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蜀国谁掌权(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权力有多大)

网友提问:

刘备死后,蜀国真正的掌权者是不是诸葛亮?

优质回答:

诸葛亮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的遗嘱是“李严统领内外军事”,李严相当于“军委主席”兼“顾命大臣”。诸葛亮违背刘备的意志,逐步攫取军权。

李严一向自视清高,不愿主动与他人来往。

后来北伐时,李严因督办粮草不力,再加上别人投诉李严的其他一些问题,诸葛亮觉得时机成熟了,所以顺理成章地上书弹劾李严,李严被贬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自此以后,诸葛亮就一家独大了。刘禅名义上是主子,其实是傀儡。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遗嘱是: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佐刘禅。

诸葛亮拿下李严,通过政变,攫取荆州军团掌控权。并自领益州牧,成为蜀国老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已然篡国。

诸葛亮架空魏延这个最后的元老。北伐绝无胜算,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力民心,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借机虢夺了汉中军区的魏延军权。

其他网友回答

原本按照刘备托孤的遗愿也是军政分离的。由益州派系将领李严掌管蜀汉军事大权,诸葛亮则掌管蜀汉内政大权。刘备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担心蜀汉出现军政大权尽皆掌握的权臣。刘备把军政大权分开让蜀汉阵营中不同派系的人掌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也正因为李严和诸葛亮之间关系不睦,因此才更让刘备放心。本身刘备的托孤没有任何问题,但他却低估了诸葛亮的权力欲望。这就导致后来蜀汉陷入了诸葛亮专权的历史时期。

刘备死后,李严和诸葛亮最开始各司其职,也算是平稳过渡了。但不久后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竞争就越发严重起来。李严因为官职比诸葛亮低,所以一直被诸葛亮稳压一头。李严一边给诸葛亮下绊子,一边又刺激诸葛亮低野心,甚至蛊惑诸葛亮进爵称王。诸葛亮这方面自然也对李严保持了相当高的警惕性。但也因为顾及影响没有对李严下死手。后来随着李严对诸葛亮低威胁越来越大,诸葛亮就上书刘禅参了李严一本。诸葛亮也凭借自己和刘禅的亲厚关系彻底搬到了李严,从此蜀汉形成了诸葛亮一家独大的局面。

诸葛亮有多么专权,从以下几方面就可以有所了解。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其大意就是要刘禅尊敬诸葛亮,多采纳诸葛亮的意见。刘禅也确实听刘备的话,在刘禅即位后,刘禅不仅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还赋予了诸葛亮开府建牙的权利。允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要知道刘备时期,刘备即使再信任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也不会允许他开府,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诸葛亮可以自成体系了。诸葛亮可以拥有自己的臣子,可见诸葛亮权势滔天。

从刘禅方面来看,虽然在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皇位。但事实上刘禅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蜀汉大权一直都握在诸葛亮手中,刘禅曾说过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用大白话说就是,国家大事全部由诸葛亮一言而决,刘禅自己就负责祭祀祖宗了。从这句话足见刘禅内心之中多么的悲愤。一个皇帝丝毫权利都没有,只能干一些无关痛痒的祭祀工作,可见诸葛亮专权有多么绝。

再说诸葛亮有没有野心,历史上李严曾蛊惑诸葛亮进爵称王,加九锡。诸葛亮听后虽然没有直接回复李严,但在《三国志·李严传》中记载,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若灭魏斩睿,帝还故乡,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意思就是一朝一日灭了魏国别说九锡了,就是十锡也敢接受。由此可见诸葛亮未必没有野心。只不过曹魏还在诸葛亮明白篡不篡权都没有什么实际关系。由此也坐实了诸葛亮专权的事实。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没用大权,没有搞阴谋诡计。堂堂正正。去完成使命,千古歌颂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后主即位后,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并且开府辟官属,不久又领益州牧。再加上以前就有的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和司隶校尉,权力已经到了人臣的极限,史书中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一点儿也不过份。

