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的意见(家长会家长对教师的意见)

网友提问:

北京市将家长学生意见纳入教师师德考核,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说起来,教师还是弱势群体,若不是这样,何来如此?请 问:能否将下属意见纳入领导官德考核?能否将教师意见纳入对校长的考核?能否将百姓的意见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会吧。如果真的这样,国家不就乱了套?那为什么对教师偏偏要这样,无疑教师是最好折腾的一个群体。教师也属于特殊行业,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也是专家,一般人你还干不来的。那么,家长有什么资格去评价教师?再且,中国家长文明程度,是否可以达到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水平?对我的孩子好,我就说你好;对我的孩子不够好,我就说你坏。这是有目共睹的。教师的表现,校长是最清楚不过了,为什么评价权要交给外行人呢?老师出了任何问题,首先是校长的问题,用家长来评价教师,无疑是给校长甩锅找一条出路。这样的一条策略,会令多少教师寒心啊!

其他网友回答

对北京市将家长学生意见纳入教师师德考核,我不持赞同态度。表面看起来,是师德考核的多元化,多方参与,会更接近真实。其实必然,这样做负面的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对于尊师重教的倡导和氛围的形成,弊大于利。

1、学生很难对教师作出客观的评价。

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准确判断是非。这个阶段的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就是凭感觉。而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学生不会喜欢。

而那种和稀泥的,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都不批评教育的,会深受学生欢迎。这样,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得出的结论不是刚好跟实际情况相反吗?如果一定要学生评价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意见反着看。

2、家长未必做到公正客观,而且家长对教师并不是很了解。

家长本来跟老师是一条道上的,但是,现在的教育生态环境大家都知道,家校关系微妙,一些家长对教师过去苛求,自己不懂还要对教师业务工作指手画脚。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就必然得罪一些家长。

何况,有些家长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必然老师个别辅导必须辅导自己的孩子,而个别辅导是老师根据学习情况根据需要作出的。有些家长要求老师只能表扬其孩子,不能批评,任何情况下也不可以。正直的负责任的老师肯定不会答应家长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家长评价老师的师德,结果只有一个:不合规!可是,这结果是客观公正的吗?肯定不是!

3、对于师德的评价,应该由学校相关部门和同事作出。

师德评价,本来就不容易,不像考试那样,看一眼分数就知道谁高谁底。教师只要认真履职,完成教学和其他分工任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德就是合格的,就是优秀,不需要找一些对教师只知道姓名基本上不了解的人来进行评价。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捆住教师的手脚,磨掉教师身上的正气,逼他们去迎合家长!

教师背负的道德十字架已经够沉重了,还是不要再层层加码,用一条又一条的绳索,将他们捆绑地无法动弹了。

无论是师德还是教学质量,都是尊重出来的。对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应该将尊重纳入其中!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消息,作为老师,我真的是无以言表,老师啊,为什么谁都可以评价你?

本人认为,真的是在瞎胡闹。

我们先说孩子心中的好老师形象,一般是:

第一:作业少。

第二:不厉害。

第三:和孩子们能融为一体。

第四:长相漂亮甜美。

小孩子的标准更在乎自己的第一感受,和老师的师德教学真没什么关系。

我前年的搭档,一位漂亮的小姐姐,孩子们特别喜欢,一下课就围在她身边,但课堂上几乎乱的不像样子,小姑娘声音温柔,对任何不听话的孩子一律不管,只管上自己的课,成绩就不用说了,一塌糊涂。

但就这是这样的老师,走的时候(成绩太差,学校忍受不了),孩子们哭的伤心极了。但这样的老师真的好吗?

再说家长心中的好老师形象,一般是:

第一:纪律严明,班风正。(当然,有的家长也不喜欢厉害的)

第二:成绩好,只要成绩好。

第三:不打孩子,但孩子都很怕老师。

第四:作业少,但成绩很好。

家长对老师的主要标准实际就是成绩成绩成绩,这和师德有很大关系吗?

师德这个概念无非是不打骂孩子,不收受礼品,不有偿补课,这几项,家长怎么监管评价?

难道家长一边求着老师补课,一边告发?

难道家长一边给老师送着礼,一边揭发?

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家长肆意报复呢?

如果家长三观不正,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呢?

难道家长眼中的标准就是最佳的?最值得相信的?

看到了吧,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标准都是不同的,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听谁的?

我们的老师不是任人宰割的绵羊,等待着家长和学生的主宰。如果那样,教师还有什么人格和尊严?

