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
优质回答:
李世民一生霸气,可他的儿子们却不如他。贞观17年魏征去世,可更让李世民伤心的是,齐王李祐竟然在齐州谋反了。
弟弟的谋反给了太子李承乾很大的自信,据《新唐书》记载,李承乾说了这样的话:
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
就这样,李承乾开始准备谋反。然而他已经是太子了,为何还要做这件事?这还要从他和同母弟弟李泰的恩怨说起。
李承乾的为人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世民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李世民一即位就立马将年仅八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
身为太子,李承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使他非常优秀,这一点儿《旧唐书》中也有记载:
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
这就是说,李承乾虽然聪明,但是他骨子里却很放荡,只是因为害怕李世民,所以不敢表露出来。然而李世民不在的时候,他就立刻原形毕露,在东宫与一帮不学无术的人厮混。
群臣一度认为李承乾是个合格的储君,李世民也大力培养他,这让他更加肆无忌惮了,在东宫玩够了,他开始迷恋起了突厥文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
大唐帝国未来的国君学习一下突厥文化无可厚非,可是他有一天却表示要成为突厥人,并去给突厥可汗做一名将军。
堂堂太子竟然想向突厥称臣,这实在太荒谬了,东宫的辅臣们纷纷劝说太子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被惯坏了的李承乾哪里听得下去,他放纵惯了,就派人去暗杀这些辅臣,不过并未得手。
这样一来,李承乾算是和辅臣们闹掰了,不过他也不在乎,干脆破罐破摔,与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玩起了杀人游戏,两个人经常身披铠甲砍杀手下的士兵。为此,李承乾还振振有词,据《资治通鉴》记载:
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一位太子能做出这些事情简直就是大唐之耻,李世民也逐渐知道了太子平日的所作所为,他非常生气,逐渐有了废立之心。
那么李世民向要另立那个太子呢?当然是他的嫡次子李泰。
李承乾与李泰的恩怨
魏王李泰与哥哥李承乾为一母同胞,只是年龄小,所以无缘皇位,一向优秀的李泰自然很不满意,当他看到哥哥总是犯错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李世民这个人特别宠爱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李泰也颇为受宠。因为他特别肥胖,出行不便,李世民就特意让他乘坐小轿子入宫,这是其他臣子没有的待遇。
不仅如此,李世民发现李泰很有文采,就让他开设文学馆,招揽天下饱学之士。李承乾失宠后,李世民更加宠爱李泰了,每月赏赐的钱财数量甚至高过了太子。
李世民的种种行为让有心之人察觉到,李世民这是要另立太子了,于是很多人纷纷开始结交李泰,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
眼看李泰日渐受宠,以魏征、褚遂良还有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看不下去了。李泰为了树威,就向李世民告状,说朝中的三品大员对自己很不满。
李世民听罢大怒,与魏征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后来李世民干脆表露了自己的态度,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是这样说的:
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这话说得太直白了,所有人都明白了李世民的想法,也就不敢出声了,只有魏征直言劝谏,表示皇帝不可太宠爱其他儿子,否则会对太子不利,直接会影响大唐的发展,李世民这才回心转意。
此时李泰知道,要想挽回父亲的心,他只能做出点成绩来才行,于是他带人编写了一部大型的地理著作《括地志》,并将他送给李世民翻阅。
李世民看后龙颜大悦,命人将书藏在秘阁中,并赏赐给了李泰不少的钱财,对李泰也越发喜欢了,许多大臣都认为李泰会取代李承乾,便纷纷向李泰示好,其中包括驸马柴令武还有房遗爱。
但是李泰频繁结交朝臣的举动还是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在魏征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终于表态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也就是说,李承乾虽然有残疾,但是不会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嫡子去世后,也应该有嫡孙继承皇位。我李世民绝不会让其他人觊觎皇位的。
这样一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暂时保住了,可是他仍然不思悔改,也没有丝毫的危机感,百无聊赖的他开始宠幸一个叫称心的美少年,并几乎每日与他同吃同睡。
