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一代名将韩信为何不得善终?
优质回答:
谢!兵仙韩信被吕雉、萧何在长乐宫钟室处死,并夷其三族,上演了一处中国历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悲剧,一代名将韩信为何会落下被处死的下场,历史上有许多说法。
一是讨封说。韩信带兵给刘邦打天下,率军追项羽到荥阳时却原地按兵不动了,刘邦问萧何什么原因,萧何说,韩信这是在讨封呢,刘邦很不高兴,但为了笼络住韩信,便给韩信封了个”三齐王”和”五不死”,韩信得到受封后,继续率兵攻打项羽,直到垓下之战,彻底消灭了项羽,但就是这次讨封,让刘邦感到了来自韩信的威胁,也为韩信后来被处死埋下了祸根。
二是窝藏说。韩信被封楚王后,在封地比较高调,巡查府县,前护后拥,招摇过市,神气活现,在其封地和皇上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韩信广招门客,为己所用,还把项羽爱将钟离昧藏在府中,出入毫不避讳,被人告发,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刘邦采用陈平调虎离山之计,以在陈与诸侯王相聚为由,立马将韩信拿下,并降韩信楚王为淮阴侯,居住在长安。
三是谋反说。韩信被罢王封候以后,常称病不出,公元前200年,韩信与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合谋造反,公元前197年刘邦带兵平乱,韩信趁机叫人送信给陈豨,密谋在长安里应外合,被人告发,吕后和萧何利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将韩信骗至长乐宫钟室杀害,终年35岁。
以上主要从韩信自身分析其被杀死的原因,当然是韩信被杀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韩信功高震主,威胁到汉朝江山社稷。韩信会打仗刘邦是承认的,所以他曾说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正因为韩信能打仗,也会打仗,所以他这样的人,才是刘邦最不放心之人,加之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和天下威望很高,有朝一日,他如不高兴,振臂一呼,那岂不是严重威胁到了汉朝江山的稳定?而且韩信这个人野心早已暴露,当年在攻打项羽的关键时刻按兵不动,要挟讨封,就给刘邦狠狠地上了一堂警告威胁课,受封后,纯粹拿自己当王看,把刘邦这个皇帝压根没当一回事,拉帮结伙,盛气凌人,和项羽手下私下有亲密接触,伙同陈豨密谋起兵,到了这种程度,岂有不杀之理?说到底,韩信是一个威胁天下太平的骄兵悍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动不动用兵说话,从不讲什么法规和道理,故都被拿来彰显法规尊严的反面教材,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
从刘邦来讲,杀韩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保天下安定,维护其封建统治。封建统治即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韩信等诸侯王企图延续周朝分封制,想一方独大,搞个人说了算,这与刘邦想要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社会制度产生了严重分歧和矛盾,国中有国,高度自治,拥有各项特权,这是刘邦坚决不能答应的,会严重影响到皇帝的权力,一句话,分封制和郡县制水火不容,成了威胁江山稳固的伴脚石和拦路虎,只有剥夺诸侯王的特权,才能确保社会长江久安,从这个角度看,摆在韩信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交权,要么被杀,当然韩信自己选择了造反被杀这条路。
另外,萧何参与谋杀韩信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自保。当韩信企图谋反的消息传到宫中后,吕后找来萧何计议,萧何为了表明态度,和吕后上演了千古一杀的好戏。这是因为韩信当初是萧何举谏给刘邦的,谁都知道韩信最信任萧何,和萧何关系比较好,此时萧何如不积极协助吕后杀韩信,势必会落下同谋的罪名,其结果大家当然可想而知,为了自己保护自己,萧何不得不与吕后设计杀了韩信。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冷血投机取功名,
枭龙会聚战不停。
藏弓烹狗阴谋尽,
雄主斩绝鬼灵精。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韩信,自古以来被人称为“兵神”,可最后却被几个女人戳死。
事出总有因,虽然是吕后杀的韩信,但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其原因还是因为刘邦喜欢整人。
刘邦的坏习惯
说到刘邦整人这个话题,有朋友就笑了,意思是,这还用说?不就是“飞鸟尽,良弓藏”那点破事儿?哪朝哪代没有?都是一个套路。
甚至就连韩信自己,当初被办案人员拿住时,不也大呼过一句“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吗? 难道还有别的事儿?
