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现在社会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优质回答:
謝邀。当下之中国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是一个最纠结的群体。处于城市的农村的夹缝中,进退两难,痛苦难言。所谓的农民工,也就是家居农村,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挣钱门路,舍家离土到城市或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修铁路,搞建筑,到城市搞环卫,或进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私营厂矿去打工挣钱,想通过辛勤的劳动去换取工资,让家人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投身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工地,劳动强度大,居住环境差,凑合着填饱肚子,拿着辛辛苦苦赚来的廉价收入,大部分人没社保、医保、工伤保险,是一个吃苦在前,享受不沾边,福利待遇最低而又是贡献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任劳任怨,却没有得到改革红利的关照,他们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却被称呼为农民工,虽然国家早就取消了农业户口,将农民和城市市民统称为中国居民,但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在事实上存在着。想起农民工这个称谓,心真的很酸楚也很疼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处于调整和转型期,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的加强等,大批农民工会被淘汰出局。农民工会没活干的现状会愈来愈严峻,断了打工的路子,农民工将愈感压力山大而无所适从,回农村吧,少量的土地创收无望,留下来又无工可大,似乎将成为社会乞儿,这让农民工荒恐和纠结,无所适从。何况当下生存成本加大,金钱虽非万能,但没钱真的是寸步难行,上有父母需要养老,下有子女需要抚育,房价,儿女的婚嫁金等等那样都需靠钱去解决,难啊!特别是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工,这些年的打拼苦力活,耗费了心力,多数人身体落下了疾病,以后的人生要怎么度过,家庭的困难要如何解决,令他们忧虑,犯愁,无奈!!!
不知国外有没农民工这个称谓?真希望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在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能从实际生活中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让他们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相当有水准,也正是当今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最迷茫的问题。纵观当今农民工,他们的归宿各有千秋。
第一,一些农民工长期在一个领域工作,通过努力学习,结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成了企业的核心力量。这部分人已经溶入当地城市,他们买房于城市,成为了真正的城市人。
第二,结累了一定资本又无力定居城市的人,在这万众创新,万民创业的风口上,抓住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返乡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一些中老年人因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也因自己年龄受到限制而放弃打工生涯归回故里,扛着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农具,带着孙子耕耘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第四,却有大部分的农二代真的很难找到归途。他们从出生后就十指不沾泥,又因缺父母的管教,学业无成。未成年就走上打工路程。农业相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家也变成一个回来的港口。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还不是他们所能乘受得起的,于是他们只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弋。“回不了的农村,进不了的城市。”就是现在他们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农民工该何去何从?不但是你问,更是农二代自己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里说道,“一年一年地两地分居,回去吧没有好项目,不回吧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的回忆!纠结。”
这确实是农民工群体的巨大困境。
我曾经做过春运的长篇报道,“每一年农民工都占大约春运总客流的70%——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2015年春运期间,在2.6亿农民工中,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将达到1.6亿人。相当大程度上,‘春运’就是‘民工流’的替代词。”
古犹太人与亚美尼亚人失去家园的伤感历史,希腊人称之为“离散”(Diaspora),它意味着流离失所,无以为家。
而人类学家津津乐道的迁徙史诗,却在这个古老大国的当代史里反复上演——2.6亿的中国农民工,在过去三十年里离散漂泊,南渡北归,从未止歇。
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然而,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让长年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明白,融入大城市是不可能事件。
漂泊四海的农民工在大城市里,从子女受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到医疗保障、住房制度上,都无法与流入地原住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他们如同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劳碌,却将一切都留在农村,然后在春节返回故乡,因此形成了漫长的“春运”——春运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畸形胎儿。
这一点为官方所承认,早在2008年7月17日,带有官方色彩的《广东省情调研报告(2008年春运危机成因与对策的思考)》发布,该报告直言不讳,“春运难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农民工不能取得所在地的户籍,难以获得像当地人一样的‘国民待遇’,除了得到微薄的工资外,对城市的设施、保障、福利、子女教育没有享用的权利。户籍制度一日不改,‘乡愁’引发的春运危机还会重现。”
事实上,解决农民工难题,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难题。
其基本思路与途径无非三个方面:
1 市民化;
2 回流与返乡创业;
3 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
——而这三者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孤立关系,但往往陷入巨大争议中。
关于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学家陆学艺、党国英主张尽快让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给与他们完全的市民身份与待遇。
学者傅晨则认为,在没有条件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背后的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别时,城镇化策略应该淡化与身份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差别,从而使户籍失去实际意义。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则认为,大规模农民市民化理论上可行,却很可能在实践上导致农民工沦为城市贫民。