不仅如此,太子还宠幸妖道。李世民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件事,他勃然大怒。其实宠幸男宠这种行为对于古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错事,可是太子是一国储君,他的行为必须要非常端正才行,他也被寄予了殷切的厚望,所以他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李世民一气之下杀掉了称心等人,并严厉斥责了李承乾。
别看李承乾行为荒诞,可是内心却很柔软,还非常痴情,称心死后他悲痛不已,日夜思念称心,据《资治通鉴》记载:
思念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于苑中作冢,私赠官树碑。
李承乾有多爱称心,就有多恨弟弟李泰,因为他认为这都是弟弟李泰告的密,而且此时李世民变得越来越讨厌他了。终于有了一丝危机意识的李承乾便豢养了一大批刺客准备除掉李承乾。
这时他听说齐王李祐在齐州谋反了,他瞬间信心大增,心想自己是堂堂大唐的太子,还能搞不定小小的魏王李泰。而且一向与他交好的驸马杜荷、李世民的外甥赵节还有叔叔李元昌都劝他早点做打算。李承乾面对众人的劝说,头脑一热,立刻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计划能够成功,李承乾需要增强实力,他便盯上了一位名将,他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
李承乾之所以想拉侯君集入伙,是因为侯君集早就对李世民不满了。他平定高昌国后,私自占领了当地人的财务而被李世民怪罪,所以侯君集一直都很不高兴。
李承乾将一切打点完毕后,自以为计划地天衣无缝,谁知那位给予了自己自信的齐王李祐竟然给了自己致命的一击。
李祐失败被抓了,朝廷开始调查他在长安的同伙,李承乾的手下纥干承基被牵连了。纥干承基为了保命,就把太子的阴谋给供述了出来。
贞观17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当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们接连想要违抗自己这个父亲的时候,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赐死了李祐,但是他实在不忍心赐死李承乾,就将他贬为了庶人,贞观19年李承乾郁郁而终。
杜荷、赵节等人都被处死了,李世民本想饶了弟弟李元昌,可是李勣和高士廉等人却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含泪将他赐死。
至于侯君集,李世民为了保护他不受刀笔吏的侮辱,便亲自审问他,甚至还想保住的他性命,群臣力谏才作罢。为此,李世民哭着对侯君集说:“以后我要是想你了,也只能看你的画像了!”临行前,这位名将面不改色,他只为一个请求,那就是让李世民饶了他儿子的命,以继承侯家的香火,重感情的李世民同意了。
至此,李泰心满意足了,他认为胜利必将属于自己,然而他忘了,此时李承乾还没有死,深恨他的哥哥必然会反戈一击,而且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也不愿意向着自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每日不停地讨好李世民,这让李世民感到很宽慰,就口头承诺要立他为太子,谁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坚决反对,他表示陛下应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也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母弟,自幼仁懦,当时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哭得最撕心裂肺,据《旧唐书》记载:
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李世民虽然非常疼爱李治,但是他从未考虑过将这个性格仁弱的儿子立为太子,他不明白长孙无忌等人为什么会支持柔柔弱弱的李治,于是李世民对群臣说道:
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青雀是李泰的小名。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泰向李世民保证,等到自己死了之后,就杀掉自己的儿子,然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褚遂良听后冷笑,直言李泰太虚伪,他怎么可能爱弟弟胜于爱自己的儿子,并表示皇帝一定要好好安置李治,言外之意就是李泰会对李治不利。李世民听完这番话后就大哭了起来。
李世民心里还是偏袒李泰的,此时李泰只要好好做一个好儿子、好哥哥,那他必然会成为太子,可是他却沉不住气了,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恐吓李治。
他对李治说:“你一直和李元昌关系密切,如今他被赐死了,你慌不慌啊?”
软弱的李治吓坏了,16岁的他赶紧跑到父亲那里哭诉。苍老的李世民想到了年轻时自己与父亲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他动摇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在发生矛盾。正好当时李世民召见了李承乾,他大骂完李承乾后,就问李承乾为何要谋反,李承乾回答道:“我身为太子,完全没必要谋反,这还不是李泰逼得!”
