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心还是假意(刘备为什么白帝城托孤)

网友提问: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心实意还是暗藏阴谋?

优质回答:

客观的说,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废话不用多说,例子不用多举,打开中国的历史好好看一下你就什么都明白了!尤其是谈到权力利这三个字,你就什么都更明白了,何况是封建王朝的帝王统治阶级了。不过,这只能说明刘备玩得政治手段比其他的封建王朝帝王玩的政治手腕艺术用的聪明高明罢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司马懿在评价刘备一生中成功的经验中只用了七个字道破了其中傲妙玄机一针见血,他很会拉拢人心!请大家想一想,谁又会把自已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基业轻易双手送给他人呢!?何况是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帝王之家呢!自古一句名言;儿要亲生,地要深耕,把这八个字弄明白了,你就知道刘备托孤当时对诸葛亮是真心实意还是令有所图了!要说真心,那就是刘备真心希望诸葛亮全心实意的辅佐儿子刘禅和刘家的汉室基业,这就是刘备的真正真实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的托孤完全是一场有计划的相互制衡,确保儿子的谋划,只是最后没如他意,孔明还是把持的权力。

大耳朵在白帝城进行了托孤前,进行了深谋远虑。一方面他和孔明说:阿斗如果可以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阿斗不行,你就自取吧。多么坦诚的君臣啊。可是他一面和孔明这样说,一面给孔明搞了一个副手,叫李严。他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这个安排就是他和孔明一文一武,孔明管朝政,李严管军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刘备和所有皇帝一样,都是想得很美的。可是现实很骨感。

相互能制约就要力量基本均衡。刘备死后,孔明和李严虽然一样都封了侯,但孔明是丞相,阿斗给他了开府之权,就是孔明有独立于皇权的行政班子,当然孔明还被封为益州牧。阿斗说他只管祭祀祖宗这一件事,其他事都归相父管。叫作政由葛氏。那么李严怎么来制约呢,李严跑到了重庆这个地方,自己招兵买马,还要求划出五个郡,成立一个州,让他当州牧,因为蜀国只有一个州,州牧让孔明当了,这不平衡。这还不算,公元231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因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派人带信给诸葛亮,让他撤军。等军队撤退,李严又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李严想搞倒孔明,孔明也就不客气了,他拿出李严前后写来的信,李严的一肚子的坏水就暴露了。好在孔明还是仁慈的,只把他贬为了平民。

其实这都是因为刘备的制衡术,才搞得李严和孔明斗了起来,因为从后来的结果看,李严是佩服孔明的。他在得到孔明的死讯后郁闷而死。因为李严生前常企望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他知道只有孔明能用他,孔明死了,他也没机会了。

制衡的结果是零和,这一点被历史反复证明。汉武帝托孤搞了四人制衡,最后四人斗了起来,以霍光搞死其他人而告终。曹叡传位时也搞过制衡术,他让司马懿曹爽搭班,结果两人互杀,曹爽失败。我看只有孙策死的时候,把孙权托给张昭和周瑜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过多久周瑜死了。

其他网友回答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总揽朝政的诸葛亮许下”君若自取”的政治承诺,其意既非君臣际遇之隆,甘以天下托付;也没有暗藏刀光剑影,试探诸葛忠义。

他无非是要告诉自己集团内部的各方势力,他将授予诸葛亮无限大的权力,来保证自己的政权交接得于平稳过渡。

刘备这一生中,最擅长的莫过于识人驭人之术,所以,他毫不担心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诚。

他此时此刻担心的是,蜀汉之危,不在东吴曹魏,而在萧墙之内。

蜀汉本土势力和外来的刘备荆州集团长期存在的对抗和摩擦,很有可能在这种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引发动乱,而要想防范这类事件发生,就唯有给予诸葛亮足够大的临机处变之权,籍此震慑各方势力。

因此他不惜把诸葛亮抬到一个叫人高山仰止的高度,于是便有了《三国志》中的记载:

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时在刘备病榻之前的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代表蜀汉本土势力的尚书令李严。很明显,刘备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在敲打李严和他背后的政治势力。

出于政治考量,也是为了权衡两方势力,刘备的托孤实际上采用了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的权力架构。在刘备看来,荆州集团的忠诚己无须证明,他更担心的是自己去世之后益州集团的态度。

刘备称帝的基础并不牢固,这一点我们从他立刘瑁遗孀吴氏为后就可以看出。他这么做的目的旨在安稳益州集团的人心,从而为我所用。

如今才有夷陵之败,自己又命将垂危,蜀汉政权面临重重危机。所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他授诸葛”君可自取”之权,就是要告诉李严及其背后的益州势力,不要生乱,不要去挑战诸葛的权威,惹急了,他连皇上都敢换,你们这些人算老几。