多年来的巨大争议在2014年下半年被中国政府定调,比之于迅速的大规模农民工市民化,它采取一种更加稳妥和保守的方式。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从整体来看,该意见对于完全放开户籍管理持相对消极的态度,它并不旨在让多年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迅速成为当地市民。
相反,该《意见》服务于高层的人口分布调控目标,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增加户籍制度的开放性,而是为了引导人口向中小城镇就地转移,亦即“就近城镇化”。
我曾经在中国西南直辖市重庆做调查,发现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城镇化的高层政策,已经在这座城市开始执行,并且开始于2014年的《意见》之前数年,原文如下:
一个房间大约40平方米,如同中学教室一般的排列着桌椅,上面安置着专业的仪器与制作工具。大约20名女工共处一室,她们大多相貌年轻,有的衣着朴实,有的则染发。2015年1月31日这天,她们正戴着特制的手套制作手机电池。而这样的房间,在这个厂房里,大概有四层,每层有近十间。这里不是富士康,亦并非广东,而是位于重庆市开州的重庆市紫建电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正在成为开州“返乡创业”公司的典范,在这个工业园区,如此的返乡创业企业已经多达数十家。这家由返乡创业者筚路蓝缕创办的公司,从2010年刚创办时不到50人,已经发展到2015年初的800余人。负责招聘的人事部主任廖占勇告诉亚洲周刊,公司年后还将招聘400人。“我们的员工流失率很低,去年总共流失了10%,返岗率一直很高,过去几年都是90%以上。刚刚创办时我们跑各大招聘会,现在很多人是凭口碑来的,”廖占勇说。而在开州厚坝镇,一家名为“水云天度假村”的农家乐也获得当地政府“返乡创业示范单位”的称号,该公司创始人曾汉宇今年四十岁,厚坝镇人出身,曾经学习水产养殖专业,2010年回到故乡做起自己的实业,由于当地政府大力扶持返乡创业,他获得了来自政府资助的启动资金,从当地农民获得价格相对更低的土地。而如今,原本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已经为当地数百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在重庆市开州的各个街道,随处可以看见由人社局、就业局和劳务办联合打出的宣传广告——“打工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照顾家庭又挣钱,就业市县工业园”。据开州就业局介绍,尽管在重庆打工的工资会低15%,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故里,每一年回来的农民工在万人以上。开州劳务办科长邓学实告诉记者,由于这些举措,这个曾经的“全国农民工输出示范县”,在2014年被评为“西部农民创业示范县”。在开州本地或者重庆市区打工的农民工,正在逐渐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发生在这座西南区县里的变化,正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城镇化思路,也是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政策意志——“新型城镇化”以县镇为基础,实行就近的城镇化。
很大程度上,这一政策的依据有数据支撑,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调查,中国有2800个县,县域人口占总人口70%,而县域的经济占全国GDP的48.1%。
由于县域经济占比的重大,徐匡迪认为,城镇化应该在家乡附近通过产业升级、发展工业资源、农业来衍伸产业链,而没必要让农民工长途迁徙,往返天涯。
“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的主战场,我们不赞成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徐匡迪说。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他说,“一说城镇化,有的人就把眼光放在大城市,放在东部地区。我们一定要看到,中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重要意义。当中西部若干个集聚了生活、工作功能的小城镇不断涌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从目前西南地区县城的政策发展来看,这也正在成为国家层面解决农民工难题,釜底抽薪的一种思路。
而在一些研究机构看来,这一思路并不可取——大陆智谷趋势研究中心发表文章《媒体对户籍改革过于乐观实际改革力度不如预期》,其分析后得出结论,“引导人口向中小城镇就地转移,最终的落实效果如何,目前看来可能不容乐观。”
大陆学者黄锟也在专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一书中对“返乡创业”的政策提出质疑,他对比分析后的结论是,“返乡创业”的就近城镇化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只是治标之策,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取消户籍壁垒,农民工市民化是唯一的办法。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的农民工该何去何从?照我看还是要从本人的实际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未来。早期出来的农民工,很多人都转行了,自已做生意的居多。一直给别人打工的人,现在也老了,挣了钱的,没挣了钱的,都在家里颐养天年。现在刚出来或准备出来的农民工一定要做好自已的规划。打工不能打一辈子,人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打不动了,要叶落归根,回到自已的家里。即使计划打一辈子工的人,也要适时地充实自己有点专长最好。这样避免总是靠卖力气,也好找工作。
实事求是的讲,现在的农民工要发展比过去的农民工难。过去相对机会多,头脑聪明灵话的人都能找到发达的机会。而现在大家都聪明灵活,找机会出成绩就比较难,但也不是没有。现在好的是打工的机会多,而且钱也不少。假如你没有什么长远目标的话,临时打工养家顾口还是可以的。至于远离家乡,夫妻分隔两地,留守孩子等客观存在不可避免,“鱼和熊掌不可皆得”。能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一切要靠自已的。合理的规划,不断的努力,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我的老房子里曾经住过一个浙江小木匠,开始是给人打工的。后来自己开家具店,现在已是一家很大的家具城的老板了。豪车,别墅都有,只是家仍在浙江乡下。一次碰上谈起孩子,说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娶妻生子,都在杭州工作。孩子们离不开家乡,老两口离不开事业,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两地飞吧。还有一双夫妻,当年也是给别人打工,男的当小工,女的做饭。后来看到卖饭赚钱,就自己干路边摊,赚了钱又包租柜台卖小百货。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孩子媳妇全家人都在商场打拼,这都是较成功的例子。
现在社会上多数的有钱人是最早出来打工和经商的人,而工薪阶层远不如这些人。如果现在出来打工,最好的结果也就和工薪阶层一样,收入还要少些,也不稳定。所以,有出来打工想法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规划好自己的一切。留城市做生意或回老家创业都是自己可作的选择。筹划的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早年我们这有个河南人,开始时卖肉丸,后来改卖烩面,又改炒饼,蛋汤。就这几样很的饭,当年赚成了巨富,就是脑子反应快,计划的好。而现在满大街都是这样的东西,再去做就会很难。要做也得坚持,打出名气,创出品牌。今后的创业看来一是要新,二是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品牌才行。
其他网友回答
1、继续打工,直至退休;
2、返乡务工;
3、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