李世民彻底动摇了,他对李泰的人品产生了质疑。他明白,只有立善良的李治为太子,这三个儿子才都能活下去。
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费劲了心思,也终于明白了父亲李渊当时的难处。他下定决心后,就召见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和李治五个人,对他们说:“我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都让我不省心,活着太失败了,我还是死了算了!”李世民说要就要自尽,却被褚遂良救下了。
长孙无忌却不管李世民的死活,他问道:“陛下要立谁为太子啊?”李世民沮丧地回答道:“晋王。”说完后,他又对李治说道:
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说完,李治赶紧拜谢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只能立没有能力的李治为太子。为了让李治即位后有人扶持,李世民不惜在群臣面前演戏,让李治与长孙无忌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后悔了,他认为这个软弱的儿子实在不适合当太子,就想改立隋炀帝的外孙、吴王李恪当太子,因为李恪是所有皇子里最像李世民的人。长孙无忌知道后坚决反对,据《新唐书》记载:
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李世民不知道的是,长孙无忌从此便开始讨厌李恪了,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更让李世民想不到的是,长孙无忌之所以支持李治这个外甥,无非是看他好控制。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果然权势滔天,连李治也不放在眼里。他接着高阳公主谋反一案,诬陷了李恪,还有曾经支持李泰的柴令武等人,无论李治怎么求饶,他也不给外甥面子,两人从此开始有了矛盾。
好在李世民有先见之明,为李治留了一个李勣,他帮助李治打击了长孙无忌的气焰,再加上武则天等人的帮助,长孙家族就此衰败。
可见李世民不仅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也算得上是一位尽职的父亲。
结语:谁也没想到,不争不抢的李治竟然成为了人生赢家。而,费劲心思争抢的李承乾和李泰,一个被贬为了庶人,另一个被贬为了郡王。
至于长孙无忌,年少凭借才能和姻亲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不知收敛。吴王李恪死前,曾大喊: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几年后,这句诅咒竟然成真了,长孙无忌也绝望地自尽了。这三个人的经历不禁让人深思,人的一生那么短暂,就没有比争权夺利更美好的事情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也将魏王李泰一同废了,原因只是因为三次充满玄机的对话。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比嫡长子李承乾只小两岁。李泰近乎完美地继承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所有优点,从小就聪慧过人,有胆识、有才华,颇爱读书,喜欢文学,很有文采,史载其“聪敏绝伦”,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对其“宠冠诸王”。按照正常逻辑,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黜之后,作为深受宠爱的嫡次子,李泰是很机会坐上皇太子宝座的,但结果却让所有人深感意外,李泰不但太子没当上,连着爵位也被废了,还被流放幽禁。
01 李世民与李泰的对话
太子李承乾密谋造反,东窗事发之后被关押囚禁,废黜太子之位是铁定的事了。正被李世民宠爱的魏王李泰,欣喜若狂,自认为机会来了。唐太宗李世民,在重新物色选择新的太子人选时,认为李泰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李世民找来李泰,父子俩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对话。
“你的哥哥李承乾犯下重罪,他的太子之位肯定是保不住了!”李世民开门见山地试探李泰。
“太子实在不应该这样啊?他辜负了父皇的一片苦心,真替大哥感到惋惜!”李泰的回答很有分寸。
“希望你不要学你的大哥,你也是朕的嫡子,你要争气啊!”李世民的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既没有挑明,但又表达了那层意思:你李泰是有机会成为太子的。李世民的这句话之后,李泰彻底乱了方寸,不再淡定。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志向,他是这样回答李世民的:
“父皇如果真让我做太子,将来做了皇帝,我一定在死之前杀掉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晋王。”
李泰的这一表白,实际上是把准了李世民希望几个儿子可以和平共存的脉,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李世民,他甚至在心中下定了决心,李泰就是下一位皇太子了!
李泰的这番表态,在李世民听来是仁爱有德,但在别人听来,却是另外一种看法。当场李世民将李泰的话,说给朝中重臣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时,褚遂良就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臣敢问敢皇上,是父子更亲还是兄弟更亲呢?魏王为了传皇位给弟弟而杀了自己的亲儿子,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啊!一个为了得到太子之位,而承诺杀死自己儿子的人,一定不是仁爱之人!”