不得不说,刘备的这一手实在高明,不仅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还让诸葛亮感动得无以复加,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网友回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备受人们喜爱。有人从小开始便读三国,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书文。不过,小时候读三国看的是故事,长大后,才发现魏蜀吴三国争天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反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不同的深意。

今天的提问问到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其实这的确是刘备的真心之举。非要说他此举掺杂着哪些阴谋的话,顶多是因为他自己有些私心,希望蜀汉能安稳的存活下去。那么,能令蜀汉不在自己死后就立即分崩离析的人,大概只有诸葛亮一人。所以他要把刘禅和蜀国托付给孔明。为什么说此时刘备只有这一条选择呢?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俘虏,拒不投降,被杀。云长之死,可谓断刘备一臂。桃园结义之情景还在脑中浮现,而今二弟却战死沙场,刘备恨意难平,一心想要为关羽报仇,后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对东吴出兵,谁料竟被陆逊火烧连营,战事大败,刘备急火攻心,病倒在白帝城。刘备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急忙传召诸葛亮商议后事。这时候的蜀国处于风雨飘摇阶段,刘备作为一代明主,与曹阿瞒,孙仲谋等人明谋暗斗了这么多年,知人善任的能力不可小觑。他自知自己走后,蜀国单靠刘禅一个人主导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而蜀将中自己百分百信任又有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只有诸葛亮一人,所以他为了蜀国自身的发展,或者是自己统一大业的后续发展,只能选择诸葛亮,这是无可奈何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之后,与之共同谋事多年,深知诸葛亮的品性,诸葛亮不同于曹操。刘禅虽为幼主,但诸葛亮是不可能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的。所以,刘备在托孤时故意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把大权交给诸葛亮,甚至直接告诉他,如果我儿子不成事,你还可以取而代之。这一招以退为进用来拉拢人心可谓是百分百有效,诸葛亮一听,主公如此信任我,我怎能辜负于他。所以,诸葛亮对刘禅的辅佐可谓是更加尽心尽力,还曾上呈《出师表》来教导后主该如何治国理政。

刘备白帝城托孤,并没有所谓的阴谋论,顶多算是带有一定的私心。当然,托孤之事也正好体现出刘备知人善任能力和拉拢人心手段的高超。就如,赵子龙拼命救阿斗时,刘备直接摔孩子,此举就成功在赵云心中树立了主公惜才的形象。俗话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刘备手下之所以能有诸多忠心为主的猛将,全部源于他懂得利用机会拉拢人心。摔阿斗如此,白帝城托孤亦如此。要说这是刘备的阴谋嘛?可是他又不傻,用阴谋诡计来害自己手下之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与其说刘备托孤是阴谋论,不如说这只是他作为君主的一点私心,希望通过自己的以退为进,换取诸葛亮辅助刘禅的真心。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掺了水分的真心实意,为何这样说呢?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是这样描述的:“先主病笃,托孤于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刘备白帝城托孤是托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何人?与诸葛亮不同,李严是东州集团的代表,也就是说诸葛亮和李严是不属于一个派系的,刘备的这一安排虽说有拉笼东州集团的意思,但同时估计还有掣肘诸葛亮的想法在里面。托孤于两人,而不托孤于诸葛亮一人,说明刘备对诸葛亮还是不太放心的,所以说是掺了水分的。

那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到底是不是真心实意呢?也是有的,我们首先来看看刘备临终之前蜀汉的状况,经过夷陵之败,蜀汉元气大伤。那些刘备曾经颇为倚重的谋臣武将,比如法正、刘巴、关张黄马等都一一死去,剩下的还有点儿威望的,除了诸葛亮,就只剩赵云、魏延了。魏延常年跟随刘备出征,深受刘备器重,但魏延毕竟只是个行军打仗的将领并不适合托孤,赵云一样。能够担任托孤大任的也就只剩下诸葛亮了。

更何况刘备也深知刘备集团作为外来者,蜀地人心浮动,必须要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大臣稳固内部统治,遍观蜀汉阵营,诸葛亮无疑是最合适的。所以说,刘备是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是又想托孤于诸葛亮,但又不放心诸葛亮。于是,刘备为了以防万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便是前文提到的“掺水分”的方案;

第二件便是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得那通话,什么刘禅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话谁能信啊,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怎么舍得拱手让人,这明显是激诸葛亮忠心于后主刘禅么。

因而说,刘备白帝城托孤并没有暗藏阴谋,只是对诸葛亮有点儿不放心罢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