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家里小孩读小学一年级,家长心理压力很大,该如何缓解?
优质回答:
家长不必焦虑,和孩子一起适应
前两天一位朋友发微信告诉我,他陪即将九月份上小学的儿子,去上幼小衔接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班上很多小朋友都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认识相当多的汉字。还有的。可能对唐诗能背不少出来,让他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平时在这方面儿没怎么去学。跟别人的孩子差距很大。让他很是焦虑。
我利用微信语音跟他沟通了很久,告诉他不必去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你的孩子刚开始接触,可能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不知道题主为何压力大产生焦虑:是因为孩子上小学放学早无人接送。?还是面对孩子的课以后作业无法辅导等等问题而焦虑呢?
作为即将进入小学孩子的家长,我觉得不必焦虑,跟孩子一起面对即将发生的变化,以及帮助孩子去适:
心理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往往是与以游戏活动为主,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节活动课的时间可能在25分钟左右。那么到了小学,就变成了40分钟的课,而且每天还要去完成一些书面或者实践性的家庭作业。所以我们家长有必要,来逐步锻炼孩子能否静心的坐下来专注的做一件事情,至少坚持20分钟左右。告诉孩子我们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按时早起上学。以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试着学着做。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再玩儿。学会预习,明天老师要教的内容。做完作业以后要认真检查有无错误。
生活上的准备
我们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柜子。告诉孩子,以后自己的物品要归类摆放,可以把故事书、练习本儿、课本儿放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给这个柜子上贴一些小标签。用完的东西要自己收拾回去。按照自己的课表,每天睡觉前整理书包、收拾文具,带齐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品。刚开始我们的孩子可能手忙脚乱,我们家长可以有耐心的去指导,去引导他,慢慢的孩子也就不会再依赖父母了。
准备一个闹钟
上了小学,我们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孩子的守时意识。给家里准备一个闹钟。首先,学会看钟表。而且要督促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因为不少孩子因早上起不来,起来的晚来不及吃早饭,饿着肚子来学校,结果到了第三节课肚子饿的咕咕叫经历。不充沛,以致引发各种疾病。
我是汇智坊,欢迎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您有心理压力我能理解!我给您的建议是放松心情,脚踏实地。
一年级的知识并不难,主要是是基础。但是这些基础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所以家长需要提前给孩子做些准备,一旦你把准备做充分了,孩子的学习真的不需要您太担心。
第一个准备:孩子会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
平时的物品要学会归类整理,而且要养成习惯。不好孩子上学之后丢三落四,这会让家长很烦恼,所以先做好准备,您就省心不少。
第二个准备:给还是提前认识一些字
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字卡跟孩子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可以掌握一定量的字。只要您坚持,孩子掌握300-500的字就够用了。
如果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字,可以写一些一年级上册的字给孩子认即可。
另外,适当地让孩子开始练习写字。孩子的手对笔的控制需要一定的训练,提前准备能够让孩子更早进入状态。
第三个准备:了解一下拼音
好不夸张的说,孩子对音调和拼音的书写都有一定的困难。我的孩子也对音调迷糊过一段时间,同时某些拼音老是写反。这些都是孩子初学时常见的现象。如果有时间,和孩子玩着学一下即可。
第三个准备:20以内的加减法
因为不少老师对计算的要求较高,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到时候不被动,那么提前学一下20以内的加减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要生硬地背诵口诀,让孩子动手操作体会数的加减是必要的。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数手指的习惯不好,我给您的建议是早期要多让孩子数手指,当孩子准备好了,慢慢就会脱离手指了。
第四个准备:听课的准备
听课需要遵守规则,很多孩子无法安静地听讲。这跟生活的习惯有关,也跟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有关。有些孩子平时就无法安静地听别人说话,总是忍不住插嘴。如果孩子是属于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平时注意让孩子学会等待,注意秩序。
第五个准备:多锻炼身体,少看电视或者手机
有些孩子小时候没有事做,慢慢迷上了看电视或者手机。家长在学前就要慢慢有意识地让孩子远离这些。我的孩子小时候也看电视,看动画片之类的也不少。但是上学前我们家开始把客厅的电视拆除,现在大半年过去了,孩子基本没有想过看电视。
第六个准备:心态上的准备
有些孩子依赖父母,上课的时候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如何应对。家长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锻炼,让孩子适应独立面对问题。另外适当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孩子练习自己管理自己。我见过太多很脆弱的孩子,很容易感到委屈。这也跟现在的养育情况有关,孩子在家一般都是被重点呵护的。平时注意让孩子去接受一些挑战,承受一些失败,即便是哭了,家长也要狠心让孩子去承受,去经历和体验。
其他网友回答
一年级确实是家长焦虑的重灾区!说到缓解压力,首先得了解这么大的压力来自哪里?
