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最后与唐明皇反目发动了叛乱(唐朝名将为什么打不过安禄山)

网友提问:

安禄山反叛成功,与唐明皇调兵遣将不当,将领的瞎指挥有关系吗?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与唐明皇是脱不了关系的。

首先,贪图享乐,唐玄宗开辟开元盛世之后,日益注重享乐。唐明皇每日里和杨玉环饮酒跳舞取乐,整日里莺歌燕舞,风流快活,致使国家实力,不断下降。

其次,奸臣当政。唐明皇任用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相互弄权攻讦。导致朝政混乱。而安禄山就是通过贿赂杨国忠,窃取权力,培植势力,最后,终于发动了毁掉唐王朝兴盛的安史之乱。

再次,用兵不当,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连克城池,直到潼关之下,逼近长安,这时玄宗又强令哥舒翰出战潼关,导致大败,京师不保,逃亡蜀地。而在叛军势大时,还听信奸臣之言,杀死了名将封常青,高仙芝等人,自毁长城。

综上所述,安禄山造反成功,唐明皇是脱不开责任的。在未起叛乱时,任用奸臣,败坏朝政,贪图安逸享乐,懈怠国事。再起叛乱时,又害死自家名将,毁掉长城。终于使得江山动乱,人民不宁。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必须得说明,唐明皇李隆基早期还是一个很好的皇帝的,政治清明,任用贤能,朝政一片欣欣向荣。此时,又年轻有为的唐明皇李隆基,颇有千古一帝之气象。

但正可能就是因为早期一切都太顺利了,所以李隆基开始变了。看着眼前这盛世大唐,李隆基开始蔑视天下所有君王,相信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中,大家都看到了,李隆基被大家称之为“圣人”,这种称号有多高呢?我就不多说了。从这里边我们就很能看出来问题,至少此时的李隆基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那个他了。

晚期的唐明皇李隆基,宠信杨贵妃,生活极度奢侈。在朝廷中,他也不再愿意听一些良药苦口之言,重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此时的大唐看似治隆盛世,可是底子早就乱了。腐朽的大唐注定经受不住安史之乱的狂风骤雨。 交代了当时的背景,接下来我来说说,为什么安禄山能造反成功。

一、为巩固相位,打击文人,权相李林甫积极像李隆基推荐胡人,安禄山为人颇有小聪明,深的唐明皇夫妻信任,权柄颇重。

我们知道唐朝很自信,能够包容异族,但之所以安禄山等胡人能够在唐王朝中担任几镇节度使手握近十万精兵这样的重职确实是拜李林甫所赐。

原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是,到李林甫这里他不干了。自从当了宰相,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尝到了绝对权利的甜头,因此他自然不愿意放弃这种权利。

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打击当朝文人,使得李隆基晚期,众多文人升迁无望,都郁郁不得志。另一方面,他觉得胡人在大唐没有根基,故而不可能与其争锋,故而大肆向李隆基推荐任用胡人。

安禄山便是在这个时候被推荐给唐明皇李隆基担任节度使职位的。安禄山很会做人,极得唐明皇夫妻信任,从而很快积蓄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强大力量。同在此时,唐兵则因为多年未曾经历战争,武备松弛,不堪一击。

二、李林甫打击文人,迫使他们升迁无望,这件事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众多有才之士纷纷选择退出朝廷,依附节度使。

不得不说,读书人发怒了确实很可怕,这些人后来都去哪里了呢?估计很多朋友都猜到了,是的,他们纷纷选择了依附各地节度使。

而在这天下众多的节度使中,安禄山无疑实力最强,故而成了这些文人士子们的依附首选,后来他们都成了安禄山反叛集团的中坚力量。 他们熟悉大唐的一切,故而一切攻击、谋略均有效至极,安禄山从潼关到长安,一路势如破竹。

三、唐明皇的不作为,藩镇节度使之间矛盾日益严重,各自观望,而此时唐朝中央军又确实不禁打,助长了叛军的士气。

在节度使制度施行之初,效果确实不错,但是时间一久,各地节度使便都成了大唐王朝的国中之国,安禄山作为最大的节度使,免不了有仇人,并且其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皇帝,李隆基不仅没有从中劝和调停,反而有坐山观虎斗之意。 自此,安禄山对唐明皇怀恨在心,有与取而代之之意。

安禄山反叛后,一路进击长安,众藩镇很多都在观望,大唐中央军又不禁打,故而叛军所至,军民皆闻风而逃。

四、唐明皇李隆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有很多网友都很好奇,安禄山八万精兵能打残大唐,觉得颇为不可思议。

要知道不久之前唐朝对外用兵时,那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往出派。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在大唐盛世的面具之下,唐明皇李隆基早就已经失去了民心。

前文说过,李林甫打击文人,但至少还能保大唐安定,但杨国忠为相后,不仅更加用心的去排出异己,还同时对安禄山等人进行排挤,这就成了安禄山反叛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士兵哗变,唐明皇马嵬驿赐死杨贵妃杨国忠兄妹。

