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出自电影哪一部电影(映山红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邓玉华演唱的映山红出自于电影《闪闪的红星》。

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

《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其中每一句歌词都有一个“盼”字,在点燃着漫山遍野盛开的映山红,在清新悠美的抒情意境中,我们在岭上仿佛看到当年为战争流血的红军来到!

这首红歌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父辈一代,它也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和祖国的下一代,这首歌的精神会一直陪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一直鼓舞着我们,一直不会消失。它会一直传承下去。

影视歌曲回眸——

   隐藏“红星符号”的《映山红》

文/赵乐

一首老歌,记录一段沧桑岁月,浓缩几多历史风云。很多电影老歌之所以能经得起年华的检验,是因为那些旋律总会牵起某一段刻心铭骨的时光,以及与之相关的很多人和事,更为重要的是,听其歌又好似品读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一部电影,如果有一首主题插曲被广为传唱,就有可能被人们铭记;如果一部电影,能有三首插曲而得以经久不衰的传播,那它注定将成为一个传奇。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上映,影片中的《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三首插曲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红色革命符号”。然而,你知道吗?这三首曲子都出自一个人之手,谁呢?傅庚辰。本期“歌声嘹亮传奇”,和你一起品读军旅作家赵乐撰写的:隐藏“红星符号”的《映山红》。

《战斗的童年》启动“红星符号”

“电影《闪闪的红星》是1974年10月1日公映的,但我的小说要比电影早10来年。”2010年建军节前夕,82岁高龄的军旅作家李心田老师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记者的专访,他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仍思路清晰,讲得有板有眼。

说起《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李心田说,这部小说写于1961年。那年春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李小文找到李心田,请他写一本儿童读物。“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教学工作很紧张,书稿写了两年多,直至1964年才完成,当时的书名叫《战斗的童年》。”

《战斗的童年》脱稿后,“文革”开始了。“我担心小说中对人性人情的描写会遭到批判,便连着写了两封信,从出版社把书稿要了回来。”正如李心田所料,“文革”中上交的小说手稿被焚毁了。“幸亏当时多留了一个心眼,手稿交了,誊写稿被我藏了起来,要不是我当年‘留一手’,也就没有这本书了。”直到1970年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向他约稿,这部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

1971年11月,李心田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书稿,编辑提出了更改书名的意见,“我反复思考了两天,把书名改为《闪闪的红星》,而编辑建议改为《闪闪的红五星》。”

“书稿清样出来后,封面上印的就是《闪闪的红五星》,出版社王致远编审时把那个‘五’字去掉了,才成了今天的《闪闪的红星》。”书终于出版了,“红星符号”诞生了。能不能受到读者欢迎,李心田心里没有底。不久,《北京日报》刊发了原北京市教育局长、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的评论,称《闪闪的红星》是对儿童教育的有益教材。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连播这部小说,“这就是说,书被认可了。”

《闪闪的红星》出版后,国内有18家出版社翻印,再版了几十次,累计印数高达数百万册,并且还被翻译成了11种语言,发行到国外。“那个时代认可一本书多么不容易啊,它是我对社会、对政治、对文化的看法以及对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反映。”谈到这,李心田欣慰的话语有点哽咽。“这毕竟是我花了几年心血写出的作品,我对生活的积累、感情的凝结、艺术的追求全都包含在里面了。”

李心田, 1929年生出生于江苏睢宁,1950年从华东军政大学完成学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化教育和文艺工作。先后担任解放军第二十八速成中学教员,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及前卫话剧团创作员、创作室主任、副团长、一级编剧。

时下,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闪闪的红星》非但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各种版本的《闪闪的红星》还在各类舞台上竞相辉映,尤其是由著名的舞蹈演员黄豆豆主演的舞剧《闪闪的红星》还获得全国大奖。中宣部也将《闪闪的红星》列为“百部爱国影片”,成为教育年轻一代的经典教材。

《闪闪的红星》出自八一电影制片厂

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该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艰难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这部电影曾在中国影坛掀起过一股“红星”热潮。至今,仍然是中国儿童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73年4月,八一电影制片厂组建了《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创作组,确定由陆柱国、王愿坚等人负责小说改编。还专门把小说原作者李心田从济南军区请来共同参与创作,剧本由王愿坚、陆柱国执笔。”崔斌箴在《回忆电影〈闪闪的红星〉诞生》一文中详细解读了影片拍摄和公映的事宜。

