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被重视?
优质回答:
老孔的思想有非常好的一面,教育人克己向上的一面。但是老孔还是把他自身的一些不好东西和性格,融入了他的思想里面。比如现在的形式主义,在汉武帝的时期,这个东西,可以从大方向上,给人一种向上的社会形态组成。后来越发展,越趋于表面,就成了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主义。追根揭底,这个问题出现还在老孔的出身上,老孔可是春秋时期的寞落贵族啊!奴隶社会的贵族,那可是正宗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阶级啊!可老孔是寞落贵族,就这只能坐而论道,只能死抱着自身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优良传统,继续坚持自己的思想教育,但好像没有多少人听。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完整,外族侵略也逐渐清理的大历史进展环境下,老孔的思想,非常符合当时帝国统治的思想体制,所以被抬上了帝国统治的最高庙堂。而且,其影响和价值,直接引导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了中国人的万世师表。直到现在这个传统还在,就是人们所见所闻的形式主义。还有无耻的货,提什么“贵族精神”,说白了就是“跪族”精神,用诸葛亮的一句话总结,“就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其他网友回答
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和传播,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崛起,帝王喜好,文士聚集,设立学宫,游说各地,社会的动荡弱肉强食,一大批文人墨客忧国忧民,为国家政治制度出谋划策。孔子,做为最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自然也不甘寂寞,带领弟子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天下无道久矣,期盼着文人治国安天下,这些政治主张,在当时的背景下,是行不通的。什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还有纵横家,等等,都有自己门派的认可和推崇,这个时代,思想和智慧获得空前的发展,班固在汉书里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义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难怪孔子周游列国几十年,靠宣传仁义,克己复礼,都没得到重视。孔子最后十年,才真正反醒,潜心讲学,培养弟子,定礼乐,著六经,创建儒学,在他身后几十年,逐渐得到了国家的认同和推崇。去过孔府孔庙孔林,看看就知道了孔氏几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中华文明离不开儒家思想文化,这是一大幸事。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重视。儒家思想与当今社会的碰撞中,每次儒家战胜法家。必然是社会的进步。下面就列举两则实例。
一、孔子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
儒家主张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在此只论疑罪从无。
孔子向弟子仲弓教授法治思想时,曾引用《尚书》之言:“大辟,疑,赦。五刑,疑,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其依据是“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续”,所以在审案时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比西方法治思想奠基人孟德斯鸠领先了1800年。客观上也体现了对最基本人权——生命权的尊重。与法家宁枉勿纵主张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在当代司法实践中,有著名的聂树斌案。 1994年,聂树斌因自行车颜色与罪犯相同。被判处强奸杀人罪,1995年被枪毙。1996年,中国修改《刑法》。证据不充分时,法院应当对被告做出无罪的判决。 2005年,真凶王书金承落网。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案进行复查。2016年,山东高院宣判聂树斌无罪。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剧烈碰撞,最终儒家文化获胜。这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孔子反对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父亲偷羊,儿子检举揭发。孔子批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欧美发达国家在的司法诉讼中,普遍禁止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提供证明亲人犯罪的证据无效。 这是为了预防人性泯灭和道德沦丧。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新刑诉中免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义务。犯罪嫌疑人的至亲有权拒绝提供其犯罪证据。这是儒家“亲亲相隐”理念的回归。更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传到欧洲后,才有了批判基督教的欧洲文艺复兴。若无孔子,欧洲万古如长夜。
正因儒家思想如此先进。摩尼教创始人摩尼才称:除了两只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和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古希腊人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 谁抛弃了儒家思想,谁就是愚昧、无知、落后的瞎子。
其他网友回答
放在现在也同样不能被接受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无法在那个时代被重视,无外乎他超前的思想在那个争霸的时代并不适用。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及时至今,孔子思想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中都随处可见。那孔子在政治上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一、仁治
孔子《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其中“仁者人也”说的就是人应该具有“仁”这一美德,“仁爱”是各种美德的基础,是爱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亲亲为大”更体现出了大爱的思想。在古代,亲爱父母、妻孩,再爱兄弟姐妹,而后是朋友,推己及人,最后是整个天下。这种“仁爱”、“大爱”便是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治理国家“仁”是基础。
二、德治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论语?为政》)。说的就是领导人要主张“以德治国”,臣民才能够信服,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中心位置,被群星环绕。并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三、礼治
孔子提出“为国以礼”,并主张“复周礼”,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希望以此来“复礼”。
四、人治
在“仁治”、“德治”和“礼治”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人治”的思想,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里的“人”指的是“贤德之人”,他们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身作则之人,以“仁”、“德”、“礼”来治理国家。“为政在人”是治理国家强有力的措施。
其实孔子“仁治”、“德治”、“礼治”和“人治”的思想是相互想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孔子的思想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比如“忠孝悌义”的思想在政治中的痕迹也无处不在。
孔子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是一直不得志。他在30岁的时候才出任鲁国,后因被排挤,离开了鲁国,并开始宣传自己的思想,他先后游说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
他的思想一直没有被各国重用,说到底那是一个争霸的时代,各国君主只图霸业、扩张领土,重武力轻民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如此高大上的东西太过于超前,不是那个时代所实用的。即使是3000年后的现代社会,孔子思想仍是治国为民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