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什么不错的日本文学作品可以推荐吗?
优质回答:
很久没提笔写东西了,很多时候都是越想越多,越难笔下成河。这本书用了三个晚上就看完了,却也令我久久不能自拔,很多年前没想明白的事情,现在终于明白了。
其他网友回答
文坛巨人夏目漱石,苦闷了一辈子,最幸运的事,便是早早找到了人生意义,并且用尽了余生,努力让它实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世事如歌
1867年2月9日晚,江户的末落贵族,夏目家族增加了一口男丁。
因为家族衰落,所以父母对小儿子的出生,不抱任何期待。
这个孩子得名金之助,两岁之前被寄养,两岁之后就过继给外人当养子。
金之助孤独地长到了十岁,才在一个夏天,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五年后,金之助的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在文学上的志向,完全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所以从十五岁起,他就脱离了夏目家,开始了一个人的求学治学之路。
22岁那年,江户青年夏目金之助,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登上了历史舞台。
漱石两个字,取自《晋书》里的“漱石枕流”, 指隐居生活。
从此以后,就很少有人知道金之助了,人们能记住的,只是日本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夏目漱石,而不是江户没落世家里,那个孤独的金之助。
23岁,漱石进入大学,修习英文科,成绩斐然,这一时期,他将早年间的汉学底蕴,与西方的启蒙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并通过论文发表、俳句创作,向外界展露自己的才华。
大学毕业,直到他33岁为止,他都在从事英语教育工作。
这一期间,他和中根镜子结婚,有了儿女,凭借才华在文学界站稳了脚跟。
这段婚姻不算幸福,妻子出身优良,是贵族院书记长官的女儿,悲哀的是,夫妻两人都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镜子婚后第三年,尽管与漱石相互理解,却依然不堪忍受琐碎的家庭生活,投河自杀,虽然未遂,仍令夏目漱石深受打击。
王尔德过世的当年,夏目漱石被派往英国留学,在伦敦两年间,西方文明的熏陶,彻底改变了夏目漱石,这种脱胎换骨,一方面将他的文学水平,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另一方面使他的精神加速崩溃,福祸相依,反倒不知这种灵魂蜕变,于他是福是祸。
一个亚洲人,身处欧洲最有权势的资本主义强国,无处不在的种族偏见、雾都压抑的环境、难以适应的食物和住所,无时无刻不在挑战夏目漱石脆弱的神经。
然而最致命的伤害,是来自于理想的破灭。
身在不列颠,漱石清晰地认知到,日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这令一心盼望国家崛起、摆脱列强的漱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那时的他,与若干年后的鲁迅是一样的。
鲁迅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漱石也觉悟到,单纯的教授英文,根本不能让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英文作为语言,始终只是一种手段,真正能改变国家的,只有思想的变革。
于是他走上了和后辈鲁迅相同的道路,那就是拿起写作的笔,用笔尖去戳醒所有混沌愚昧里的国民。
精神上的自我折磨,既令他苦闷不堪,又迫使他更专注的进行创作,靠写作来转移痛苦。
漱石复发神经衰弱的风声传回国内,政府立时催其返程。
回国之后,漱石去了东京大学,专职讲授英国文学,此时的他,虽然仍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但手中创作的笔已经无法停止了,不停产出新作。
终于在38岁那年,他写出了《我是猫》,这部短篇小说一炮而红,应读者要求,开始了连载,《我是猫》的成功,令漱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
此后10年,是漱石创作的最高峰期。
《我是猫》作为成名作,展现出了惊人的思想深度和社会广度,用一只无名的猫为主角,以它清澈而洞察一切的眼睛,冷漠疏离的审视这个炎凉的世界,人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猫的眼睛里,全部都荒唐,全部都孤独,人间如此空荡,除了虚伪和自私,一无所有。
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快活,但是如果叩问他们心底,却可以听见悲凉的回响。
故事里的猫旁观着一切,故事外的漱石,借猫的舌头讽刺社会乱象。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造就的繁荣里,举国上下,沉浸在畸形的狂热之中,日本社会整体的思潮,是狂妄自大、不知进退的,统治者一厢情愿地觉得,只要加强西化,抛弃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终会使日本称霸世界。
