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左宗棠靠什么收回新疆?
优质回答:
发生于同治四年的新疆阿古柏入侵事件可以说是清朝晚期一场比较严重的边境危机,占当时清朝国土面积七分之一的新疆地区一度在入侵者的的占据下形成一个割据分裂的独立王国。清初三代帝王前后历经一百多年收复平定的新疆地区眼看就要永远丢失,并且在这一事件的背后还有沙俄、和英国等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而当时的清王朝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完败以及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其软弱和腐败的形象在世界各国面前已经昭然若揭,当时不要说是各国列强,就连大清帝国的一些有识之士都认为朝廷将无力收复新疆,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内外交困、国弱兵颓的情况下,一个叫做左宗棠的人振臂一呼并率领他的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平定新疆的叛乱,左宗棠当时之所以能在那样的形势下收复新疆靠的无外乎三点原因:
首先、左宗棠的想法得到了两宫太后的大力支持:
左宗棠作为一位地方督抚,其任何行为都是要得到朝廷的支持的,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他的行为也不会合法,所以收复新疆这件事首先就要得到清朝高层的支持,最起码也是同意。而当左宗棠将他的这一想法上奏给当时清廷的最高决策者们时,朝堂之上却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中国的外患主要来自海上,因此要将有限的财政投入花费到海防建设上来,而新疆地远且偏僻,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可以舍弃。李鸿章的这一说辞在当时的朝堂之上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支持。针对李鸿章的海防论,左宗棠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塞防论,他认为新疆是蒙古的屏障,而蒙古则是拱卫京师的屏障,新疆若失则蒙古诸部不稳,蒙古诸部不稳则京师动荡,因此左宗棠主张朝廷出兵收复新疆。就在朝中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作为当时清廷最高决策者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却一锤定音的给与了左宗棠支持。在当时的形势下,朝廷的支持实际上是收复新疆的重要原因。
其次、阿古柏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
阿古柏虽然在入侵新疆时非常顺利,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队伍是受到新疆各族人民拥护和欢迎的,不仅如此,在当时他的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的反动统治其实并不稳固,阿古柏对外投靠俄、英帝国主义,对内对新疆各族人民极尽剥削压榨,新疆各族人民在他的统治之下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这种情况与清廷治理新疆时百姓的生存情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疆各族人民开始怀念清廷的统治。当军纪严明的左宗棠湘军入疆后,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与湘军一道共同打击阿古柏军队。阿古柏的统治在新疆不得人心是新疆收复的内部原因。
第三、洋务运动开展以来清政府国力有所恢复:
清廷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这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武器装备的落后。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已经是同治四年,此时两宫皇太后支持恭亲王领导的洋务运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近五年时间了。这五年时间里,清王朝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且,洋务运动的开展也使得清王朝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收入有所好转,清政府的国力有所恢复。这些都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奠定了基础。清政府为左宗棠的湘军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这些武器在征讨阿古柏军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这一战争实际上是正义的战争,这张战争能够取得胜利也与各族人民的巨大支持不无关系,同时左宗棠制定了正确的进军路线也是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另一项重要原因。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其他网友回答
左宗棠收复新疆我们要说一说另外一个话题,既然是收复就要打仗、就要流血,要不然叛回会轻易的打败吗?
打仗靠的是武器,那么西北特别是大漠一带,一马平川非常适合叛回的骑兵,红军西路军就是因为装备落后才败在 西北回马的骑兵手里的!那么左宗棠是怎么应付骑兵的?我们一般人认为,晚清的军队装备落后,就像这张图片那样,精通射箭和大刀长矛。实际真的如此吗?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首先要说说左宗棠的军旅生涯,他的从军经历是在剿灭太平军开始的,并且与太平天国交战的过程中见识到了“洋枪队”的先进装备,不但是他,曾国藩、李鸿章都见过!经过武器装备的对比后 他们三个人普遍认为 以后的战争根本就是火器战争,他们对火器是相当迷信的!以致后来他们都是洋务运动的推动者!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都用了啥武器?第一就是这个单兵枪械,它叫做 斯潘塞七发弹仓步枪,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军的装备,由于是后装弹,又是七发,所以射速非常快,压制效果大大好于前装弹步枪,左曾李三人在 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见到了这种枪,所以花巨资购买,而这种枪由于价钱昂贵美国军队当时都是购买很少。这是什么?再仔细瞅瞅?这是加特林机枪!
