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 丁谓(宋仁宗时期丁谓)

网友提问:

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优质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丁谓乃是任何皇帝都喜欢的哪种大臣,情商高、够圆滑、会拍马屁,但本身的业务能力又超级强,这样的臣子谁不喜欢?

事实上,作为北宋有名的“滑头宰相”,丁谓工于心计,为人处世很有一套。在为人方面,丁谓勾结奸佞、欺上瞒下,残害朝中同僚,是北宋臭名昭著的“五鬼”之一,其拿手绝活正是对上的阿谀奉承与“溜须拍马”——他奉承寇准的举动已经足够令其“青史留名”,但他最令后世奸佞敬佩的还是他能以娴熟拍马术赢得宋真宗赵恒的宠信。

▲宋真宗赵恒像轴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赵恒喜欢赏花钓鱼,每到花开时令,真宗总会邀请朝中大臣入宫一同游赏。一次,真宗与朝臣齐聚御花园,众人一边钓鱼一边观赏鲜花,然而御池中的鱼儿却迟迟没有露面,搞得真宗龙颜不悦,觉得自己丢大面子。眼见皇帝脸色逐渐阴沉,丁谓十分着急,眉头紧皱,突然他心生一计,张口就吟诵出两句颇有文采的诗句:“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尴尬局面顿时化解,真宗的心情也立马变得舒坦起来,在场官员们对丁谓的应变之强与拍马有术,可谓自叹弗如。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不过这些官吏再怎么嫉妒丁谓也没有用,因为丁谓溜须拍马的本事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自幼聪颖,对待人情世故很有眼色。客观地说,丁谓不仅精通溜须拍马,他的聪明才智也并非浪得虚名。大中祥符年间,汴京皇宫遭遇大火,一夜之间原本富丽堂皇的面目全非,宋真宗下令工部尽快重建皇宫,并指定丁谓全权负责皇宫的重建工作。丁谓临危受命,到达现场后才意识到问题的棘手性——由于京城缺乏皇室专用的建材,从外地大批量运抵京城需要一定时间,而且被焚毁后的皇宫到处都是建筑垃圾。好在丁谓聪明,仔细思考后,一个高效快捷的方案就被筹划了出来。

▲宋代画作中的汴京城

丁谓先是向工部下令,征调民夫在城内主干道上深挖沟渠,没过几天,汴京城内大街就沟壑纵横,这样重修宫殿所需泥土的问题得到解决。随后,丁谓又令民夫将汴河与城内深沟对接,将汴河水引进城中沟渠。如此一来,汴京皇宫与外地相连的水路通道形成,水路完工时,丁谓订购的建筑材料也陆续抵达。这些珍贵的建材通过竹排与木船沿着水道不断运进宫中,重建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工作临近完成时,丁谓又命人将施工过程中清理出来的建筑废渣统统填进之前在城中挖出的深沟之中,汴京城内的“人造运河”再次成为宽阔街道。事后,宋真宗对丁谓这一举三得之法赞不绝口,而且省下的费用以亿万计,“丁谓建宫”成为北宋城建史上久传不衰的一段佳话。

▲丁谓剧照

有意思的是,丁谓的聪明才智除了溜须拍马与建造宫殿外,还在于其精通会计,称他为会计学科的创始人也毫不为过。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担任北宋权三司使(即财政部长)的丁谓,主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会计学著作《景德会计录》,这是历史上首部以“会计”冠名的专著,如果其没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必然无法撰写这六卷本的会计著作的。可惜的是,丁谓并不像历史上的名臣那样只做好事,他阿谀奉承、残害同僚的本领丝毫不弱于秦桧等宋朝奸相,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大臣中,丁谓大概可以位居首列。

参考文献: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

其他网友回答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河北。公元992年,丁谓中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史书这样评价他:

谓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 善谈笑,尤喜为诗,至于图画、博奕、音律,无不洞晓。(《宋史?丁谓传》)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通才。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看了他的文章后,大加赞赏,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称他是“今之巨儒”,诗似杜甫。