夏目漱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留英两年,对西方文明的利与弊,都有着清醒的认识:霸权,终会被新的霸权取代;以牺牲环境和公平换来的财富,只会让多数人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深爱自己的国家,却无力阻止日本的沉沦,他知识分子的良知,决不允许他保持缄默,所以才有了《我是猫》中“只要给钱,资本家什么事都干得出”的鞭挞;才有了《三四郎》中“日本必将亡国”的警示。
他知道要借文学针砭时弊、讽刺时局,就必须要有一个文学性的载体,单纯的说教,不会在社会激起一点水花。
所以《我是猫》被处理的幽默诙谐;《文鸟》描写的唯美而治愈,但两者的内涵又极深,保有阅读快感的同时,又能引发思考。
他著名的三部曲,则是借助喜闻乐见的三角恋与伦理纠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三四郎》中,美祢子周旋于兄弟二人间,态度暧昧;《门》的主人公与朋友的妻子结合,被社会唾弃;《心》里的“先生”则是以龌龊的手段,和朋友争夺一位佳人,导致朋友绝望自杀。每个故事都具备畅销的特质。
漱石的这批作品,也被鲁迅誉为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轻快洒脱、富于机智,在国内销量极好,传播广泛。
虽然他的作品受到欢迎,颇有影响,但日本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一个清醒的夏目漱石,在狂热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坚持的真理,在称霸世界的宏图伟业之前,显得天真而迂腐。
夏目漱石用文学矫正社会的理想,到底还是在野心下破灭了。
后来的漱石,作品逐渐转向开解大众的方向,提出“非人情”“余裕论”和“低徊趣味”,强调“以美为生命”,主张从容不迫的心态,所谓“品茶浇花、听戏唱曲、温泉疗养都是余裕”。
希望让读者在文学中,得到精神的休憩享受,短暂的摆脱世俗之苦,获得抚平焦躁的清凉。
换言之,夏目漱石不再试图干预社会,转而努力影响人心。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情调,也由低吟浅唱、哀婉柔情,蜕变为深沉老练,厚重内敛。
举例如《十夜梦》,这本随笔平静的陈述了十个与梦有关的故事,多数涉及生死,节奏舒缓,含蓄细腻。全书铺陈着繁复的细节描写,每隔一节,就会针对某个严肃问题加以探讨,不知是在和读者对话,还是在与敏感的内心求和,抑或只是悲观的喃喃自语。
可见夏目漱石,不仅是观察者、叙述者,更是批判者、反思者,他拷问人性,更拷问自己的灵魂。
素心如月
漱石的人生里,全情投入文学创作的时间,总共不过十一年。
终其一生,写完了十五部小说、两本文学理论及大量随笔、俳句,以及207首汉诗,还有一本未完成的遗作《明暗》。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汉诗,是因为漱石自幼就钟爱汉学,1881年4月,15岁的夏目漱石进入汉学塾研习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了《史记》以及唐诗宋词等重要作品。他说过:“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
正是因为浸润汉文化中的儒家气质,才使得漱石“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习气格外浓重。
英国留学的经验,又启发了他思考“何谓文学”与“文学何益”。
东西思想碰撞,促使漱石写出了对日本文学史、日本文论都非常重要的《文学论》。
1914年,在《我的个人主义》中,夏目漱石提出了“向别人要求多大自由,就应该给被人多大自由”的平等观,批评了“那种只要求别人彻底尊重自己的自我而丝毫不尊重他人”的观念。
而他小说中的人物,比如三四郎,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似乎总是在低头赶路,挣扎着寻找立足之地。
《门》里的宗助,散漫且懦弱,一直在妥协逃避。
《后来的事》则揭露了一种“无意识的伪善者”。这种人往往对别人造成伤害而不自知,保持着虚伪的道德,令人无从恨起,却又深恶痛绝。
或许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太过孤寂,所以漱石才会如此向往人性中的温暖,渴求到近乎苛求。
漱石对人性的独到见解和文学智慧,不仅启蒙了日本青年,更辐射到整个亚洲,包括中国。
因为鲁迅的译介,夏目漱石其实是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日本近代作家之一。
鲁迅精研日本文学时,曾花费精力翻译了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两篇小说,他对漱石的文学评价极高,写道:“(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对于漱石,鲁迅颇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亲近,两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无比压抑,满腔愤懑不吐不快,于是就只能不停地写,不停地去讽刺,去批判,去揭露。
