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意识与大脑究竟是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意识是感觉的整合。比如触摸高温会痛,饿了难受,这些都是基本的生存感受。
长期的痛苦则引发人的焦虑,长期的饥饿引发生存的恐慌,这是感觉带来的意识变化。意识是基于生存本能的感知而存在。另如,青春期后,人则会产生无数的美好遐想,使资源投入到生育上,这是受本能控制的意识变化。
所以,意识绝对不会是大脑的产物,而是生存本能的产物。
当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生存的挑战越来越复杂时,这种意识的加工就越来越复杂,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最后发展出很多高级的活动,比如审美。
不过,审美也是生存的本能。因为美,就是有益于生存的事物,比如美食意味着营养,美景意味着资源丰富的环境,而美女则意味着良好的基因。没有生存的本能,所有高级活动都将不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高级生命体的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想象,智慧,思维,知觉,感觉都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定义,我们能看到几点:
1、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2、意识是有等级层次的。
3、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综合的
例如对于意识来说,想象是比感觉更高的表示形式。意识是高级生命体的大脑产物,不是单单指人,包括动物。这个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有论述。
大家要知道,这里的定义是生物学定义,不是哲学层面的定义。
现代理论一般认为,意识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无法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一般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
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那么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的产生:当代研究表明,大脑是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单个细胞本身并不聪明,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说过。大脑能够产生意识,是神经完美构造和亿万细胞协作使然。
人的脑,包括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中遗传有信息,脑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组织遗传信息,接受外界刺激,使之有序化、条理化,合理化。
脑的主要功能就是经过神经元一级一级的信息交换传递,获得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集合,这个过程称为样本分析。神经元一级一级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称为分析,有意义的信息集合即为样本。样本分析是脑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这些脑部的主要功能都是进行样本分析。
丘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器官,丘脑神经元中的遗传信息具有觉知特性,丘脑能够将各个遗传信息和刺激信息合成为一个特殊的信息集合,这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信息集合是对事物的觉知,称为丘觉。丘觉的合成发放活动,样本的分析产出活动,本质上就是反射活动。
丘脑的功能就是合成发放丘觉。丘脑由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中都遗传有信息,丘脑的功能就是将数个神经元的信息合成为丘觉,并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使大脑产生觉知,也就产生了意识。脑包括的结构众多,不是所有的脑都能合成丘觉,丘觉只是丘脑的功能,只能是丘脑合成发放出来才能产生意识。
丘脑虽然能够合成发放丘觉产生意识,但丘脑不是意识活动的场所,意识也不在丘脑中存在。大脑联络区是丘觉的活动场所,丘觉能够使大脑产生对事物的觉知,产生对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脑通过联络纤维将丘觉发放到大脑联络区,在大脑联络区产生意识。在临床病例中,丘脑、大脑联络区、联络纤维发生了损伤或病变,产生的症状都是一样的,都将导致意识的缺损或丧失。
大脑联络区中有两个是意识活动的场所,一个是大脑额叶联络区,一个是大脑后部联络区,这两个联络区都能产生意识。正常状态下,两个联络区的意识活动可以同时存在,并以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意识为主导。大脑额叶联络区是各种意识汇集的场合,在清醒状态下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不活动,人也一定处于睡眠状态。人们通过自己逐步抑制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活动,逐步进入梦乡,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突然活动,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脑额叶联络区休眠时,如果大脑后部联络区单独活动,这时就表现为做梦,也是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
发现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都集中在右半球,左半球是处理言语信息,进行抽象逻辑、辐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信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
我们一次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有很多,但眼睛不能将看到的各种事物区分开来。视神经将所有看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信息,传递到大脑枕叶,大脑枕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将各个事物分离出来,每个事物用一个样本来表示。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主要功能都是进行样本的分析产出地,不同的脑部分析产出不同类型的样本。大脑分析产出的样本与觉察、认识有关,下丘脑产出的样本与情绪有关,小脑、基底核产出的样本与运动指令有关。耳朵也是如此,如同拾音器,能够接收各种音频的信号,但并不能区分一段音频信号中的各个词句,每个词句是由大脑颞叶进行分析产出形成样本。大量的临床病例发现,如果大脑枕叶发生病变,病人就不能知道看到的是什么,甚至什么都看不到,如果大脑颞叶发生损伤或病变,病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枕叶、颞叶的不同功能区发生损伤或病变,会导致不同的样本缺失或丧失,从而导致不同的失认、失读、失写、失听等症状,当然这些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弥补的。
例如,摄像头将摄取的景物(如一棵树)转换成信号,电脑的处理器经过处理,可以将这棵树显示在屏幕上,但电脑并不能知道这是一棵树,也不能产生“树”的意识。眼睛如同摄像头,可以将“树”转换成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如同电脑的处理器,可以对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在大脑联络区显示这棵树,但还不能产生“树”的意识,对“树”的意识是丘脑发放的,是丘脑告诉大脑的。丘脑合成“树”的丘觉并发放到大脑联络区,“告诉”大脑这是一棵树,大脑产生对“树”的觉知,于是我们便产生了对“树”的意识。
样本的分析产出是大脑(还有基底核、小脑、下丘脑、杏仁核等)的功能。大脑有着极其强悍的样本分析功能,通过对视、听、触等信息的分析,产出需要的样本到丘脑,激活丘脑的功能,合成一个相应的丘觉发放到大脑联络区产生意识。大脑分析产出样本的目的就是激活丘觉进入意识。如果杂乱无章的信息激活丘觉,只能引起意识的昏乱。样本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条理化信息,大脑经过舍弃无用信息、填补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简化次要信息等多种形式的分析,获得一个有意义的完整信息,这个信息与传入信息相匹配,激活丘觉产生清晰意识。
继续拿电脑的运作机制来作对比,电脑诞生初始,只能被运来进行运算。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内部构造,部件逐渐更换,有跳跃式的发展。计算,搜索,图文,看视频,录音,录像,网络……功能与日俱增。人类的大脑也是如此,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进化,完善结构,分工,协作,才有现在的意识产生机制。
但是我个人认为不论人工智能发展多少年,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也改变不了人工智能永远不能超越大脑的事实!!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科普书籍《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