李世民仿佛恍然大悟,心中一定在想“我差点就上当了!”
“如果皇上要将皇位传给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请先安置好晋王。” 褚遂良进一步将话讲明白了,也就是说如果立了李泰,那么李治必然难保。这句话,就像一把匕首直捅李世民的心窝,晚年的李世民,最害怕的就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事件重演,保全几个儿子的安全,成了他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首选条件。
02 李泰与李治的对话
太子李承乾获罪之后,太子人选的竞争主要在嫡子魏王
李泰和晋王李治之间进行。李泰信心满满,志在必得,而李治由于性格和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太子之位并不上心。李泰为了打压李治,他找来自己的弟弟,开始了一次很重要的对话。
“听说你与汉王(李元昌)关系很铁,如今他与太子一起谋反被关进监狱,你有何感想,为他伤心难过吗?”在李泰的眼中,这个比自己小8岁的弟弟,还只是个孩子,完全可以揪住他曾经与汉王交好的小辫子,吓唬吓唬他,让他主动退出太子之位的竞争。
“我以前是与汉王关系好,但是他现在是反贼,我怎么可能为他伤心呢?”
“我警告你,太子被废已成定局,未来的太子之位一定是属于我的,你最好不要有什么想法,否则我就将你与汉王关系亲密的事告诉父皇”。李泰见李治不上当,就撕下了脸皮,恶狠狠地说道。
李治毕竟年纪还小,才16岁,母亲长孙皇后早已去世,心中的担心没人可以说。因为担心被牵连到太子谋反案当中,他整日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李治的反常表情,被李世民发现了,再三逼问李治有什么心事?李治在强势父皇的逼问下,只得将事情和盘托出:
“魏王威胁我不要与他争夺太子之位,不然的话他就会向父皇您报告我以前与汉王关系亲密的事。但是,父皇,我与汉王关系好是事实,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他会与太子谋反呀!请父皇明察!”
李世民听完李治的话,看着眼前这个可怜兮兮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怜爱。从此以后,李世民彻底改变了对李泰的看法,是李世民太小瞧他了!
两次谈话之后,李世民心中太子之位的人选,渐渐倾向于与世无争、仁慈友爱的晋王李治,只有他继承皇位,将来才会保全几个兄弟的安全。但是,李治软弱的性格,也让李世民忧心。于是在做最终决定前,李世民想听听曾经的当事人李承乾的看法。
03 李世民与李承乾的对话
李世民将关押在狱中的李承乾召到面前,看到眼前这个憔悴、疲惫的儿子,李世民既心痛又无奈。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啊?”李世民率先开口了。
“我辜负了父皇和母后的厚爱,我对不起您更对不起母后!但是,我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更高的奢望呢?”一阵伤心痛哭之后,李承乾跪直了身子,泪流满面地看着李世民说道。
“父皇,我有什么理由要谋反啊!都是魏王步步紧逼!儿臣只是想自保啊!”李世民心中有些愧疚,李承乾走到今天,他也有责任,是他宠爱魏王过盛,是他纵容了魏王。
“父皇,儿臣自知罪孽深重,不可饶恕,但您千万不可立魏王为太子啊,请父皇三思!” 李承乾已成局外之人,他的这番发自肺腑的话,不由得李世民不认真考虑。
几天后,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京中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违背正道,李泰凶狠阴险,他们都不能立为太子。我想从众皇子中选择继承人,谁最适合呢?”众人齐声高呼,“晋王仁德孝顺,应当做继承人。”于是,大事已定。