一年级新生家长焦虑的来源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以下家长焦虑的原因,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但是由于这个群体面对孩子的小学生活,大都无经验参考,所以格外明显。
1. 焦虑首先来自于目标感缺失
目标感缺失并不是在小学开学之后才有的,早在幼小衔接、暑假、甚至早在中班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隔壁小姑娘小班就开始培训机构学英语了,我们英语零基础,怎么办?
别人大班上学期就上写字课了,我们大字还不认得几个,怎么办?
如果你说一个这样的家长没有目标,他才不同意呢,他会反驳:“怎么没有目标,我们最大的目标当然是高考!”可如果去看看那些高考状元或高分考生的家庭,却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不太焦虑,也从来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的家长。
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人家孩子成绩好他才不焦虑的,其实恰恰相反,因为他们从小就传递给孩子一个自然、接纳、不焦虑的家庭氛围,时刻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他们的孩子才会成绩好。
2. 焦虑来自灾难化思维
这种灾难化思维在家长身上集中体现为一句话:“现在就这样,以后怎么办?”
才一年级的数学都学不明白,那等三四年级怎么办?初中怎么办?高中怎么办?万一连高中都考不上怎么办?
才一年级专注力就这么差,以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能跟得上吗?跟不上怎么办?又要去补习班吗?
在心理治疗上,灾难化思维是认知行为疗法创始者Albert Ellis创制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的一种常见倾向,即夸大事件的消极后果,对未来持过分消极的预期,且往往把一次失败看成是一场灾难。
很多焦虑的小学新生家长,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这种灾难化思维:一想到孩子将来就像恶性循环一样,把自己带入焦虑的泥沼无法自拔。
3. 焦虑来自没有办法区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
把孩子的全部表现,都和自己作为母亲或者父亲的身份挂钩,常常看到孩子不尽如人意就自动链接到“我不够好”
你一定不陌生那种,在群里面被老师点名说,做的不到位,然后就拼命道歉,反复确认,强调自己一定会重视起来的家长。
他们的根本焦虑,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自己。焦虑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焦虑自己拥有的会失去,自己本身就处在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挣扎人生当中。除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他们焦虑的来源,只不过在小学生家长的身份下,这种焦虑瞬间有了更具体的附着物和对象,也显得更加详细而具体了。
缓解或者降低焦虑的方法
【方法1】上帝视角:破解目标感缺失的问题
所谓上帝视角也可以称为旁观者视角,想象有一个人在半空中看着你的生活和甚至你的人生。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这个方法让我们不要把自己困在某个特定阶段,比如小学,也用这个方法来应对目标感缺失的问题。
用旁观者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人类学学者P·C·格利克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用来描绘多数家庭从结婚、子女出生到子女独立与终老凋谢的全过程,它反映了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变化规律。
看到这个图,是不是很像我们在旁观自己家庭走过的每一步?我们如此焦虑和执着于孩子,导致对孩子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亲密关系、家庭其他关系的关注,然而孩子在家庭生命周期的长度中,只是相对很短的一段路程,家庭对孩子的照顾和养育,多的十几年,少的甚至不足十年。
而过于关注亲子关系而疏忽了家庭的其他方面,会给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阿德德说过,在众多的家庭教育养育风格当中,宠溺是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一个。无论在家庭周期的任何阶段,过于关注亲子关系和过于关注孩子,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我是家庭中心的感觉。
因此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亲密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父母自己过好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婚姻关系理顺了很,多亲子关系当中的问题也有了出口和解决方法。
用旁观者视角,换个角度看自己的孩子
正面管教课程中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活动叫GPS。
首先请家长想象一下,并列出来孩子给我们带来的现阶段的挑战,然后请家长想象现在孩子已经25岁了,这时候你期待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具有怎样的技能和品质呢?把两次的列出来的内容都写下来。
前一环节中,家长们写出来的挑战往往是拖拉磨蹭,情绪管理能力差,顶嘴,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学习习惯差等等,而他们所期待的技能跟品质往往都是感恩有一技之长,善良,有责任心,有信心,独立等等。