  有人说,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是“摄政王”的角色,这话说得也没错。汉法异姓不封王,末年曹操封王,刘备自称王都是例外。(刘备虽姓刘,但也不是汉帝封的。)蜀汉自称继承汉统,当然要效法高祖皇帝,所以诸葛亮这个“摄政王”,在名义上不可能封,而实权如之。

  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已十七,不算幼小,很快就是成年了。刘备有没有必要把国政交给外人?有没有必要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专国政?刘禅成年后,诸葛亮应不应该还政给刘禅?这些都引起人的思考。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的局势,要更复杂,更危险。第一、刚和东吴打了仗,蜀军大败,东吴虽然暂时求和,但战争威胁并未彻底解除;第二、南中的少数民族趁机造反,想闹独立或者归附东吴;第三、蜀中有汉嘉太守黄元造反;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强大的魏国时时准备着消灭弱小的蜀汉政权;第五、刘备得蜀才九年,中间战事不息,蜀中人心并未彻底归附;第六、刘备借口汉献帝被曹丕害死而称帝,这个政权对内对外都形成口实,人心不服。(魏国当然不承认蜀汉,夷陵战后孙权遣使见刘备,也曾提及此事,表示不承认,刘备则表现得很渐愧。)第七、刘备兵败后,其军事实力已经损折大半,益州的经济力量也已见疲弊。

  这种局势,等于就是一个烂到底的摊子,年轻的刘禅根本没有能力应付。就是刘备自己,要重新收拾整齐,也不容易。

  前人对刘备托孤时的言语表示不理解,说刘备既然如此信任诸葛亮,为什么还会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殊不知,刘备自己经营一世的产业此时已破败殆尽,他交给诸葛亮的,其实是一个不值钱的烂摊子,所以才舍得说此话。(屈指算一算,刘备手下知名的人物,此时差不多死完了。地盘则荆州房陵上庸一带全失,南中大乱,蜀郡小乱,汉中无民。)

  诸葛亮把刘备这个烂摊子接过来,并表示自己不会有野心,会好好辅佐后主。然后几乎是从零开始,重新整顿。

  这时的诸葛亮,存在一个揽权和不揽权的问题。是大权独揽,居之而不疑;还是顾忌君臣名份,和内外议论,事事把后主皇帝推在前头?

  如果为了更好地办事,那自然是大权独揽最好。如果想爱惜羽毛,那自然是老老实实守丞相的本份。

  记得北宋时,苏东坡到金陵会见下台的宰相王安石,说吕惠卿闹得不像样,教王安石上书给皇上说一说。王安石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苏东坡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常礼,但皇帝以非常之礼待你,你如何能以常礼待皇上?”一句话说得王安石出了冷汗。

  诸葛亮这么大权独揽,其实也就是以非常之事报答刘备的非常之礼。如果爱惜羽毛,注意名声,那就可以说是“不忠”了!

  而诸葛亮执政以后,全力以赴地处理国政,竟至自校簿书,满面流汗,闻人劝谏,又愧谢不已。征南中之前,王连苦谏,诸葛亮竟为之迟延良久。还有,临终时家产只有薄田若干,桑树若干,形同平民,完全是以公事为上,不曾自谋私利。至于其它好处,史书所言已多,不再罗嗦。

  至于说诸葛亮还政刘禅的时机,我以为不在于刘禅有多么年长,而在蜀汉的局势发生变化,在三国中取得强势地位以后。具体地说,就是北伐成功,定关中,或者定中原以后。这个时候还政,才算完成了刘备交付的任务。

