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出征北汉(宋朝最后又到赵匡胤子孙)

网友提问: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从流浪汉到宋朝开国皇帝的?

优质回答:

故事还要从那时讲起。

话说后汉初年,赵胤家道中落,不得已外出游历,等同于流浪,因为身上没钱。

之后机缘巧合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庙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身家都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随后赵匡胤听了老和尚的话,往北去,于乾祐元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并且屡立战功,不停升职。

显德五年,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已经是忠武军节度使。次年,后周皇帝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再到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拥立他为皇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黄袍加身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其他网友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是流浪汉出身?提问者没有搞错吧?男爵家的二公子是流浪汉,您确定您不是在开玩笑?尊驾是电视剧看多了,还是看小说走火入魔了?

宋太祖的出身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一个高级官僚家庭,其父赵弘殷(宋王朝追尊宣祖昭武皇帝)是五代时期的高级武官,官居后周政权检校司徒、爵封天水县开国男,后来宋徽宗赵佶被金人追封的天水郡王以及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改封的天水郡公爵位实际上就是源自于此。

更重要的是,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本身也不是纯粹的行伍出身、更加不是平民百姓,他同样出生于官宦世家。赵弘殷的祖父赵珽曾任幽州节度从事,累官御史中丞;父亲赵敬曾任营州、蓟州、涿州刺史。换言之,宋太祖不仅是“官二代”,而且还是“官四代”!如果算上曾经担任过县令的宋太祖的高祖父赵朓,宋太祖就是“官五代”!出身于这样一个官宦世家、高官家庭,宋太祖又怎么可能是流浪汉呢?

宋太祖的发迹

宋太祖出身于高级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到了武将出身的父亲赵弘殷影响,宋太祖也练就了一身“腱子肉”,想要在乱世中靠真刀真枪拼出一番新天地!年龄稍长之后,宋太祖便离开父亲赵弘殷独自闯天下去了。为了能够跻身军旅,年轻的赵匡胤想到了父亲的旧交王彦超,想在这位“世叔”手下谋一份差使。或许王彦超认为赵匡胤想走后门谋职,多半是个“纨绔子弟”;又或许乱世军中刀剑无眼,王彦超担心赵匡胤万一有个死伤自己不好向老友赵弘殷交代。于是,王彦超拒绝了赵匡胤的请求,给了他一笔钱便将他给打发走了。以至于多年之后,已经称帝的宋太祖还借着酒意问王彦超当年为何要撵走自己。王彦超也是个聪明人,回了宋太祖一句:“凤翔一个马蹄窝的点滴之水,哪能容得下神龙?万一我当初收留了陛下,也许就耽误了陛下今日之事啊!”最后逗得宋太祖哈哈大笑,为这段不愉快的历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王彦超处碰壁之后,年轻的赵匡胤转而投入了时任后汉枢密使的周太祖郭威帐下。因为作战勇猛、屡建奇功,赵匡胤很快便受到了周太祖养子、周世宗郭荣的器重并大受重用,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被周世宗视为“心腹”。而这,也为后来的“陈桥兵变”埋下了伏笔。周世宗晚年(其实也就四十岁不到)病重,因为担心“主少国疑”、将来周太祖的姑爷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会威胁到儿子的皇权。于是借“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发难,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用自己的“心腹”赵匡胤顶替了张永德。同时,周世宗又将另一位心腹韩通晋升为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架空了正职李重进。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周世宗的临终安排应当说还是比较“全面”的,用赵匡胤和韩通顶替了可能出来争位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同时又给了几位文职宰相节制禁军的权力。如此一来,禁军分属两大阵营,禁军将领又受到了宰相的节制,总体上可以维持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可周世宗聪明一世,最终还是看走了眼,赵匡胤根本不是什么“心腹”,而是羊群里披着羊皮的白眼狼!