小说《闪闪的红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很快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最先向李心田提出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找上门来了,要把它改编成电影,并让我参加编剧。”李心田老师说,“在北京研讨编写剧本期间,决定以陆柱国的初稿为底本,由王愿坚统筹定稿。”

“在电影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剧组已经开始挑选演员。据说潘冬子这个角色最初有100多个孩子候选。可是后来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个孩子很接近潘冬子,导演便跟踪查寻,找到那孩子家里,发现了9岁的祝新运。祝新运试装后,导演们都很满意。”摄制组在选演员时充分尊重李心田的意见,还把祝新运的照片及试装照寄给他看,李心田说,他一看照片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潘冬子这个角色非祝新运莫属。时至今日,这套照片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李心田家中。

与此同时,制片厂也开始物色摄制组的主创人员。时任革委会主任的彭波把八一厂的导演、摄影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觉得李俊担任导演、张冬凉担任摄影最合适。为了加强创作力量,导演组又增加了因为拍摄《苦菜花》而出名的李昂,同时还配备了年轻的摄影师蔡继谓为副摄影(此前拍摄过《海鹰》《槐树庄》等影片)。

李心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起当时的那些电影人:导演李俊、李昂,还有王苹,演员祝新运、刘江等,后期制作,请了傅庚辰作曲,李双江演唱。

1974年9月,经过剧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闪闪的红星》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

潘冬子的原型和许世友是否有关联

很多人都以为《闪闪的红星》是描写江西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感人故事,其实他写的是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麻城的事儿。李心田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笔下的潘冬子的原型是鲍声苏,他是新中国开国中将鲍先志将军的儿子。”

那么李心田又是如何结识鲍声苏,并以鲍声苏为原型创作了《闪闪红星》的呢?这得从鲍先志将军说起。

鲍先志, 1911年3月6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西张店鲍家湾,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12月30日逝世于南京,享年78岁。

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那么8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用脚板丈量地球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究竟苦在哪里?鲍声苏的经历从侧面给出了答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国民政府管辖的还乡团将鲍先志的妻子贩卖到了外地,将儿子鲍声苏贩卖给了地主,受尽了残酷的折磨。

春雷一声响,万蛰苏醒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尽周折,鲍声苏找到了父亲鲍先志。鉴于鲍声苏文化水平太低的原因,1961年,鲍先志让他到南京军区举办的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那时李心田正好是速成中学的教员,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都是他的学生。他俩同是红军长征前留在家乡的弃儿,革命胜利后找到父亲的幸运孩子。还有一个故事讲到,江西红色根据地有一个红军的孩子,父亲随部队长征时,他只有三岁,当他长到六岁时,母亲被白匪杀害了。母亲被杀害前,交给他一顶红军的军帽,帽子上有他父亲的名字。新中国建立后,这个孩子拿着这顶帽子找到了父亲。真实事件吸引了李心田,正由于充分了解了这些革命后代特殊的经历,“闪闪的红星”一直闪烁在他的脑海里,并按那个小孩对红军爸爸“想、盼、找”的思路勾画了整部小说的框架。          由于鲍声苏年龄较大,课余时间便经常与李心田老师聊天。鲍声苏跟老师聊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聊到地主和还乡团的狠毒,说到了麻城满山红杜鹃(映山红)的美丽和盼望红军回乡的实情。鲍声苏苦难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定格在他的心里,为他后来创作《闪闪的红星》提供了鲜活的生活素材。

任何文学作品,对生活细节的成功运用至关重要,从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李心田尤其深谙此道。《闪闪的红星》对事件的描写、人物的刻画以及各种人物的对白等,都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份,既客观又准确,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使得事件和人物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作品的厚重度与思想深度也由此生发。

红星闪闪放光彩的《红星歌》

追溯到1974年秋季,当时最轰动的电影当属《闪闪的红星》,其中《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3首插曲,随着电影的上映人们竞相传唱。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85周年之际,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军旅歌唱家李双江、《映山红》的原唱者邓玉华及当年参与音乐、歌曲创作事宜有关人员接受了央广记者的专访,大家详细披露了当年《闪闪的红星》电影音乐、插曲创作和演唱的一些轶事。