以刘邦的水平,他应该不会蠢到把韩信这样的人,都匆匆用个“飞鸟尽”的思路给整掉拉倒。
至于其他人,那就无所谓了。该整整,想整就整,整利索了,他刘氏最爽,事实上,刘邦也是这么干的。
很多从“倒秦”、“诛项”战争中走出来的老战友、老朋友,有的没的,不都被他轻轻松松就整了吗?没什么了不起的。
韩信有“黑历史”
但对韩信的处理,刘邦显然就犹豫得多。
其实,和那些在混乱时世中因投向刘邦而发迹变泰的家伙们相比,韩信反而最具备被整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整他,反而不对了。
因为其他人在投向刘邦之后,都看出刘邦就是那个胜利者了,他们的心思,已经是从此天下太平,大哥吃肉,我们喝汤,把创下的家业传给子孙这类了。
他们的成色,刘邦也是最熟悉的。都是街面上混出来的么,谁不知道谁那点心思?所以,对他们,刘邦反而是放心的。
至于都整,那只能说刘邦为了他的汉家,拼得有点兴头了,以至影响吃相。
而韩信就不同了,韩信可是有实实在在的“黑历史”。
这个,是最要命的,也是最让刘邦觉得自己可能拿不准、心里犹豫的。
韩信的黑历史
那还是在进城之前,“诛项”战争最关键、最焦灼的时刻,真正的历史重大关头。
当时,天下这头肥美的鹿,到底死在谁手,还不一定,历史随时都会因为戏剧性而改写。
而年轻的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忽然有意无意,拿出了一副“将在外”的口吻与派头,同刘邦讲起了要做个“假齐王”先的条件。
在刘邦看来,这就是阴他嘛。
不给齐国,就不出兵??那些兵到底姓什么??韩信这么一弄,算是彻底触及刘邦的灵魂了。
所以,刘邦当时就对着韩信的使者爆了粗口。
幸亏粗口还没出来,一旁的张良就开始动作,而刘邦也立刻醒悟,转而哈哈大笑,说这小子,没志气啊,要做就做真齐王嘛,代理什么代理?怕老子不给他?哈哈哈哈。这才确保了历史进程没被耽误。
这决定韩信命运的一刻及随后剧情,《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了气氛异常诡谲的几个字而已。“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这是韩信的“黑历史”。
且喜且怜的样子
但即便如此,当刘邦决定开始整韩信时,似乎也整得拖拖沓沓,显然刘邦一直在权衡。
人被拿住了,像头肥猪一样,捆起来,扔车上了,杀不杀?这事儿其实也不难,又不是没杀过大军头。
刘邦能轻松“夺齐王军”,说明部队还是跟刘邦走的,韩信在军中的能量,没想象的那么大。
但刘邦动作了半天,忽然又停了,只给韩信撸到侯爵,带回京城,就近观察而已。
什么套路?动了半天又停,就差最后一下时,宁肯自己别扭,也不再继续动作,硬憋住,这是没有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被整老战友身上的事。
只能说,韩信让刘邦为难。但最终,刘邦还是“且喜且怜之”地接受了韩信已被处死的结果。
来自韩信的威胁
为什么?也许秘密藏在这样一个细节上。专案组整理过一些材料,里面有韩信从前说过的一些话。
其中几句,是韩信表示自己不会在刘邦和项羽之间站项羽的理由。
韩信说,刘、项,我都跟过,他俩套路不同,项羽本事大,瞧不上我,而汉王会装孙子,但对我确实义气上给到了。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所以,我怎么好意思阴他呢?大意如此。
这几句话,乍一看,没问题啊,甚至还很正确啊,怎么会导致刘邦最终不再犹豫,不再舍不得,从而造成“韩信必须死”这么一出呢?