因为家庭出身和出众的人际交往能力,赵匡胤和很多世家子弟以及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关系都非常融洽,甚至还有所谓“义社十兄弟”之说。韩通虽然握着侍卫亲军司,但侍卫亲军司不少中层、甚至高层却都是赵匡胤的好友!这使得赵匡胤后来得以“瞒天过海”,蒙蔽了韩通的双眼。直到王彦升带着先头部队兵临汴京城下时,韩通这才得到消息、草草准备应战,但为时已晚……王彦升索性杀掉了韩通全家,为这场不流血的政变抹上了一丝血腥。

周世宗驾崩之后,他年幼的儿子郭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不久之后,赵匡胤便开始制造、散播契丹南侵的谣言。几位没有军旅经验的宰相连确认工作都没做便病急乱投医,以周恭帝的名义将赵匡胤派上了“战场”。此举正中赵匡胤下怀,带着大军出发的赵匡胤刚刚走到汴京郊外的陈桥驿便停住了脚步。随即,将士“哗变”,赵匡胤的心腹们到处扇阴风、点鬼火:“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全军将士群情激奋、被彻底煽动了起来。

次日,宋太祖的胞弟、宋太宗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授意随军将领将预先准备好的黄袍套到了赵匡胤身上,学着周太祖当年那样,再次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赵匡胤这时候却假模假式地“谦让”了起来,在做完全套大秀之后,赵匡胤“不得已”接受“拥戴”、当上了皇帝。随即,宋太祖便派出王彦升为先锋,杀回汴京。负责汴京城防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与宋太祖穿上了一条裤子,索性直接打开了汴京的城门!等到王彦升兵临城下时,侍卫亲军马步军副副都指挥使韩通才得到消息、仓促召集人马,但为时已晚,还未发兵便被王彦升诛杀了满门。宋太祖兵就这样不血刃地控制了整个汴京城,说起来真的有些“儿戏”了……可如此“儿戏”的事情偏偏就这样发生了,这恐怕要算中国历史上最温和的政变了!除了韩通一家之外,整个“陈桥兵变”居然没有流一滴血。

木已成舟、周恭帝“退位让贤”

在整个汴京城落入宋太祖之手、韩通被杀之后,周恭帝已经无兵可用。这时候,周恭帝的姥爷、后周政权的开国元戎符彦卿也被他的另一位姑爷宋太宗和女儿搞定、保持了“中立”,周恭帝回天乏术,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为免夜长梦多,宋太祖进入汴京当日便举行了“禅让”大典,以至于连周恭帝的“禅位诏书”都没来得及准备。这时候,政治投机、待价而沽的翰林承旨、吏部侍郎陶谷拿出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大典才得以继续进行。就这样,宋太祖正式成为了皇帝。

为了稳定政局,宋太祖来了一个“照单全收”,除了将周恭帝降为郑王之外,所有朝臣一概不动、保留原职,连宰相范质、王溥等人都没有更换,这在中国几千年改朝换代史上也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综上所述,宋太祖赵匡胤根本就不是什么流浪汉出身,而是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级武官家庭!提问者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错了。五代时期虽然门阀制度早已被打破,但门第之见还是事实存在的。如果宋太祖没有一个高官父亲、仅仅是行伍出身的丘八,他恐怕很难有后期的发展、也很难结交那么多的世家子弟和高级将领。没有了这些先决条件,“陈桥兵变”根本无从说起……

当然,宋太祖个人的进取之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父亲赵弘殷拥有县男爵位、长兄赵匡济又已经夭折,作为事实嫡长子、即便宋太祖什么也不干,他也依然可以承袭父亲的爵位,做一个“富家翁”。但是,宋太祖并没有如此,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从这个层面而言,宋太祖绝对堪称“励志模范”,不是吗?

其他网友回答

1.仗着一身武艺,在周游列国,有了江湖地位和侠名。

2.投奔明主郭威,治军严明,能打仗。

3.在军中结交十几位义兄第,相互扶持,还能在年纪不占优的情况下,让兄弟们心服口服。

4.郭威无子,传位给义子柴荣。柴荣短寿,儿子年幼,老婆又没有太强的手腕,在军队没有威望。

天时地利人和,就上位了。

其他网友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文武全才,能做开国皇帝的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我是相信佛教的当然是真龙天子下凡,开创一个盛世大宋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