他们都是在强烈社会冲突中诞生的文豪,又因为对“文学改造社会”这一理想的炙热追求,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可见文学这种东西,从来都没有国界线。
毕竟东流水
漱石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与森鸥外并称“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无人不知,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是教材必选书目,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
1967年,夏目漱石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表彰为“世界文化名人”。
1984年到2004年,日本发行的千元钞票上,也一直都印着漱石的肖像。
日本曾评选过多次“最受欢迎的作家”,漱石通常位列前三。
鲁迅、巴金也承认,夏目漱石对他们的创作影响极深。
今日之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为显学,与我国研究鲁迅的体量相当。
这位大器晚成的巨匠,写过很多温暖故事,对人性持有善意,可他一生中却少有轻松的日子。
穷极一生,夏目漱石都无法摆脱强烈的焦虑,始终处于精神敏感的状态。
除了神经衰弱,他还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精神和肉体无时无刻,都饱受折磨。
漱石的养父,从他幼时就开始灌输“爱需要回报”的概念,在他成名后,更是多次上门求财,张口闭口都是“应得的钱”,弄得漱石十分痛苦。
漱石的姐姐体弱多病,丈夫出轨且家暴,也常伸手向漱石要钱,漱石又气又恨,却也毫无办法。
哥哥们更是浪荡不堪,之前看不起漱石的文学梦,之后又死皮赖脸的前来依附。
妻子的精神也不稳定,时常会对他大喊大叫。
漱石早已不期待家庭的温暖,却又不忍抛弃悲惨的家人,就这样默默地烦恼了一辈子。
抑郁的阴影,像一团晦暗的火,蚕食着夏目漱石脆弱的生命,他不是没想过一死了之,在英国期间,最绝望的那段日子里,他也曾萌生自杀之念,幸好并未执行,之后精神暂好,他就回了国,但神经衰弱一直反复,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社交。
回国后的漱石,眼见着鼓吹“脱亚入欧”的明治日本,满心惆怅,又无可奈何,明知道全盘西化,会使国家的文化断绝,日本从内到外,都将丧失独立个性,但又能怎样呢?
金钱和权力,都已经对资本红利上了瘾,一个可怜的作家,挡不住整个疯狂的社会。
1910年5月,日本政府处决幸德秋水等12名进步人士。同年,夏目漱石因胃溃疡住院,病情恶化险些丧命。
1911年,夏目漱石第5个女儿在吃饭时突然死去。几个月后,他婉拒了文部省赏赐的文学博士学位。
精神上的痛苦,如数映射在了肉体,敏感的作家,再次变得悲观厌世,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产生了那本著名的《心》。
这本书写于夏目漱石47岁,他当时久病缠身,生活郁闷,对人间已无眷恋。
两年后,夏目漱石辞世,死因是胃出血,享年四十九岁,结束了“以文立身,文以载道”的辉煌人生。
按照遗愿,他的身体被捐出,用于医学研究,夏目漱石的大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曾听闻,一个人在乎的人越多,他就越脆弱,从这个意义上看,夏目漱石致命的脆弱,就有了悲悯的来源,因为在这个男人心里,除了麻烦的家人,还安放着他母国所有的人民。
对于夏目漱石这种内敛而敏感,抑郁质的作家来说,一旦拥有了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就注定会陷入万劫不复,强烈的使命感,会榨取他们的生命,使他们早早逝去,在日本尤其如此,如川端康成般自杀的作家,比比皆是。
想来日本民众对夏目漱石念念不忘,大概与我们怀念鲁迅,是同个道理吧。
人类社会总是缺少那些敢于发声,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能无所畏惧,揭露痛处、揭开伤疤的人,我们总习惯于附和,享受合群的安乐,却渐渐得失去自我。
但那样的人总是要有的,任何时候都要有,而我们会敬佩他们的勇敢。
夏目漱石一生都在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从官僚商贾的醉生梦死,到贩夫走卒的市侩愚蠢。
鲁迅也一样,大半辈子都在拆旧中国的城墙,铲除中国人脑子里顽固的封建愚昧。
也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够真正长久的被推崇,被纪念,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因为他们的理想是崇高的,作品是伟大的,而他们的思想,将一直在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里,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我是猫》的最后,那只猫溺水而死,就像漱石溺死在了现实。
猫临终时说:“我死了,只有死去,才能获得这样的太平,不死就不能获得太平的”。
对夏目漱石来说,亦是如此吧。
漱石人生的大梦,在1916年结束了,虽不知所起,却美得不可思议。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不是吗?