大概这几句话,只有刘邦真正读懂了。
刘邦一叹,我去,到底是贵族破落户啊,破落了,也还是念念不忘端着点东西。
这就是要跟老子我玩“友谊”啊,这都是哪年哪月的规矩了?现在还能这么玩吗?我是君,你是臣,合着你还要因为我讲“义气”,才不忍心阴我?那老子要是不“义气”呢?你就要反?
刘邦不想自己失去“不义气”的方便,也不想给韩信或别的什么人以“不义气”的空间。
于是,刘邦一叹,意思是,这事儿真不能怪我,我总得按着历史进程来啊,怎么还能搞“复古”那一套东西呢?
韩信的的确确让刘邦不自信自己那些稳住别人的手艺了。
韩信必须死
有朋友就奇怪了——就凭这几句话,就能说韩信是在“复古”? 不对吧,说这种话的人多了去了呀。
那么多老革命,都说沛公对他们恩重如山,都说是沛公领他们走上倒秦、诛项的正义之路,所以他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跟着沛公走,如何如何呀?
怎么刘邦不说他们在大事上搞“复古”呢?这个问题,大概刘邦只会哈哈大笑,爆个去字而已。
意思是,你们不都说老子牛,就牛在什么扯淡的“会用人”上么?老子告诉你们,老子是牛在“会看人”上。
有些话,你学人说说,就是那种人了?
胡扯,老子是谁?老子从流氓和亭长混起来的,想用几句话就套路老子?
老子早就看出了这场革命中所有人的灵魂,不要跟我玩套路,韩信必须死。
其他网友回答
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肯定认为韩信死的冤,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占很大比例,因为韩信为汉朝立下的战功多的短时间内都数不过来,毫无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韩信为刘邦卖命,楚汉相争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韩信之死还有许多可惜的地方,首先是年龄不大,时年35岁,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虽功成名就但荣华富贵也没来的及享受。其次是韩信还能做许多事情,比如帮助刘邦平叛其他六个异姓王,或者是攻打匈奴,一来解决边患,二来也免得刘邦遭受白登之辱。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火急火燎的来到齐地定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韩信的兵权。同年十二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刘邦此举是经过深思熟虑,不难看出他早就有了除掉韩信的打算。
韩信至少有两次事情做的让刘邦动了杀机,一是在齐地称王,刘邦觉得韩信的趁火打劫行为很不地道。二是在固陵围攻项羽的时候,韩信坐壁上观,刘邦被项羽揍的灰头土脸,本来约好的是合围,结果韩信看了刘邦的笑话。所以刘邦到齐国的整个过程就是有预谋的向韩信示威,天真的韩信非但没有认识到严峻的形式,还幻想着日后的大富大贵。
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韩信被封楚王,所管辖范围也不过是下邳一郡之地,很明显刘邦在提防和边缘化韩信。而韩信还沉浸在昔日的辉煌历史中不能自拔,依然是我行我素,居功自傲。这样一来,身边的人煽风点火,刘邦又不放心了,干脆假借巡游之名抓了,从此韩信算是虎落平阳。
从公元前202汉朝建立,到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韩信整整消沉了六年。同时也让人看清了韩信一个市井小民心态,做为一代名将本应该积极的去建功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向周公旦、姜子牙一样名垂千古。而他却消极地等待着荣华富贵的回报,半世英名付之东流。所以我们与其同情韩信,还不如替他惋惜。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感谢题主的邀请,希望我的回答能解除您心中的疑惑。
一代名将韩信为何不得善终?韩信不得善终的大小原因有许多,但最根本原因只有两个,一是韩信的性格,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
韩信性情孤傲,甚至自以为是。
人的性格都具有复杂性,韩信的性格中当然不仅仅只有性情孤傲,甚至自以为是这方面,但韩信性格中的这方面却足以致他于死地。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这句话在韩信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请封假齐王
世人都喜欢问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哪里,一句话,韩信不该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请封”假齐王。
