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用诸葛亮(曹操为什么不喜欢诸葛亮)

网友提问:

曹操为什么不用诸葛亮?

优质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用诸葛亮?

这问题很简单,因为曹操爱才。

在民间故事里,曹操是奸臣,但实际上了?曹操绝对是爱才之人,否则关羽怎么可能千里走单骑,早被曹操杀了。

当吕布拿下刘备的徐州时,曹操帮刘备夺回了徐州,杀掉了吕布,并请刘备一起喝酒,当时刘备就一个人,因为爱才,曹操最后放走了刘备,当然,后人看来这绝对是他最大的过错!

我们往下走:

一、曹操身边有能人:

曹操阵营中,光是智士可不仅只有郭嘉、程昱、贾栩、荀彧、荀攸五大谋士,还有那么多文臣武将,能人太多了,要把诸葛亮找来,我不是自己找麻烦嘛!我这些人才往哪放?

从诸葛亮这边想,矮子里面挑将军,诸葛亮在刘备这边基本都是碌碌无为之徒中绝对是独一份,我去曹操那里只是凤尾,不知道哪天才能出头,还不如在刘备这当鸡头了!

二、刘备是好人:

刘备的野心虽大,但不仅能容忍还能做到仁义,刘备初期资源有限,实力不足,屡战屡败,有据可查的,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不忍那行啊!

1、说他仁义,没得说;刘备有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所以刘备每次逃跑时,总是自己先跑掉,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给扔了,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要的人,到底真仁义还是假仁义了?

???当吕布拿下徐州时,没有动刘备家属,还照顾有佳。但仁义的刘备却一直鼓动曹操杀掉吕布,难道曹公不见当年丁原、董卓这些事情吗?这就是仁义?

2、说他会哭,三请诸葛亮时,诸葛亮当时说“自是乡野闲人,懒散惯了,不愿理会朝政”,刘备当场哭到衣服都湿了,眼泪鼻涕一大把,还说道:“先生若不出山,东汉江山如何是好?天下百姓如何是好?”诸葛亮被打动了。

孙权派熟人鲁肃找刘备讨要荆州,刘备见了鲁肃一直哭,连句话都没有,鲁肃就被哭败了,并且还连哭两次,最终荆州哭到手了。

3、说他会骗,也是无二话,骗到了荆州,骗了公孙瓒、骗了袁绍,也骗了曹操。

试想,如此仁义又无能的人,诸葛亮怎么会离开了?

所以,曹操不会用诸葛亮。

?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提问有问题,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丞相,曹操上有汉献帝,诸葛亮上有刘备,都不是君主一级的人物,诸葛亮也不是一般的纯谋士。只不过二人对君主的态度迥异,诸葛亮赞同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和目标,因此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而曹操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干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私活。这是他们的抱负和志向的差别,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永远也不会走到一起。曹操的驭人之术多以权术为主,而诸葛亮多以德服人。曹操爱才是有选择的,选择忠于自己的人,凡违反阻碍自己利益者,均遭杀戮。孔融、杨修、祢衡、边让、陈宫、崔琰、荀彧、华佗都可人才,多因触反了曹的利益,均被杀害。纵观诸葛亮一生不曾有过残忍的杀人事件。杀马谡是为军法,贬李严是肃纪,囚彭泳是为正律,且都是秉公执法,肃正纲纪。再说诸葛亮的地位不比曹操低,缘何能为曹操所用?

其他网友回答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此话一点也不假,在我国古代的每次乱世中,总会出现一大批惊艳后人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横刀立马立下不世功勋,或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传说。

而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当属东汉末年的三国了,它从诸侯起兵讨伐祸乱朝纲的董卓到最后魏,蜀,吴的“三足鼎立”的形成,前后大约历经了六十多年。

而长期处于弱势,四处流浪的刘备能够从一个草根在这乱世之中能够脱颖而出是不是有点出人意料?毕竟实力不如曹操,孙权,不过实力弱不怕,谁让刘备的团队有一个“最强大脑”诸葛亮。

如果说三国是一个群星闪烁的时代,而诸葛亮无疑就是那颗最亮的星,在许多人心中,他早已成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化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然而到了今天,咱们有的时候会想,既然诸葛亮有着举世无双的才智谋略,为什么会选择在当时只是一个勉强算的上是“潜力股”的刘备,而不去选择占尽“天时”,实际最强的“牛股”曹操那?不去辅佐实力最强的曹操那,实现强强联手,早日结束这乱世,还天下一个安宁哪?

我觉得要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咱们结合《三国演义》和当时的历史会发现,在诸葛亮出场的时候,曹操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北方,因为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能礼贤下士,所以手底下能臣很多,都是当世之人杰,咱光说军师,就有政治人才有荀彧,荀攸,程昱,军事人才有郭嘉,还有鬼才贾诩,这些都是跟着曹操一起发家的老人,,再加上聪明智慧自恃过高的曹操,而这个时候诸葛亮这个职场小白想要加入这个阵营的话。在这些老人面前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这个可以看下司马懿这个诸葛亮宿命般的对手加入曹操的团队就知道,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夹着尾巴做人十几年,所以诸葛亮如果去辅佐曹操,不可能会与曹操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鱼水关系”,就不可能受到“重用”,更谈不上“言听计从”了,这样浅显的道理诸葛亮是不会不明白的。

第二,诸葛亮是自比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而曹操在自己的短歌行里边是自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人,管仲,乐毅,周公都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大人物,并且在当时都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帮助各自的君王成就霸业的人,而曹操把诸葛亮请来自己往哪搁哩,他不可能给予诸葛亮态度的信任,而且曹操的疑心就挺重的。

第三,曹操自己就是一个综合型人杰,拥有很强的主见性,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谋士们献出的良策大多都“正合” 他意。在才学超人的曹操眼里,谋士只不过是他工作上的帮手,智慧上的补充,合自己意的建议能够欣然接受,不合自己意的不予采纳。一个“满腹经纶”的谋士在一个“自恃过高”的上司手下做事情,难免畏手畏脚,没有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不能大展宏图,弄不好还会招致上司的“嫉妒”,甚至会像杨修一样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第四,曹操不闻其名。曹操比诸葛亮年长二十六岁,公元196年,曹操独掌朝政大权时诸葛亮才刚刚十六岁,再曹操眼里还是个乳臭味干的娃娃,加上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淡泊明志”, “懒于应世”。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的名声传播也不过仅限于几位“隐士”和“密友”之间组成的小圈子,“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誉,外人几乎都不知道,即便是“近水楼台”在荆州待了好几年的刘备都未曾听说过,最后还是徐庶去曹营前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才有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空济老臣心”

所以这些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辅佐曹操的原因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