军旅作曲家傅庚辰,曾任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从《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雷锋,我们的战友》到《映山红》《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众多经典音乐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

1973年春季,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创作音乐的任务,剧组领导问他对影片里的主题曲有什么设想,他当即就说了自己的看法:“既然电影叫《闪闪的红星》,咱们主题歌是不是可以叫《红星歌》?这是一个军事题材的影片,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影片的主人公是少年儿童,应该还带点儿童歌曲的味道。”           说到《红星歌》的创作过程,傅庚辰笑称灵感来自颠簸的路途。他说拿到原剧本的歌词时,觉得并不理想,于是就去沈阳军区找邬大为和魏宝贵两位词作者二度创作。歌词修改好后,傅庚辰从北京连夜坐火车往江西上饶剧组赶。“带着歌词坐火车到江西,再换乘7个小时汽车,一路上不停的颠簸和嘈杂。我把曲调酝酿出来的时候,一抬头,看见老乡的鸡、鸭、鸟笼子都在我头顶上来回晃动。”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的傅庚辰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然畅谈起自己创作插曲的趣闻。

几经碾转,到剧组驻地之后,傅庚辰立马趴在床上,一口气谱写出了这首歌。

词作者邬大为回忆创作《红星歌》的背景和过程时,讲到他老伴第一次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故事以及对歌曲《红星歌》的印象,也有一段趣闻。那时,电影还没有公开上映,只是在一些大城市试映。他老伴当时在沈阳的一个艺术馆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对他讲:“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里的歌曲都很好听,其中有一首我特别喜欢。”

“什么歌,怎么唱的?”邬大为问。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老伴凭记忆哼了几句。他说:“这歌词是我写的。”老伴一脸的不相信“别臭美了,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词?”他笑着说,“你咋知道我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正巧,第二天《人民日报》介绍了这部电影和歌词的情况,词作者邬大为的名字也从此被众人所知。一曲耳熟能详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出了军民之间的情意,一首催人奋进的《红星歌》鼓舞着千万听众……邬大为,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向歌词创作生涯,他的许多歌词作品,已成为人们心中宝贵的珍藏。响彻云霄的《红星照我去战斗》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

党的教导记心头。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影片中的另一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词是集体创作的,傅庚辰谱的曲。

电影开拍后,李俊导演曾经写了一首歌词:“小小竹排顺江游,两岸青山身后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满江红。”大伙看后,总觉得歌词有点空洞,要是能再充实一下就好了,尤其是“满江红”一句对戏中小主人公潘冬子来说“太过了”,有点不妥。在随后剧务会议上,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原歌词基础上来了个“集体创作”,就这样,在众人的智慧中诞生了完整的歌词。

歌有了,但是歌名还没有取。比如叫“小小竹排江中游”、“明日红星照江头”等等,都感觉不是很好。于是在录音现场,当李双江唱完独唱后,傅庚辰就跟合唱队的同志们讲,希望大家都想想帮助取一个歌名。3天之后傅庚辰接到合唱队一个叫魏梦军的男高音的信,信中说他认真地想了3天,建议叫《红星照我去战斗》,傅庚辰一看就是它了。歌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歌曲创作完成后,摄制组找到了部队歌手李双江。当年,33岁的李双江并不出名,有人对他说:“双江啊,你的机会来了,你要找到歌唱家的感觉。”李双江起初也是这么做的,但却总是不成功。

数十年后,再谈及当时情形时,李双江十分感慨地说:“开始时,我想要表现歌唱家的情感还不容易吗?其实那种想法是错误的,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我就把自己当成潘冬子,调动一切手段去表现潘冬子的情感,潘冬子的智慧,结果一下子就成功了。”

李双江坦言,刚接到《红星照我去战斗》词曲时,还以为是一首儿歌。看过剧本后,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儿歌,必须精益求精,努力表现潘冬子这个人物形象。当时李双江年已30多岁,他反复揣摩,把自己“压缩”成十来岁的潘冬子,从语言、情感、状态力求形神兼备,努力把自己的演唱唱成潘冬子的歌。