同时,查阅历史资料可知,唐明皇晚年,各地土地兼并严重,很多老百姓都失去了土地从而成为了奴隶,所以在盛唐气象之下的大唐老百姓其实早已民不聊生。

因此,当安禄山反叛时,这些绝望的没落文人及百姓纷纷站队了安禄山,成为了安禄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值得一说的是,很多人以为安禄山之乱是胡人作乱,其实并不是这样,叛军中除了个别首领是胡人外,基本上从头领到士兵都是清一色的汉人,所以安史之乱又被定义为是唐朝内部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发生的一次内战。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定关系,但不全是。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的叛军能席卷北方和中原还打进了首都长安,最大的责任恰恰是唐玄宗的瞎指挥。题主说的调兵遣将不当,将是封常清高仙芝还有哥舒翰这样真刀真枪以军功起家的名将,兵却是一大坨渣渣子,因为安禄山的叛军事常年守边打仗战斗力凶悍的边兵,唐朝内地已经太平了有80年,军备松弛,军队战斗力低下,为了打叛军又临时招募拼凑军队,所以即使有封常清这样的名将指挥,还是一败再败,东都洛阳都丢了。唐军退守到潼关,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致认为就在潼关据险而守挡住叛军,因为唐军一大半是战斗力低下的乌合之众,根本没资格跟叛军打野战。可是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却一再命令高仙芝和封常清出潼关进攻叛军,这两位当世名都将被唐玄宗冤杀。无将可用,唐玄宗又起用已经年老退休的名将哥舒翰,哥舒翰准确判断必须要守住潼关,而且几次打退进攻潼关的叛军。唐玄宗又膨胀了,严令哥舒翰率唐军主力出潼关跟叛军决战。好嘛,十几万乌合之众被叛军打的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兵力守备空虚的潼关被叛军拿下,唐玄宗宣布“御驾亲征”,方向是往西,赶紧逃跑呗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初始能够成功的原因岂是“军事瞎指挥”一句话能够囊括得了的呢?它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助推”的结果。

社会矛盾加剧,造成国家动荡,是安史之乱初始能够成功的条件之一

到唐玄宗后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现。

①在经济上,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致使百姓大多迁徙流亡,又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相反,最高统治集团却日益腐化。唐玄宗整天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 下,姿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②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为安思之乱的成功提供了条件。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排斥异斥,培植党羽。杨国忠妒贤忌能,骄纵跋扈。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哥舒翰与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这种君臣之间、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内外交错的矛盾日益尖锐。

“节度使”的设立,为安禄山的反叛提供了“资本”

自唐中宗后,朝廷开始在边境设置“节度使”,作为常设的军事长官,到唐玄宗时,节度使设置到10个。

(唐玄宗)

这些节度使的权力很大,不禁带领军队,还兼管其辖内的行政权、财政权以及军事大权。

唐玄宗时,为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置了10个军镇(也就是“藩镇” )。承蒙唐玄宗看得起,天宝年间,安禄山历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封为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武备的松弛,为安史之乱初始的成功提供了“便利”

唐朝在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与唐玄宗的“开元之台”后,国势大增。武功文治在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达到鼎盛,属于史无前例的盛世。天宝年间,政治腐败,唐玄宗不再具备进取之志,武备基本废弛。

安禄山发动叛乱时,由于60多年平安环境,百姓看到安禄山的军队来到,许多人竟然是看热闹的心态,打开城门,迎接叛军。使得叛军长驱直入,几乎没有什么阻挡。

唐玄宗仓促应战,临时招募京师附近数万人。由于是市井子弟,毫无作战经验,还未经过训练,结果毫无还手之力。

唐玄宗的麻痹大意,是安史之乱初始成功的钥匙

由于安禄山善于伪装,还不时加以诙谐幽默,很讨杨贵妃欢心。加之安禄山体型巨肥,腹部甚至下垂至膝,看似更加憨厚忠实。在唐玄宗心里留下了忠信可靠的印象。

(安禄山)

有人上奏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唐玄宗绝不相信。甚至再有人言安禄山有反意时,唐玄宗还会把他绑起来,派人送到安禄山那里, 任由安禄山本人去处置。以后也再没有人敢谏说安禄山谋反了,只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已。

安禄山叛变消息传来后,唐玄宗还是不相信,不做任何迎战准备。直到宫殿几次告急,唐玄宗才确信安禄山已叛乱,于是仓促迎战,却被安禄山打败 。

唐玄宗的指挥失误,助推了安史之乱的成功

洛阳失守,唐玄宗听信谗言,杀死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正在家病休的“哥舒翰”。哥舒翰到达潼关后,加固城防,深沟高垒,固关死夺。叛军久攻不下,被阻于潼关数月,无法西进。

安禄山诡计多端,以嬴弱的士兵屯于陕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出来作战。哥舒翰识破了他的诡计,坚夺不出。但唐玄宗却中了计,催他出兵迎战。但哥舒翰认为既然安禄山早有谋反之心,必然平时练兵。不仅仅是只有这些嬴弱士兵,其后必有伏兵。

本来宰相杨国忠就与哥舒翰有隙,正好乘此机会将他一军。于是他就说哥舒翰是想自私保存实力,故意拖延时间。于是,唐玄宗就更加催逼哥舒翰出战了。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胸恸哭,只得领兵出关。

到了灵宝时,果然中了叛军埋伏。经过一条70里的狭长山谷时,遭到叛军火攻。20万唐军只剩8000人逃回潼关。哥舒翰本欲自杀,被部将绑缚着被俘。后安绪庆被唐军打败,临逃时杀害了哥舒翰。

(哥舒翰)

以上五点,就是安史之乱初始能够成功的原因。但这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被太子李享所打败。

本来,安禄山的反唐,已经胜利在握了。唐玄宗已经放弃洛阳,带着杨贵妃和皇子皇孙们以及禁卫军逃往蜀地“避难”了。叛军又相继攻陷了长安。

安禄山本已称帝,建立了伪燕政。但毕竟父子二人都上不了台面,父子相残,儿子安绪庆杀死了躺在病床上的安禄山,自立为帝。所以,没有亲情,父子相残是安史之乱仅仅维持一年多的原因。

此后,太子李亨在郭子仪的帮助下,收复了两京,恢复我大唐。

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差点使唐朝灭亡,与唐玄宗的如何治政、如何处理国家各方面的矛盾都有莫大的关系。不管是治政还是处事,我们都要戒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