凡是有些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加特林机枪是怎么一回事儿,其高射速的转膛原理到了现在仍然被各国采用!看看这张图片,克虏伯后膛装线膛炮,是当时极其先进的装备!由于是后膛炮,装填速度大大快于前装炮,据说装填速度达到了8发/分钟,与现代火炮无异,并且使用榴霰弹(就是俗称的开花弹)对密集冲锋的骑兵杀伤力极大!
我们看到的这才是真正的晚清精良部队(不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正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装备,左宗棠在剿灭叛回的过程中非常从容不迫在大漠上射杀来袭的叛回骑兵!并且火力密度要比红军西路军时候高的多!
而且在阿古柏军营当中充当参谋的英国人也认为,虽然援助了阿古柏一万多只前装步枪,但是与左宗棠的军队相比要落后一个时代,根本不是对手。德国克虏伯75毫米山炮(野战炮)清廷大量购买,可以看见炮管后面为横楔式闭锁,甲午战争期间,左宝贵守平壤的时候,盼这炮已经是望眼欲穿了,从战术角度讲,如果当时这炮运抵平壤在加上充足的炮弹,倭寇不可能攻取平壤!可惜这炮和炮弹一直在天津待着…。
打仗并不是唯武器论,但是有了好装备迅速的消灭敌人结束战争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满清时期,山河破碎,割地赔款,使中国这个巨人的躯体尽遭西方列强的欺辱。
但是我们唯一一个亮点却在中国的西部,在西部的新疆,由于左宗棠功的极力维护,才没有让沙俄的阴谋得逞,保住了我们新疆这片占中国土地面积六分之一的版图,可以说功不可没。
由此左宗棠也得到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民族英雄等崇高的荣誉。
但是红花还得绿叶扶持,左宗棠之所以取得如此的伟业,除了他自身有一腔爱国之心外,还和慧眼识人,也会用人有莫大的关系。
左宗棠的地位决定了他是一个军队的统帅,是排兵布阵之人,不可能直接和敌人交手。那么,就得有打头阵,得有冲锋陷阵的战将才能完成,这人就是被称为“飞将军”的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晚清的著名将领。
刘锦棠早年一直在左宗棠的湘军中吃兵饷,由于军功日大,后来在西北署理甘肃西宁道。
早在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阿古柏从中亚越过边界进入新疆,直抵喀什噶尔回城,又派兵攻占了英吉沙尔回城,于是他便成为这一带的最高统治者。
虽然他统治了这一地区,但总觉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紧接着又悍然宣布,成立伪“哲德莎尔”汗国。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
由于阿古柏的进驻,和沙俄的占领,使新疆地区的问题骤然复杂起来。
在清朝,伊犁是新疆的中心,土地也是新疆最肥沃的。
虽然南疆也很肥沃,但南疆的北面是大沙漠,南边是青藏高原,过于偏狭,不是用武之地。
但伊犁不一样,这个地方不仅广阔,面积将近10万平方公里,而且辐射整个新疆,所以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这等于给清廷出了一道难题——看你们怎么应对?
当出现这些情况后,驻军西北的左宗棠多次请战,但清朝就是不允许。
为何清廷不同意?