为什么要给请封二字加引号?韩信的眼里他是在请封,在刘邦的眼里可不是请封,那是在“要挟”,这里咱们给要挟二字也加上引号,因为韩信不是这么认为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由韩信自以为是的性格造成的。韩信认为他和刘邦是铁哥们儿,刘邦是他的老大,两人关系好的可以不分你我,是你的,也是我的,这就是人常说的自作多情。
可在刘邦心里,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刘邦绝对相信的,只有他自己,连他的老婆、儿子都不行。更何况韩信这枚棋子,虽然这枚棋子比较厉害,就像是过了河的“卒子”。
韩信的自以为是,让刘邦极为恼火。刘邦恨不得马上就带兵去“削”他,是张良拦住了刘邦,给刘邦上了两节时政分析课。刘邦“哈哈哈”一笑,“男子汉大丈夫,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个真齐王” 。他转手就给韩信来了个“真齐王”,这个真齐王,咱们说啥也得给加个引号。
也许因为距离远的原因,韩信听不出刘邦这“哈哈哈”一笑的弦外之音,对了,韩信是连声音也没有听到,可是咱们分析这段历史的后人,却分明听出了刘邦在那声“哈哈哈”笑声里蕴含的杀气,阴冷阴冷的。
2、拖着不进兵,摆着架子要封地
固陵一战,刘邦吃了项羽“回马枪”的亏,双方僵持在那儿,刘邦眼巴巴地盼望着韩信和彭越这两位“大爷”来支援,可刘邦左等等不来,右等也等不来。这两位大爷不来,刘邦歼灭项羽的大计就无法实现,搞不好刘邦自己的小命也得交待在固陵这个地方。
刘邦急了,可是光着急没用,得想办法。还是张良给刘邦拿主意。
张良慢慢给刘邦讲,韩信不傻(咱今天不聊彭越,只说韩信),他肯定明白了之前封他做“真齐王”,封的是个假齐王,不然,封地在哪里?边界怎么划分?这些都没有,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谁不想搞点实实在在的实惠?韩信肯定对空头支票不满意。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又乐了,这还不好办?来,我给他韩信开张更大的空头支票,从陈地到东海,还有他的家乡,通通封给他。刘邦心里明白,说封给谁是他一句话,说收回不也只是他一句话?一句话而已!
张良算到了韩信是咋想的,刘邦借题发挥,这哥俩儿就合计着给韩信熬了碗迷魂汤(定制)。
就刘邦的那句话,韩信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帮刘邦收拾项羽去了。韩信想着刘邦的东西,他要也就要了,大家都是兄弟,没啥。
真没啥?呵呵,大家一起呵呵吧!
3、不称王,没野心
齐国人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参与项羽和刘邦的天下争霸,事实上,韩信心里也明白,他当时有这个实力。可是,韩信偏偏没有这个胆识。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韩信还想着刘邦赏识他的才能,一直把他当亲兄弟一样关照,他要报刘邦的知遇之恩。在刘邦眼里,“恩”是个什么东东,不就是个汉字?
政治环境的不同
从刘邦打天下到刘邦坐天下,对于韩信来说,他这个人没有变,他还是以前的那个韩信,可是天下变了,也就是说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变了。
刘邦打天下的政治环境里,韩信是块宝,是刘邦手里可以降妖伏魔的法宝,为了能让韩信能时时为自己效力,刘邦对韩信提出的种种要求硬着头皮,但是开开心心地答应。
刘邦坐天下的政治环境里,韩信是根刺,是扎在刘邦心里的一根刺,无时无刻不在痛。刘邦一直在想,如果韩信反了怎么办?即便现在韩信不反,等他死了以后,韩信反了怎么办?
两个怎么办,都是没法办,所以韩信必须死,多活一天都是风险。
关于韩信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史书上的说法,民间有民间的说法,无论哪种说法,韩信肯定不是寿终正寝,而是不得善终。
听雪说史
一代名将韩信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就两条,一是韩信性格方面的原因,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决定。
韩信性格方面的原因注定了他的人生结局比较惨,刚好他又遇上了刘邦,所以韩信必死。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韩信只是一枚棋子,可是一旦失去作用,并有可能起反作用时,能怎么办?只有杀掉。
以上是我对您提出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请点赞和关注。祝您身心安康,生活愉快!
参考资料:《史记》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