公元1004年,北方契丹南侵,其铁骑一路势如破竹。黄河北边的百姓纷纷抢渡黄河,每天有几千人避难渡河,而黄河摆渡的船夫竟然大发国难财,不肯及时渡民过河,要求避难的人出高价,才帮助他们渡河。就在此时,朝廷派丁谓到现场处置。

他人还没到,就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刚到目的地,他没有去黄河边,而是去了当地的监狱。急忙从监狱中拉出死囚数人, 把这些死囚乔装打扮一番后,死囚就变身为“船夫”。丁谓直接把他们押到黄河边,斩首示众。

那些真正的船夫见官员斩首杀人了,再也不敢胡来,丁谓于是组织人员与船只日夜摆渡,不到三天时间,使黄河北边的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河。

紧接着,他又从难民中挑选少壮者,在数百里的黄河边分成若干块,均竖起旗帜,鸣金鼓,击刁斗,声音百里外都能听到。契丹人不了解内情,以为宋方已有防备,便撤退离去,从此“境内晏然”。

后来丁谓做了许多有利于朝廷和百姓的好事。比如,丁谓造宫一举三得;不动兵刃、安抚边民;治理水利、一举多得等等。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才有业绩的传奇人物,却被列入《宋史·佞臣传》中,这是为何呢?

事情往往这样,越是有才的人,如果把才能用偏了,那对朝廷的危害更大。丁谓憸狡过人,心术不正,为了向上爬和巩固权位,扭曲自己的灵魂,讨好皇帝,做事“多希合上旨”,因而被“天下视为奸邪”;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

宋真宗很迷信,丁谓就极力迎合。公元1007年,天降祥瑞,宋真宗下诏,准备举行泰山封禅等事。但因朝廷内库经费短缺,宋真宗心里不托底,便问主管财务的丁谓:“封禅经费有没有问题?”

丁谓回答:“经费足够,大计有余。”

宋真宗听了,便决定封禅泰山。

公元1008年十月,封禅活动启动。

这次封禅,皇亲国戚,大小官员、各国使节、士卒杂役等等近万人,从汴京到泰山浩浩荡历时十九天,开销可谓巨大。我们不得不佩服丁谓的经济头脑,如此大型活动竟没用国库一分钱。

丁谓首先以三司名义向国库暂借十万两白银作启动资金,然后开展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型赞助活动,他下令各地大小官府均限时限刻运送钱物到泰山,各地官员为能追随皇上参加如此盛典,无不遵命执行。

结果封禅耗费钱财高达800余万贯,丁谓没花国库一份钱,靠得全是拉赞助,做到了他向宋真宗“大计有余”的承诺,让那些以靡费国家财力反对封禅的大臣们嘡目结舌。不过丁谓虽然没动用国库的钱,花的800余万贯巨资归根结底还是天下苍生的血汗钱,因此在历史上饱受诟病。

有一天,宋真宗大宴群臣,酒过三巡,皇上突发奇问“众爱卿,唐朝的酒多少钱一斗?”

此话一出,众大臣面面相觑,众说纷纭,但都无佐证。唯独丁谓回答:“盛唐酒价,每斗三百文。有杜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真宗听了深以为然,笑着赞赏道:“人称杜甫诗为诗史,众爱卿要像丁爱卿一样,多读读杜诗,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治国理财的道理。”

有一天宋真宗与嫔妃们在御花园里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本来没钓到鱼不是个事儿,可这次是邀请了一班文武大臣观看,众目睽睽之下皇帝脸上挂不住了。大臣们不知如何是好。此时丁谓笑盈盈地跑上去赋诗道:

“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

这个马屁拍得既及时又高雅,哄得皇上笑逐颜开,将两句诗反复吟咏再三。

当初寇准很赏识丁谓的才能,对皇上极力推荐,于是让丁谓作了自己的副手。有一天,朝中宴会,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坐在边上的丁谓急忙起身为寇准擦胡子,寇准笑日“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一句话弄得丁谓羞愧难当,下不来台。这就是成语“溜须拍马”中“溜须”一词的来历,丁谓从此成了寇准政治上的敌手。

寇准罢相后,丁谓接任,同时为相的还有李迪。

虽然丁、李两人都是宰相,但丁谓大权独揽,诸事一个人说了算。丁谓为了进一步迫害寇准,上奏宋真宗,建议将寇准贬到更远的地方,宋真宗没同意,只同意将寇准换一个小州。谁知丁谓草拟圣旨时,仍在小州前加上“远”字。

李迪是寇准的老部下,俩人关系不错,一看丁谓公然矫诏,当场抗议道:“皇上没讲远”,丁谓反诬李迪篡改圣旨,就这样,寇准被贬到了遥远的雷州(今广东境内)。

李迪与丁谓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公元1020年十一月,丁谓又提拔心腹林特为枢密副使,根本不与李迪打招呼。李迪气愤极了,在政事堂办公地方要打丁谓,丁谓敏捷躲开了。咽不下窝囊气的李迪跑至皇上告御状,一口气数落了丁谓诸多罪状,最后来个鱼死网破的战法,请求皇上免去自已和丁谓俩人的宰相职务。

被闹得心烦意乱、头昏脑涨的宋真宗,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当真把他们两个全部免职:李迪降为郓州知州,丁谓降为河南知府。

在正式赴任前,照例要去皇帝那里辞行。丁谓谒见真宗,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那天的争吵上。丁谓很委屈的请皇帝回忆一下,那天李迪不顾君前失礼,更不管陛下正在病中,来了个跟踪追击,简直是残忍加暴力,其行径让人发指。而且您都看到了,臣自始至终都没有回过嘴。

宋真宗这时已经重病缠身,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他哪能回忆起这个细节,听到丁谓的申诉,说道:“丁爱卿,也难为你啊。来人,赐座。”

当小内侍搬来座位时,丁谓和缓但坚决地说了一句:“陛下己有旨,复臣平章事。”——皇上已经下令让我再当宰相了!左右只得搬来宰相专用的杌子。

丁谓当面曲解圣意,说明其计算既准且狠,是胆子,但更是智慧。就算被皇上当面揭穿,也可以推脱说前一瞬间您的确是那么说的,您有病,您不知道?就这样丁谓竟然奇迹般官复原职,李迪则灰溜溜去了郓州。

明日,入谢,帝诘所争状,谓对曰:“非臣敢争,乃迪忿詈臣尔,愿复留。”遂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乃更以杌进,即入中书视事如故。仍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师。 (《宋史·丁谓传》)

类似于这样矫诏,丁谓在对付另外一个佞臣王钦若时同样用过。寇准下台后,王钦若觉得,自己重登宰相宝座机会来了,于是前去拜见皇上。宋真宗这时的脑子又有些糊涂了,他问:“爱卿,你怎么不去政事堂理事呢?”

王钦若答:“皇上,臣已经不是宰相了,怎能到政事堂理事呢?”

“那好办,马上送卿入政事堂!”

立马有太监带王钦若入政事堂。

丁谓岂容他人分享权力,面对这突发情况丁谓面不改色,吩咐手下:“摆酒”。

当天政事堂中觥交错、笑语盈人。于是宾主尽欢,但是喝得差不多了,问题终究浮上了水面。王钦若的位置在哪里?首相、还是次相?丁谓却只微微一笑:“奉圣旨,在政事堂招待王钦若。”

仅此而已!

在取得一连串政治斗争胜利后,丁谓权势熏天,但危险也一步步迫近。终因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三亚)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其他网友回答

丁谓,字谓之,他是北宋时的宰相,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奸臣,他和王钦若几个人合称为五鬼。他爵位为晋国公。他做过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后来丁谓以参知政事、平江军节度使的身份衣锦还乡,在他离京时,宋真宗又特赐御诗。

那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的赏识的呢?

