而治是一种治理理念,是给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鼓励老百姓“无为”。

以上提出的两点,也是后世对“无为而治”思想产生的两大误区。理解了这两点,消除误区,也就不会认为“无为而治”是消极的了。

“无为”不是不做事

这里的“为”,应当理解为“干预、干涉、控制”。这里的“无”,也并非完全不要,而应该理解为“减少、降低、有节制的”

整合起来看,无为,就是减少控制和干预,进行有节制的管理。

这个道理,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教育为例。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提倡无为,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思维,大人只要进行有限度的管理就可以了。倘若对孩子控制太严,则弊大于利。

以经济为例。健康的经济模式,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以行政管理为辅。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倘若控制得太严,则市场没有活力,缺乏竞争,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可见,无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一个金道理。

“无为”是治理理念,而不是生活态度

常常有好吃懒做、不劳而获者,以“无为而治”作为挡箭牌。实际上他们跟“无为而治”没有一点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提出的各种思想,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治国。所以才说是无为而“治”,核心在“治”。

这种无为,是针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以及儒家的繁文缛节,而提出的。老子认为,这些都是在折腾老百姓,是强行改变人的天性、限制人的自由,非常不好。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经历过时间检验而逐渐形成的,不去过多干涉,则人民自然可以安居乐业。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思想的奇妙,就在于它没有绝对。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有福就有祸。事物存在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当然也包含着两个方面。有“无为”,就有“无不为”。要正确认识无为而治,就必须完整地看到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是“无为”还是“无不为”,前提都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就是要顺应规律,不人为地去强求和改变;无不为,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

这样理解,是不是很像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没错,这就是古老的辩证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这种思想,放在今天,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是适用的。

作为领导者,更是要懂得无为而治。把握大的方向,顺应客观规律,而不要过多地干涉底层员工。这样一个组织就能健康发展。

综上,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不但不是消极的,而且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积极思想,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肯定一点,就是《道德经》之中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思想,反而是一种积极。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其中的智慧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就是不以自己主观妄为,一切顺应自然。

《道德经》中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不能凭着主观意愿实为而改变,凭主观意愿施为,必定会失败。

这一句话论述的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顺应自然的意义,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方式,不能人为的强加干涉,不管是我们对待世间万物的敬畏心,还是在与人处事之中尊重任何个人的意愿,都不能进行人为的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是违背大道,会受到道的惩罚,注定要遭受失败,任何事物都是这样。

那么不以主观意识妄为,就是消极的应对吗?

并不是如此,无为而治的顺应自然,是顺应客观之后的积极应对,认知世间万物的规律之后,顺应而为之,以符合自然的睿智,来处理和对待万事,这反而是另外一种积极。

雷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一句话体现了顺应自然对于人生的作用,站在风口上,趁着风口才能够做成一番事业,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都需要适应大的局势而为之,才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有好的结果,否则自己的努力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更糟糕。

就好像一个人逆风前行一样,他不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因为顶风而行,让自己感觉到痛苦,而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找准适合自己的风口,顺着风口前行,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就是顺应的力量和智慧,可以说顺应是另一种状态的积极。

最后大家要明白的一点就是:人生的好与坏,并不会依靠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我们认为的积极或者好,未必能够成就好的结果。

而且对于人生来说:最大的愚昧,就是自己主观对于世界的认知。

自以为是的聪明,自以为自己能够控制和左右这个世界,但这却是让自己人生糟糕的根源。

刚好,我最近正在写一份专栏,叫【天道谋略,修心的艺术】,就是从抛开主观妄为的角度阐述智慧,遵循天道规律。

所以我们换一种思路,以大智若愚的睿智态度去处理人生,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他网友回答

在说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到底是消极还是积极之前,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西汉建立之初时候文景之治和汉武帝以儒家有为治国穷兵黩武带来的不同。

西汉建立之初一直到汉景帝,国家一直执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策略,汉帝国终于摆脱了常年战乱造成的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的态势,经济发展起来了,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国家不过多地干预民间的经济活动,让民间经济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运行。而到了汉武时代,完全抛弃了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的策略,改用儒家的治国方略,在意识形态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则大规模发动战争,终于耗尽了帝国的财力物力和元气,让汉朝走上下坡路。这是用有为的方法治国,汉武帝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一个是无为而治,结果达到了天下大治,一个是有为而至治,结果天下大乱。

这样的对比,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有为,其实都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略,推而广之,也是一种经营人生的态度。从目的上来说,这都是有为的,都是积极的,都希望达到一种美好的理想。

老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命题,指出了事物的发展必然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符合自然规律的运动法则。通俗地说,我们越是用力做什么事情,事情到了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有时候你越是用力,得到的结果越不好。所以,老子从辩证法的角度又提出弱者道之用,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就是说,有些事情你要是不按自然的规律去做的话,那么越做越坏。所以说,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而无不为就是什么都能做好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为是达到无不为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当然也是积极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有助于我们真正的理解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思是:求学,那么学问是越多越好,而求道,那么就要减少一切的不必要的知识和欲望,一天天减少下去,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是用无为的手段做事情,不乱做,不任意妄为,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不做,那这样的话,任何事情都能做成。后面老子还说,治理天下就应该让天下无事,你一天天乱搞,瞎折腾,看似忙忙碌碌,事实上可能适得其反,这样是无法治理天下的。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劝诫和警告,教给他们一种科学的治理方法,那就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做什么事情完全应该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去做,而不是无视规律乱做。老子还怕那些统治者搞不懂,专门提出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这个问题。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就相当于在厨房里做小鱼一样,你不要用铲子翻来翻去,否则的话,小鱼都烂了,不好吃也不好看。

所以说,”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或者我们还可以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下结论了,无为而治是一种伟大的方法论,也是一种伟大的治国理政的方略,它的目的是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完全是积极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