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位于黄河入海口(崇明岛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

网友提问: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为什么入海口没有形成崇明岛一样的冲积岛?

优质回答:

为什么黄河没有形成岛状沉积?

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大概以16亿吨泥沙携带量流下,黄河下游地势平缓,水流慢有一些黄沙沉积,但入海的泥沙大概也在12亿吨左右,肯定比长江的泥沙携带量大。黄河下游每年沉积大约4亿吨黄沙,淤滞河道,黄河在下游经常改变河道,每次大的改变入海口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有历史记载的大的黄河改道有二十多次。最早黄河入海口在渤海最西侧,大概在天津附近经海河由大沽出海。最南边,黄河入淮经长江出海。渤海、黄海以及东海都是黄河的入海处。变化的河道导致入海口变化,难以形成沉积岛。现在的黄河夺济河河道经东营北流入海。即使下游黄河不改道,入海口的位置由于泥沙沉积,也经常出现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迁移。入海口经常变动也无法形成岛状沉积。黄河泥沙对渤海面积影响很小的原因是:渤海湾作为一个沉降型盆地,渤海海底的地壳在不断地下降,因而有效地缓解了黄河泥沙淤积的问题。仅是在出海口出出现鼻鸾型的沉积陆地深入海内。

长江泥沙量明显少于黄河每年大约五亿吨,但长江几乎没有改道历史。长江入海口处很宽将近百公里。泥沙常年淤积,就形成了崇明岛。崇明岛大概在唐朝时期浮出水面,已经历经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大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沉积岛,并且岛面积以每年五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大。崇明岛长江南北对岸的鼻鸾型陆地也是长江泥沙堆积出的沉积平原。

其他网友回答

看来题主是一个地理爱好者呀,作为同好那我们一起来聊一下吧。

首先,我们看一下崇明岛。它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是中国第三大岛屿。

(崇明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

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加之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浪大,受潮汐影响比较强烈,由江水带来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河水与海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长江口形成许多沙洲,如崇明岛和长兴、横沙等岛。

接下来我们分析黄河,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黄河下游)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下游有很多“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河势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黄河下游属于弯曲性河道,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

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所以黄河下游难以形成像崇明岛那样的冲积岛。欢迎大神一起探讨补充交流纠正。

其他网友回答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为什么入海口没有形成崇明岛一样的冲积岛?

黄河,发源于三江源地区,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原、华北平原等九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东营注入渤海,成“几”字形,在内蒙古境内冬季出现“冰凌”奇观。黄河支流众多,主要有四大支流: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我国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黄河水变黄是因为携带大量泥沙所致,俗话说:“一碗水,半碗沙”是黄河水的真实写照。

崇明岛——我国第三大岛屿,名字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其属上海市和江苏省,为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崇明岛地处长江口,随着长江水携带来大量泥沙,崇明岛面积还在不断增加。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现有面积为1267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崇明岛是典型的冲积岛,位于大河的出口处或平原海岸的外侧,在河流或海流作用下,水中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岛屿,冲积岛一般地势平坦,地貌形态也较为简单,此外巴西的马拉若岛也是典型的冲积岛。

河口岛屿形成的原因,跟河流携带泥沙量和水流速度大小等有直接关系。

比如:长江每年携带泥沙量为4.3亿立方米,加上长江下游河道弯曲,水流相对平缓,有利于河口岛屿的形成。钱塘江也是如此,河口也有灵昆岛等岛屿。一般河流短小,水流速度较慢,落差较小的河流,河口形成岛屿的几率不大,它没有形成河口岛屿的条件。

黄河年携带泥沙量为16亿立方米,但年径流量仅为580亿立方米,流量是长江的1/17,是珠江的1/8,我国河流流量排名第四位。黄河到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有利于泥沙淤积,我们看黄河口,并不是一条河口如海,分成多股细流。而我国的第二大河珠江,则更是有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入海口门,也没有形成河口岛屿。

黄河下游由于地势平缓,泥沙堆积瘀塞,河床不断升高,黄河成为了“悬河”。河道堵塞,黄河下游经常乏滥成灾,历史上黄河多次变道,“北上侵海河河道,南下夺淮河河道”,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其原因就是因为黄土高原的泥土所至,不仅黄河水变混,而且使得下游“多灾多难”。正因为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入海数量减少,加上黄河多次改道,导致黄河口没有形成像崇明岛一样的岛屿。

此外,断流现象也是影响黄河口形成岛屿的因素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黄河共断流70多次,其中包括1960年因三门峡工程截流及凌汛蓄水发生过断流。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从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共有22年发生断流,以1997年尤为突出。历史上黄河也曾经多长断流,正是因为频繁的断流现象,没有泥沙在河口处沉淀,导致原来黄河河口本来可以形成一下岛屿,被海水潮汐侵蚀掉。

而大量发电站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蓄清排洪”方式减少了黄河断流现象,水库本来是应该”蓄洪补枯”增加枯水期流量的,但现在的运行方式是枯水期水量更少了。黄河汛期(7、8、9月)水量大概占比在50%以上。而且随着水库的作用显现,黄河含沙量己降低近9成,现在输沙量每年不足十亿吨(不是过去的16亿吨),这种运用方式既不能解决水库淤积问题,也不能对下游河床冲刷造成明显影响,但是形成河口岛屿的泥沙大量减少了,也就无法形成河口岛屿了。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导致黄河口没有形成像崇明岛一样的岛屿。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欢迎留言。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黄河在入海口冲了好大的一块三角洲出来,就不用再冲岛了……

可以去看看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黄河冲积的泥沙,已经成了围海造田的天助。

另外,黄河入海的渤海,跟长江入海的黄海东海不一样,渤海的空间和余地太小了,不必要也没空间。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小时候从启东海门坐轮船去上海,要经过一个叫做三色水的地方。就是长江水、黄海水、东海水交汇。三条线通向天际,交汇点时时刻刻都在激荡翻滚,但大致就在那个地方。

这说明什么?说明黄河水、东海水、长江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会融合一体,会相互渗透,而是各管各的,这就明确说明,长江的泥沙,沉积在长江入海口,也就是崇明岛一线,黄海的泥沙,沉积在启东一带,因此,启东越来越往大海延伸。

2,黄河,恐怕和长江的情况截然相反。首先是黄河没有足够的水量,二是黄河流进黄海,几千年几万演变,可能比长江水入海更加顺遂,不像长江水、黄海水、东海水那样,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3,启东,围海造地,让人目瞪口呆。海门,顾名思义,就是大海之门。几百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海门东部突兀出现了启东。现在,围海造地更加迅猛。我回家看看,他们就是在海边几公里的地方,用十几米见方的编织袋一字排开,连绵十几公里,涨潮放下,落潮升起,让混浊的海水在编织袋里自然沉积,用不了一个月,两个月,一条新的堤岸赫然耸立,几百平方公里国土收入囊中,没有流血冲突,不费吹灰之力。

中国所谓基建狂魔,主力军就是南通二建(启东)、南通三建(海门)。对了,大名鼎鼎的天鲲号挖泥船,也是启东建造下水的。我怀疑南海种岛,之所以神速,恐怕也是这招。

不知道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