  如果蜀汉还是老样子,而刘禅年纪大了,就还政。那诸葛亮仍然可以说是“不忠”。

  事实上,蜀汉内部对这件事认识基本上一致,包括后主在内,都是支持丞相主政的。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本来后主有亲政的机会,但是基于刚才说的原因,后主并没有急于亲政,而是督促蒋琬北伐。直到过了许多年,蒋琬死后,后主看看统一中原的希望不大,这才开始亲政,到费祎死后,后主才全面把握政权。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号称四相。除董允一直在成都辅佐后主外,其它三人,主要的办公地点都不在成都而在汉中。诸葛亮自建兴五年出师到汉中,一直没有回过成都;蒋琬继任以后也住到了汉中,后来病重辞职,也还是住在涪县。费祎继任以后,也是常年住汉中,有一次回成都了,有人便说成都无宰相气,费祎便急忙移住汉寿。这其中有什么关窍呢?为什么丞相不住成都?这说明蜀汉的国策便是北伐统一中原,汉中便是北伐的前敌总指挥部。

  蜀汉的宰相,诸葛亮的名号是丞相,录尚书事;蒋琬、费祎是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也是真宰相。(另外还有个益州牧、益州刺史官号,来表示全面统领军政大权)费祎之后,未见谁录尚书事,可见此事后主已经完全收权在手。姜维虽然屡次北伐,但只任大将军,不录尚书事,已经没有管理政务的权力了。由此亦可见,蜀汉专军政大权的,不仅有诸葛亮,还有蒋琬和费祎。这就也可以说明,诸葛亮的专权,不是一己之意,而是国家的需要。这种专权,和曹操的专权相比,形似而神不似。正应了那句古话:“有伊尹霍光之志则可,无伊尹霍光之志则篡矣!”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为皇帝,但诸葛亮是真正的掌权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刘禅为什么没有实权?

刘禅登基时,只有十七岁,他为什么无法掌握大权呢?其一,刘禅的才能平平。刘备四十几岁才得子,在刘禅成长过程,刘备一直忙于军政,对其子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因此,刘备的英雄才气并没有遗传给刘禅。其二,刘禅没有强有力的皇族、外戚为外援,对一个小皇帝来说,要统治一个国家谈何容易,没有强有力的叔伯、兄弟为靠山,要统治一帮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实非能力所能及。

也正是虑及此,刘备把国家大权托付给忠心的诸葛亮,当然,刘备也不希望诸葛亮过于擅权,故而还指定另一个辅政大臣李严。

其次,李严被诸葛亮架空

依刘备的遗言,诸葛亮负责行政,李严负责军事。刘备去世前,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刘备这个安排,诸葛亮与李严是一文一武,就好比东吴的张昭与周瑜。按理说,李严掌权全国武装力量,权势极重,尽管是第二号人物,倘若诸葛亮无法夺取兵权,那么在这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早晚权力会被李严架空的。诸葛亮当然明白兵权的重要性,因此,他便利用丞相之权,兼领益州牧。益州牧就是益州的军政长官,不仅掌行政,也掌兵权。大家知道,蜀汉帝国的主体就是益州,益州的兵权落入诸葛亮之手,那么“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实际上就被架空了。因此,诸葛亮实际上把军、政两项大权都操在手上,成为蜀国真正的掌权者。

第三,诸葛亮的北伐,目的之一是要牢牢控制兵权

大家知道,诸葛亮大多数时代都在北伐,并不是在京城里搞政治,诸葛亮北伐,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恢复汉室,收复中原。那是不排除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把兵权牢牢控制在手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要看看蜀汉军事制度的二元结构就知道了。蜀汉的军制在三国中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丞相府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就是一种政治优先。当时蜀国高级将领如魏延、吴懿等,表面上是军中一哥二哥,但实际上完全无法控制军队。诸葛亮去世前,把军队统治权柄交给丞相长史杨仪而不是最高级别将领魏延,很明显就是丞相府才是拥有最高军权。后来接班人蒋琬也是丞相长史,出自丞相府。如果诸葛亮不发动北伐,长期待在军队里,那么他就无法真正控制骄横跋扈的将军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