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话
面对溶溶月色,良宵美景,历代诗人曾谱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生发出丰富深厚的情感。
先秦诗文中的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诗,每章开篇分别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来渲染男主人公月下遇美女的喜悦之情。可见,在诗人笔下,月亮自古就是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然而,同是一轮明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九歌》《九章·涉江》中分别写道:“蹇将蟾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反复披露了自己的志愿:取得高尚的人的永恒价值。与《庄子》“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字面相似,但代表的思想截然不同,屈诗是入世的,庄文是出世的。
唐宋诗词中的月
在灿若繁星的唐宋诗词里,咏月佳句俯拾即是,苏轼有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表露手足情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揭示了一条自然规律,而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则是诗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痛苦无法抑制的迸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和自己在望月而遥相思念,寄托了真挚的思亲之情。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切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思。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描绘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境界。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则富有哲理的意趣。
张先“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慨叹世事不能十全十美、尽如人意。
王建“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现实的愁苦及美好的愿望。
谢灵运“天高秋月明”抒写了一种开阔美。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以新磨过的铜镜比喻中秋月,形象地描写了其明净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