这个活动给我,也给每一次参加活动的家长最大的启发是:当我们每天盯着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的时候,焦虑是无限倍增的,这些眼前的焦虑已经让我们忘记了养育孩子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最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自己会把这样包含挑战和期待的GPS,贴在自家比较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养育孩子的目标,也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长永远都是一个过程,很多问题和挑战是适龄行为,并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可是如果家长一直盯着这个问题,很可能他就会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更久。
【方法二】把担心和焦虑写下来并关注解决方法:用来破解灾难化思维
书写是属缓解情绪压力的方式之一,这一方法也被很多啊心理咨询流派借鉴来使用,我们也可以借用这种方式来缓解焦虑。
我还记得在幼儿园大班家长会上,老师让家长们分小组讨论对幼升小有什么疑问或困惑,然后然后写下来。写完一分享,发现也不过如此。
担心和焦虑被写下来的过程,就是在头脑当中再次梳理它的过程。原本的模糊不清的担心变成了当下的一种感受,写的过程把这种感受具象化和动作化了,情绪也随之得到了舒缓,焦虑得到缓解。
然而最终目标并不是减少焦虑,而是问题解决。当情绪调整好之后,就该问问自己: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呢?下次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它不再发生呢?
举个例子。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忘了物品,家长不得不送到门卫的事情。
我开学第1个星期就经历了两次。该送的送了,然后呢?我见到过有的妈妈在接孩子的时候还在唠叨,“今天早上提醒你美术袋,你又不记得!害得我上班还得回来给你送!”
而我尝试的方法是,跟孩子在家庭会议上一起梳理这一个周的小学生活,哪些做得好,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还可以做的更好当中,经过我的提醒,他也记得自己忘带写字本子和通知回执的事情。然后我们就讨论,下个星期我们怎么才能不忘这些事情发生?最后他决定写字的本子每次用完直接放回书包,通知他会记得第一时间让我签字。
【方法三】课题分离:用来破解我不够好
课题分离这一概念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阿德勒断言,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想要改变这一点,阿德勒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办法——课题分离。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我曾听过一个没有做到课题分离的,特别极致的案例。
这个案例被爆出来是因为孩子因为严重进食障碍接受了心理咨询(当然重要个人信息是隐去了的)。
孩子在北京上初中,父母都是知名高校的教授,因为家庭暴力不得不求助心理咨询师。反常的是,所谓家庭暴力,是孩子动手打父母。
多次咨询之后,咨询师才了解到真正的原因。孩子说,我爸爸妈妈从小到大跟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你看看我们都这样了(大学的教授),你要是连我们都不如,那你还活个什么劲?!”
“你要是连大学都考不上,那我们养你得多失败呀!”
所谓课题分离,包含两个关键:
一是划清界限,你的事情与我无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二是要做好属于自己界限之内的事情,比如,可以去安慰、理解、关心对方。
从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情,是他必须自己面对的,哪些是父母需要做到事情。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上了小学,未来漫长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他的人生终点也远不止高考。焦虑的父母们,唯有自我不断成长,才能在压力的环境下,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人生的土地上,脚下生根,枝繁叶茂。
其他网友回答
一年级的小朋友应该是处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小学生活的适应阶段,而不是过度的去追求学习成绩的时候。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的生活上面,而不是一味地去看分数。说白了,父母关注哪方面会引领孩子关注那方面,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学完小学课程。
其他网友回答
做了家长,当自己的小孩开始读书时,就觉得内心有点压力,这是正常现象。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有出息,会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领先于别人,但很多时候我们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个问题。每个人出身就不一样,有的人出生就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有的人连父母都不在身边。作为父母就要循循善诱,不要拔苗助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孩子的人生路还很长,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