丁谓这个人非常聪明,并且他多才多艺,同时他又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他的文才是非常高的。当时丁谓的诗似杜甫,同时他的文章又可与唐朝的柳宗元、韩愈相比,可见他的文学成就。

丁谓又很强的处事能力,他办事肯用脑子,也有谋略,他曾不动兵刃而安抚边民,同时他又有巧渡黄河、机智退敌的事迹。他又曾治水,取得很大的成就。同时丁谓也善于管理经济,他整顿经济,成为后人研究宋超经济的重要材料。

但是如此聪明能干的丁谓,却为了权利,后来却变了,变成了奸邪之人。他为了取得更大的权利和地位,就事事讨好皇帝。

宋真宗想要建宫殿,很多大臣额度反对此事,认为是劳民伤财,但丁谓却积极的性格宋真宗,当时丁谓说,皇帝建宫殿,是用来祈祷的,如果群臣不同意,他就和群臣相辩,最终无人在劝谏皇帝。

丁谓为了迎合皇帝,就勾结太监,陷害忠良之人,当时的寇准对丁谓非常的痛恨,丁谓于是想尽办法排挤寇准,最终寇准被贬,后来丁谓又把和寇准关系好的朝臣都一并排挤出去。

宋真宗相信迷信,丁谓就积极的迎合宋真宗的心思,以神仙之事说于宋真宗,宋真宗深信丁谓。

丁谓因为处处迎合皇帝的心意,这让皇帝非常的器重丁谓,所以丁谓会受到皇帝的赏识。

不过因为丁谓做了跟多的坏事,丁谓最终被罢相,在对他抄家时,发现他家中有很多珍宝。后来丁谓在光州去世。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宋真宗赵恒公元968年12日23日出生,1022年3月23日去世,北宋第三位皇帝,997年即位,任李沆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和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赵恒考虑双方交战互有胜负,而且没完没了,不顾寇准反对,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以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昌盛,史称咸平之治,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赵恒喜欢文学,擅长书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他的《励学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但仅存《玉京集》六卷,澶渊之盟后,经济迅速发展在短短20年发展,户口增加417万户,财富增加68倍,其发展规模和唐朝贞观二十三年总量的4倍,澶渊之盟,辽国萧燕燕此次南征的目地己经达到,接受了宋每年送辽国遗绢20万匹,白银10万两,宋頁宗的想法是双方连年征战,契丹铁骑一次又一次南征使北宋狼烟四起,对于契丹而言也是弊多于利,加重尚武思想,其结果,无论是胜利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都是以将士的生命和百姓的财产为代价换来的,大家知道十万两白银是不是给的太多了,对于北宋财政收入不过是老牛身上一根毛,当时北宋年财政收入一亿两白银,知道和辽国契丹打仗北宋每年军费是多少吗?告诉你每年的军费达五千万两,而且还开通了自由贸易,北宋用了20年时间,超过唐朝贞观23年总量的4倍,和后世相比,也超越乾隆时期的3倍,中国占世界财富的比值从996年的22%,迅速提升到世界经济占比67%,是不是富甲天下,繁荣昌盛,人民富足,北宋周边国家看到北宋富的流油眼珠子都红了,所以要发动战争抢劫北宋财富。现在还有宋真宗口述寇准手书的”回銮诗”,刻在石碑上,当时就辽宋军事实力来说谁也别想吞掉对方,而且北宋胜少败多,辽国契丹军事实力优于北宋,北宋虽然富足但就是不能养精兵强将。到了宋真宗在位后期,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庭,赵恒也相信封禅之事,修建宫观,劳民伤财。北宋人才济济,丁谓可是多才多艺,机敏智谋,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有一次皇帝问他唐朝的洒价是多少,丁谓说,每斗三百,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答道,有杜甫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丁谓当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也干了不少坏事,丁谓最后被罢相,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降职,抄没家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