其他网友回答
有几位日本的代表作家可以推荐给楼主,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排名……
1.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曾以《美丽的日本和我》为题发表演说,认为“‘风花雪月’是表现包罗万象的人类感情美的基本思想。”“思索的主人就是自己。”等,他醉心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乔伊斯的创作,对英美意识流推崇备至,并将日本封建传统的抒情美和现代资产阶级的感受结合起来,形成川端康成作品里“美”的世界。
总体而言,他追求的是静止的瞬间的美,描写的是颓废的情绪,刹那间的感受以及压抑的官能,题主如果要了解这种独特的美学,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一看,以下稍作介绍:
《伊豆的舞女》。内容大致是一个大学预科生在暑假旅行途中爱上一个跑江湖的十四岁舞蹈演员的故事,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以及两人缠绵的邂逅。
《雪国》。内容大致为一个中年舞蹈研究家为了追求一种刹那间的颓废感觉,去私会一个沦落在雪乡的艺伎,尽管他并不爱她更不打算和她结婚,却仍顶着大雪与她来往数年之久。
至于《千只鹤》《《古都》《昏睡中的美女》可以选看一二。
作者小吐槽:这位太喜欢写那些非常细腻的变态的内什么,如果不喜欢这类书的不要看了。
2.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下介绍一些他著名作品:
《我是猫》,这本书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严密的结构,通过一只猫的眼睛,观察主人公中学教师苦沙弥的家庭生活和他周围环境的冲突,讽刺了当时的拜金思想。
《哥儿》,这本书以作者在松山中学的教育经历为基础,以一个中学为背景,描写了憨厚而富有正义感的教师哥儿和一些正派教师与校长等人的争斗,批判了教育界的种种不合理。
《明暗》,这是夏目漱石最出色的一本小说,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津田与妻子延子以及情人清子的爱情纠葛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人物的虚荣、孤独、绝望……这本书会让你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极其出色,如果你是现代派或者心理小说的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必看!
作者小吐槽:这位老大思想还是非常进步的,不过他非常喜欢写三角恋,文中又充斥着孤独、绝望和阴郁,受不了的筒子可以选读一二。
3.谷崎润一郎
日本唯美派、恶魔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受到当时颓废派、唯美派永井荷风的推荐,蜚声文坛。
在这里推荐几篇他的作品:
《春琴抄》,这在日本被认为是表现“谷崎美学”的代表作。写了一个双目失明而美貌的三弦琴师和她贫苦人家出身的弟子佐助的故事,这篇作品结构简洁,笔触生动,宣扬一种纯洁的爱情。
《细雪》,写了一个富豪商家的四个美貌妇女招赘以及恋爱等活动,描写十分细致,情调高雅。
作者小吐槽:他其他的作品我就不推了(你看他的名号也就知道是写啥的了),什么《钥匙》《疯癫老人日记》之类的就不要看了。
4.芥川龙之介
日本新思潮派作家,又因为擅长心理刻画,习惯冷静又理智地探讨人生,于是也可以称之为新技巧派或者新现实主义。
他创作的主要是短篇小说,所以只需要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罗生门》或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罗生门》就可以了。
5.松本清张
日本社会推理小说中的代表人物,可能现在东野圭吾更火,很多人也许根本没听过松本清张这位推理小说大师,但是我相信只要你看了他的书,你会爱上他的。下面略介绍几本:
《点与线》,这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是推理小说我就不介绍内容了。)
《砂器》,略长,不过杀人手法和气氛渲染得很到位
《零的焦点》,成熟之作。
其他短篇,个人感觉短篇更好看。
日本还有其他许多知名作者,我在这里写的一些是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有些作家的作品我也看过不少,像村上春树、紫式部、三岛由纪夫等等,出于个人口味,在此就不推荐了。
其他网友回答
村上春树的巜1Q84》在日本文学作品一直不衰,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也是学习日语的极好教材。特别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更显出其魅力。“微型人”男主角天吾和女主角青豆在奇光游离的Q存在中经过艰难的挫折与磨难,迎来了新的生命曙光。他们怎可能继续沉浮于这里。日本三卷长篇小说“1Q84”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小说是极少用的第三人称来演绎主人公和故事。曾经获得二〇〇九年日本的年度极具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谢谢小秘书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个人觉得所有日本作家中川端康成的文学著作是特别值得推荐给中国读者的。例如*《雪国》,(伊豆的舞女)(千纸鹤),(古都)等等经典文学作品。其意识流的描述特别传奇和出神入化,能感觉到每一句每一个字作者是在用情触摸用心吐露,而不是在机械的玩弄高深的陈述,不是以引人入胜的情节为看点,不是以哲理警句为点缀的正真的纯的不能再纯的文学形式 。而要把简单的平凡的一事一物一举一动叙述得如身临其境,一颦一情动般 ,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是绝不可能做的到的,用妙笔生花来形容都完全不足以盖全的,是千年不可世出的不可多得的大作家,所以我们国家应该走出国域的界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大力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