军旅歌唱家阎维文在30年前还是一个小兵,用他仅有的60元钱津贴买了一个录音机,买了两套李双江演唱歌曲的专辑,一套珍藏,一套用来学唱,他一遍又一遍地从录音机里听《红星照我去战斗》,一遍又一遍地跟着录音机学唱。他觉得那声音仿佛天籁之音,太好听了。为了听李双江唱《红星照我去战斗》,他总是溜进电影院去看《闪闪的红星》。

1974年,还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家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为数很少的几部电影、以及8个样板戏可看。当《闪闪的红星》这个电影出来之后,人们觉得它特别温馨。

《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插曲本身,也很有特点,它采用了赣南客家民歌风味的音调,强调了歌曲的抒情性和朴实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曲调更为婉转动听;歌曲采用山歌式的旋律,曲调进行的非常流畅,使歌曲更加稳定,更加和谐,犹如微风吹拂。一听到《红星照我去战斗》大家就会想起那个经典的电影画面,潘冬子乘坐竹筏,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竹筏贴着江涛颠簸向前,曲调也随之起伏跌宕。歌声与画面融为一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险些被扔进废纸篓中的《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闪闪的红星》摄制组去外景地拍摄两个多月后,才把音乐创作任务交给傅庚辰。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主题曲《红星歌》和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创作。“剧本第四稿中并没有《映山红》的歌词,而是另外3首,《手捧红星盼红军1》《手捧红星盼红军2》和《热血迎来红旗飘》。”

傅庚辰说,这3首歌原定分布在后来影片中唱《映山红》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夜半时辰,冬子妈跟小冬子说话;另一个就是冬子妈被火烧牺牲的情节。

“插曲歌谱写出来后,试唱给摄制组全体听,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于是我开始写管弦乐总谱。”傅庚辰回忆,当时他借住在当地公社卫生院办公室的里屋,房门上连块玻璃都没有,屋里只有一张旧桌子。1973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傅庚辰在这间屋里写完了《闪闪的红星》剧本中所有的歌曲,以及全部乐队伴奏总谱。“当时(歌谱)有几十页,写完后就带着这些总谱回北京录音。”

回到北京后的一天,音乐组的人员在办公室开会。傅庚辰顺手拉开自己面前办公桌的抽屉,意外地发现了《闪闪的红星》剧本第三稿。因为傅庚辰之前只见过第四稿,于是他就好奇地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首歌词是这样写的:“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

“我当时一念,另外两个同志(巩志伟、李伟才)都说这歌词比《手捧红星盼红军》好!”和傅庚辰一个创作小组的其他人也都十分认可这段歌词。

于是,傅庚辰便想推翻之前的作品。可是“《手捧红星盼红军》已经通过了,总谱也写完了,再推翻合适吗?再说摄制组已经在外面拍摄,再征求他们的意见也来不及了。虽然我觉得这个词比之前的好,但决心不好下。第一,我推翻现有的歌曲,很不合程序;第二,如果推翻了,是不是一定能写得比以前好呢?我斗争了两天,最后还是把那3首歌都给否定了,总谱自然也全白忙活了。”

激情和灵感的迸发让傅庚辰只用了两个小时便将《映山红》的旋律写了出来。

事后,正如他预料的一样,录音后效果非常好。就这样,险些被扔进废纸篓中的《映山红》也成了穿越时代的经典。

《映山红》的原唱者是国家一级演员、满族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1942年11月6日出生的邓玉华回忆,她当年在练这首歌时,为了搞懂映山红到底是什么东西,还专门去了植物园、美术馆寻找这种花卉。“在看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映山红开满山时,人的情绪就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一种兴奋。再唱《映山红》时,就有感觉了。”《闪闪的红星》上映后,邓玉华已经记不清唱了多少遍《映山红》。“从1974年第一次唱算起,到现在应该唱过几千遍了。”邓玉华对记者讲得最多的话就是演唱《映山红》的故事。

(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周五版2012年2月赵乐撰写。2016年10月25日修订,内容有所变动)红星歌音乐:儿歌 – 经典少儿歌曲180首

《红星照我去战斗》歌词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

党的教导记心头/党的教导记心头/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

照我去战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前赴后继跟党走/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披锦绣/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万里江山披锦绣.

《映山红》歌词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映山红呦映山红/英雄儿女呦血染成/火映红星呦星更亮/血洒红旗呦旗更红

高举红旗呦朝前走/革命鲜花呦代代红/革命鲜花呦代代红.

《红星歌》歌词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