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统编六下语文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一首宋词。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古代诗歌作品,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独出心裁,很有创意。走进“鑫语文”课堂,跟着温老师去细细品味吧!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在中华古诗词里面,朋友送别是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六年级的同学,应该学习过不少这样的送别诗了。比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再如: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如: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题材的宋词,这首词出自六下语文教科书古诗词诵读单元里,作者是宋代的王观,写得挺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首词写的是送别题材,词人送别朋友鲍浩然去浙东,浙东,就是浙江东部,也就是江南,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个题目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题目很像。看到词题中的“鲍浩然”,是不是会立即想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呢?鲍浩然是宋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史料没有记载,只能通过这首词确认一点,他是宋代词人王观的好朋友,应该是浙东人。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在宋代词人中也不算很著名。宋代还有一位词人叫“秦观”,比王观更著名,不知同学们是否了解。王观虽然名气不大,但他写的这首词却非常著名。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注意词的节奏,读出点儿词的韵味: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文字比较浅显,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字词。但是作为一首送别题材的古诗词,所写内容很有意思,表现手法更有意思。我们先来看词的上阙: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借景抒情,是古诗词惯常的表现手法。比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都是借景抒情。王观这首词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然而,王观的高妙之处,却在于他那特别奇妙的想象。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什么意思呢?“眼波”,是指流动如水波的目光,有个成语叫“暗送秋波”,这里的“秋波”就是指眼睛明净如秋天水波。眼波本来应该是流动的,可是一个“横”字,让这眼波凝固了,因为这是凝然的注视着的眼睛啊。“眉峰”是指眉头,这眉头不是舒展开来的,而是聚蹙起来的,眉头为什么会聚蹙起来呢?因为这是不舍的表情啊。“眉眼盈盈”又该怎么理解呢?“盈盈”本来是形容水满的样子,比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写的“盈盈一水间”,“眉眼盈盈”在这里就是指眉眼传情含情脉脉的意思。那么,连起来看,这两句词说的是什么呢?水不仅仅是水,分明是我那含情脉脉的目光啊!山也不仅仅是山,分明是我那紧紧聚蹙的眉头啊!要问我的友人,你将去往哪里呢?你要去往的是那山清水秀江南。哦,我的友人啊,那江南的山水,分明就是我饱含情意的眉眼啊!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多么新奇美妙的想象,简直是空前绝后了。多么有情有义的江南山水啊!这是王观独有的创意,这创意的识别度太高了,以至于后人都不好意思来模仿和借鉴这样的表达了。更令人折服的是,王观这样独出心裁而又高识别度的创意,在词的下阙又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了,我们来读一读: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你看,作者又把友人和春天联系在了一起!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既然留不住春天,也留不住友人,那我只能深情地祝愿,祝愿我的友人,到了江南,能够追赶上那美好的春天,然后从此与春天同住,永远沐浴在美好的春光里。这是多么美好的祝福!纵使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又怎比得上如此深情的文字,如此自然的表白!
这就是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却没有一丝的伤感,有的,只是一份美好的深深的祝福。让我们美美地诵读,把这份美好也留存于我们的心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