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老师们严以律己,恪守职业道德,维护好自身形象,但让家长学生来评价,是不是太盲目了?

老师让谁来评价都行,个人认为就是不能是家长。不然我们的家长对老师就苛刻了,感觉自己权利更大了,你不好好对待我孩子,我就给你师德划不及格,老师们还怎么工作?

现在家校矛盾本来就不可调和,如果这样,只会火上浇油,老师们感觉委屈,家长感觉老师太不称职,时间长了,互相敌对,怎么有效合作?

实际现在各地已经做的很好了,每个学校大门口都公示有举报电话,每个家长如果对老师有什么意见都可以举报。

教学是一项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工作,任何外行人都无权瞎指挥。让老师保留一点基本的尊严吧,安安静静教书,别折腾他们了!

大家说呢?

其他网友回答

学生,家长打分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依据,是创新,还是折腾?

6月11日,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师德考核办法中明确提出,家长,学生的意见将纳入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内容。在师德考核中,学生,家长的打分将成为师德考核的重要依据。

文件认为,学生,家长的意见纳入是的考核有利于发现,纠正老师的师德问题,并且会使考核更接地气,一改以前由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负责师德考核的做法,让老师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及家长参与到师德考核中来。

这样一项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师德考评办法,看上去很尊重家长,学生,看上去是一个创新,但我认为,结果只怕事与愿违,不但不能促进教师师德的发展,反而捆住了老师手脚,老师不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约束,最后变成一场折腾而已!

我认为,让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成为老师师德考核的依据不利于老师工作的开展

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还是服务与被服务?文件认为学生是和家长“服务对象”,也就是说,老师是服务工作者,这真的是对老师身份合适的定位吗?

快递员是服务工作者,所以这两天接连爆出圆通快递员面对客户投诉只能赔钱,下跪;顺丰快递员面对客户投诉,只能吞下安眠药以证清白。餐厅服务员,售楼小姐等等都是服务行业,面对客户只能陪着小心,笑脸相迎,一旦有投诉,必然委曲求全。难道老师面对学生,面对家长也应该这样?

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有管理必然就要有约束,就会有矛盾。如果学生的意见成为老师师德考核的依据,那老师面对学生违纪,不做作业,欺凌同学,还管不管?怎么管?还是做好服务工作?如果服务的不到位,学生在师德考核中来个不合格,是不是就意味着老师师德不合格?

总结语:且慢为将学生,家长意见纳入师德考核内容喝彩叫好,这只会捆住老师的手脚,让老师在教学中畏首畏尾,时时刻刻想着学生满不满意,家长满不满意,而不是怎样来教好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老师不是服务者,是管理者!学生也不是服务对象,是需要我们管理的对象!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只能南辕北辙,最后事与愿违!

其他网友回答

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师德考核,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这既是师德考核制度的一种进步,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声。

教师师德考核,参考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好处其实还是不少:

第一,使师德考核成绩更真实,更客观,更容易避免成绩考核当中的讲人情现象。

这不单单是,增加了一个参评对象而已,而是增加了教师师德考核成绩的可信度。

老师的师德考核成绩,不只是学校说了算,也不只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而需要家长学生共同来说了算。这就相当于把一个成绩,让更多的人都看见,这样使得成绩更公开,更阳光。当然也就自然而然的,避免了一些背后的暗箱操纵。

第二,多了一双社会监督的眼睛,更有利于教师严于律己。

以前的师德考核,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相当于让第三方加入到师德考核当中,把师德考核与社会相接轨,这就让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表现,能够让更多的社会因素都能关注。

教育又通过另外一种渠道,与社会相联系起来。教育,又多了一个参考对象,社会,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责任。

教师本来就不是只属于学校的,他也是属于社会的。现在让社会又与教师相联系起来,这是让教师原本都应该与社会拥有的关系,得到了重新的恢复。这有利于增加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感,更利于教师对自我的一种督促。

第三,让那些真正对学生好,真正能理解家长的老师,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

以前的评价都是关着门儿的,成绩再好,也只是我们老师之间相互知道,没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个老师,他具体师德的表现。

现在学生和家长也参与进来,我们可千万不要小看,学生和家长的话语权。正是他们这种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存在,让我们很多本来表现很优秀的老师,就不仅仅在学校范围内为人所知,而是通过家长和学生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传颂。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优秀之处。这也增加了优秀老师,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所以像这样的考评制度的创新,我举双手赞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