同一天,当魏王李泰带着一百多名骑兵走到长安永安门时,守门将军带着皇帝的敕令,将李泰带进入肃章门,将他幽禁在北苑。几天之后,皇帝下旨,解除魏王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的职务,降爵位为东莱郡王。
四个月之后,李承乾流放黔州,李泰流放均州。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长期抑郁寡欢的李泰,死于流放之地均州,朝廷赠其太尉、雍州牧,谥号为恭。
唐太宗李世民在废黜太子李承乾的同时,将魏王李泰也一同废黜幽禁,是为了保证晋王李治顺利登基,也是一个走入人生暮年的父亲,为了保全包括废太子李承乾在内的所有儿子的生命安全。
其他网友回答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太子李承乾造反,魏王李泰涉嫌谋嫡。
长孙皇后嫡生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世民开始对承乾寄以无限希望,请孔颖达等名师执教,开始承乾也很争气,在14岁时完成世民命题作文《治国策略》,世民给侍臣炫耀说“深得经邦之要也”,16岁参与理政,世民赞他“颇识大体”、“颇能听断监国”。但承乾因马上摔下一条腿废了,心理阴影面积大了起来;承乾和贾宝玉一样是双性恋者,他的男宠“称心”后被世民诛杀,他的心理阴影面积更大了。更要命的是世民也宠爱他的亲弟弟李泰,史称“宠冠诸王”,按照“唐律”,李泰作为魏王不得长驻京畿,但世民特许”不之官”;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他在府邸设文学馆,使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五年(641年)主编并完成名著《括地志》。
魏王的待遇等同于太子,世民对承乾又日益冷落,李泰的野心也膨胀了,得陇望蜀,想上太子位!结果玄武门的功臣、为大唐开疆拓土的侯君集作为承乾的老丈人,因自身及所辖军队腐败,功过相抵,对世民心存不满,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太子、侯君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组成造反集团,想扶承乾上位,和造反上位的大军事家、厚黑大家李世民较量,是嫌自已命太长了,结局是可预见的:造反失败,太子被废,侯君集被杀。承乾造反是事实,李泰谋嫡也是事实。李泰被贬顺阳王,徙居均州郧乡县。
二、李世民对二子心存负疚,老年护犊,不想再让承乾、李泰任何一子受到伤害。
承乾造反,给老年的李世民当头棒喝,他开始反思太子造反事件,他认为承乾造反,固然可恨但换位思考,承乾也可谅。李泰因自己宠爱过度、让他有了觊觎之心,世民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改封李泰为濮王。他深知承乾作为犯罪分子,已无法上位;李泰上位,承乾必定小命不保。于是自然想到同是嫡子的性格懦弱的李治,让他将来上位,以保全两个哥哥。鹬蚌相争,李治渔翁得利。
三、长孙无忌想在太宗归天后掌控朝局,这也是李治上位、李泰遭贬的重要原因。
国舅长孙无忌作为陇右贵族集团的代表,他文武全才,老奸巨猾,他早已在为后太宗时代规划朝局。三个嫡亲侄子,承乾、李泰都不是吃干饭的,一旦上位,长孙无忌当宰相,只能像块牌位一样被这两个外甥当个摆设,而李治这个外甥,一旦上位,长孙无忌当宰相,完全可以把李治当摆设,到时候自己能呼风唤雨,何乐而不为?于是在世民和他谋划时,力挺李治!有重量级元老大臣力挺,李治自然上位,而李泰也就自然歇菜。
四、李世民也不愿让后世子孙再仿效玄武门的自己和儿子李泰一样靠阴谋上位。
世民想为后世立规,不愿意再让后世一直靠夺嫡上位。自已干掉太子建成上位,如李泰再替承乾上位,这就会让夺嫡常态化,弄得老李家代代腥风血雨!玄武门之变,老李家建成、元吉授首,世民十几个侄子送命,这样的惨剧一直是李世民挥之不去的梦魇!到晚年,世民还要猛将秦琼、尉迟恭站立宫门来驱鬼安神!