其实主要原因是清朝中后期汉臣的崛起,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为代表的这些汉人,如今已是如日中天,这无形中引起朝廷的忌惮,他们怕这些人和他们不死一条线,尾大不掉,威胁到朝廷。
所以,朝廷希望这次由满族的将领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于是重用了荣全、额尔庆额、金顺等满蒙将领。但现实情况是自打下天下以后,满八旗的子弟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连弓都拉不开,马都骑不了了,还指望他们建功立业?几年下来,一点进展也没有,新疆的情况开始危机起来。
眼看阿古柏和沙俄势力逐渐在新疆站稳脚跟,特别是沙俄,他们在占领了伊犁之后,如果再顺势向东发展的话,那么整个新疆都将陷入危险的境地。
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启用汉将了。
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要到新疆赴任,必须带得力的助手才行,于是便向清廷推荐了刘锦棠,得到朝廷的认可。
自此,刘锦棠就可以在新疆大展身手了。他带兵从肃州出发,进入哈密。部队一路马不停蹄,直奔目标而去——当时由阿古柏重兵把守的乌鲁木齐市。
但部队到达在离乌鲁木齐还有三百里的济木萨时,一阵激战顺利拿下。
防守乌鲁本齐地区的,是阿古柏手下的马人得、白彦虎等部2万多人,他们闻听战报,顿时愣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部队呢,怎么和以前的满族军队大不一样?
等打听清楚,就是威名赫赫的左宗棠手下的“飞将军”刘锦棠的部队时,他们已经吓破了够胆,弃城而逃,就这样,刘锦棠率兵开进乌鲁木齐,兵不血刃的收复了这座城市。
阿古柏在得知乌鲁木齐失守的消息后,从喀什噶尔(今喀什)赶到托克逊部署防御。
1877年4月上旬,刘锦棠按照左宗棠的部署,14日刘锦棠率领31营人马(新补充了炮骑各3营),从乌鲁木齐南下,于16日夜晚包围达坂城,19日晚,攻占达坂城。
拿下达坂城后,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的率步骑6营与张曜、徐占彪两路人马于26日攻取了吐鲁番。
夺取吐鲁番后,又自率骑兵于同日赶到托克逊,在托克逊城外截住准备南逃的敌军。又经过一番激战,除海古拉率2000多人逃脱之外,其余4000余人全部被歼。
从出兵到拿下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三城,只用了不到半月的时间。
阿古柏看到这次来的清军力量这么强大,自己的部队根本不是对手,绝望之极,就在这绝望之中,部队发生了混乱,1877年5月29日阿古柏被手下打死,伯克胡里继承了阿古柏的汗位。
左宗棠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得出判断,这是绝佳的出战机会,机会稍纵即逝。
于是左宗棠命令刘锦棠、张曜和徐占彪三路进发,利剑出鞘了!
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再收复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伯克胡里与白彦虎逃往俄国。
左宗棠评价刘锦棠歼灭窜犯残敌的作战指挥道:“用兵不越旬时,渠目几无漏网,而内地各城,安堵如故,鸡犬无惊者,则审机之明,赴机之速,有以致之。” (《新疆图志》卷九十七,《奏议》七)
至此,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全部被收复。
当年沙俄派兵占领伊犁时,正逢克里米亚战争打得正激烈时,对于此地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就这样,他们找好了托词,对清政府宣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
没想到左宗棠这伙清军战斗力这么强悍,如今顺利的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沙俄应该践行当年的许诺了吧?
左宗棠借此强调俄方有过许诺,所以要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犁问题。
然而谈判中,沙俄条件苛刻。
在谈判进行不下去的情况下,左宗棠表示了为收复伊犁不惜血战到底的决心。
1880年8月,清廷召左宗棠回京,刘锦棠接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当时正值俄土战争结束后不久,沙俄相对虚弱,加之其他的种种考虑,不欲开战,闻知清廷调左宗棠入京,他们不清楚底细,担心中俄全面决裂,自己无力应付,终于在谈判桌上做了让步。
1882年(光绪八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
刘锦棠请求将新疆设为省,设巡抚、布政使,道、府、州、县都比照内地予以设置。
同时,他在新疆整修道路、城镇,设置学校、驿传,兴修水利,广兴屯田。
1884年11月,新疆设省,刘锦棠任新疆巡抚,又授兵部尚书衔,仍担任钦差之职。
至此,新疆就牢牢地掌握在清政府的手中,也就是说一直在中华大家庭的怀抱中,再也没有丢失。
参考资料:
《曾文公全集·国史本传》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