其他网友回答
唐太宗只有一个皇后,那就是长孙皇后,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分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这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唐高宗李治,四个女儿分别是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衡山公主。
李承乾是嫡长子,李泰和李治都是嫡子,那么未来的皇帝必然是在这几个人产生,我们也发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不是嫡长子,可以看出,虽然大唐大体是嫡长子继承,但是也不是一定得嫡长子继承。
那我们分别来了解长孙皇后的这三个嫡子。
李承乾生于公元619年,李泰生于公元620年,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李世民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次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改元为贞观的。
李世民继位后,就立八岁李承乾为太子,毕竟李承乾是嫡长子,而且很聪明,李世民对李承乾十分的疼爱和重视,也请了很多大臣做为李承乾的老师,但是李承乾有两个问题,一是腿上有疾,二是宠幸一些太常乐人,还有点贪玩。
李承乾的老师对李承乾十分严格,批评起来也比较严厉,但是李承乾毕竟不是李世民,李世民能够听魏征的劝谏,而李承乾听不进去,李承乾甚至还派人去刺杀自己的老师,李世民自然是越来越失望。
而李泰比李承乾更为的优秀,十分的聪明,有才华,在文学,书法、书画上面十分有造诣,甚至还主编了《括地志》,李世民对其赞誉有加,对他的赏赐十分的丰厚,甚至还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让李泰也觉得自己有希望取代李承乾成为太子。
李承乾也知道这一点,他很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会被李泰夺走,就与汉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儿子驸马杜荷,侯君集,打算造反,但是被李世民事先察觉,所以最终失败。
而李泰这个时候就跑过来跟李世民说,只要立他为太子,他当皇帝百年后,会杀掉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晋王李治的,李世民差点相信他的话,要立他为太子,这个时候褚遂良就出来说:哪有杀自己的儿子,让位给晋王李治的,李世民也明白了。
李世民最后决定不能立李泰为太子,他觉得,如果他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后代子孙会认为皇位是可以争的,而且如果立了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治都没有好下场,而只有立李治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存活。李世民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李泰贬为东莱郡王。
其他网友回答
李世民自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才登上皇帝的宝座。作为一个父亲,特别是一个比较护犊子的父亲,李世民自然是不想再品尝当时李渊的那种滋味。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妻情深,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生了三个嫡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世民登基后,嫡长子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李泰封魏王,李治封晋王。
太子李承乾倒也是颇有几分李世民的样子,从小就聪明,十来岁就就开始跟随李世民处理朝政,事情办的井井有条,让李世民很是欢心。
然而,随着李承乾逐渐长大,身体出问题了,腿瘸了。这下可出大事了,高傲的李承乾可能是无法忍受身体上的缺陷,再加上长期的压力(李世民给李承乾请了几个牛逼的老师,其中就包括魏征,要知道,魏征可是一个连李世民都敢说的人,估计李承乾没少挨魏征的教育),导致成年后李承乾性情大变,干出了不少荒唐事。
荒唐事之一:李承乾公开豢养男宠,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一怒之下把这个男宠给杀了,李承乾却丝毫不收敛,反而在宫中进行祭祀。
荒唐事之二:李承乾经常在宫中扮演突厥人,模仿他们的行为。要知道,大唐和突厥可是敌人,堂堂大唐太子,竟然扮演突厥人……
前面也说了,李世民是个护犊子的老爸,即便是李承乾干出了如此荒唐的事情,也依旧没有废掉太子。但是,李世民肯定对李承乾有意见,把父爱转移到了魏王李泰的身上。
李世民这父爱转移表现的太过于明显,然后惹出了大事。
李承乾以为李世民准备要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在恍惚之间,李承乾被侯君集挑唆,准备造反,强行夺取皇位。然而,事情被扼杀在摇篮里。
护犊子的李世民面对李承乾的造反,并没杀掉李承乾,只是把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看的出来,李世民是真的想保全他的儿子们,哪怕是准备造反的李承乾。
李承乾被废之后,魏王李泰忍不住了,他早就垂涎太子之位已久 。于是李泰跑到李世民面前撒娇一番之后,然后告诉李世民:一旦我当了皇帝,一定会把儿子们都杀了,然后传位给晋王(李治)。
李世民一听很开心啊,真是好儿子,那么太子之位就准备给你了。
当然,这个事情并没有付诸实践。因为褚遂良告诉李世民:魏王这是在说谎,一旦李泰当了皇帝,不可能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李治的。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听完褚遂良的话,李世民把李泰的性格一琢磨,果然发现不能立李泰为太子:
一旦李泰当了皇帝,以李泰这乖张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下去,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结果;倒是李治性格偏弱,如果他当了皇帝之后不会去找李承乾和李泰的麻烦。
就这样,李治就这样被立为了皇太子,并由此而牵扯出了武则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