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儿无女的名人有哪些(古代女子没有名字)

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有没有名人是无儿无女的?为什么?

优质回答:

极力推荐一下“周恩来”,虽然他不是古代人,但无儿无女的他太值得我们一生爱戴尊敬,太值得我推荐了。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恩来并不脱俗,也不寡情,他也是十分希望家有后人,代代相传的。但是,经过邓颖超两次流产,不能再生育,这一生将不会再有孩子后,他坦然地安慰邓颖超:“没孩子就没孩子吧。”

没有亲生孩子的他将把普天下的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他这一生,注定要把爱洒向更多的孩子……

周恩来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当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他是中国人民的偶像,是中国人民最爱的人,他就是人民的总理周恩来总理。

虽然无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古人对于子嗣继承有着很大的“执念”,所以无儿无女的情况,虽然也存在,但的确很少出现。

拿魏晋南北朝时期举例,即便是逍遥自在的“竹林七贤”,也都是结婚生子留下了子嗣。真要碰到无儿无女的情况,尤其是缺少子嗣的情况,古人往往会收“继子”的方式,来延续传承。

这样的例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过很多:

1、钟会:可能到死都没有娶妻

钟会是曹魏时期的重臣,辅佐司马氏征伐天下,最后在平定蜀汉之时,起兵谋反失败后被杀。钟会在史料当中没有娶妻的记载,但或许是痴迷于征战天下,也就耽误了。

钟会死时四十岁,尚没有儿女,为了解决传承的问题,便收了兄长的两个儿子做继子。

收“继子”的情况,是古人在无儿女传承时,为了解决继承等问题所采取的办法。

2、贾充:儿子被妻子害死

贾充是西晋重臣,曾经派手下杀掉了魏帝曹髦,是司马氏的“铁杆”老臣,不过也可能是作孽太多,并没有子嗣。

贾充并不是无儿无女,生了好几个女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儿子也并不是没有,在娶了第二个妻子郭槐之后,相继生有大儿子贾黎民,和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的小儿子。

不过,两个儿子都因为妻子郭槐的跋扈而死。大儿子生下之后,郭槐担心儿子的乳娘与贾充有污,便杀掉了乳娘。儿子思念乳娘,最后夭折。小儿子也是一样,乳娘又被杀掉,最后也早早夭折了。

贾充死后,贾南风当政,便让妹妹贾午的儿子贾谧,过继给了贾充死掉的长子贾黎民做继子,成为了贾氏一系的血脉传承。

3、司马师收司马昭之子司马攸做继子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虽然有女儿,但也同样没有生下子嗣,于是司马昭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执掌朝政,最后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司马炎。后来,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其实还爆发了冲突,只为皇位的传承问题。

司马攸的身份是司马师继子,本来比司马炎其实更有继位的机会,但最后司马昭把大权交给了长子司马炎,才留下了一个难题给司马炎和司马攸。

总而言之,相比我们现代人来说,会有很多无儿无女的情况出现,但在古代,注重“无后为大”的观念之下,其实大都留下子嗣。如果出现因为特殊情况如钟会、贾充和司马师那般,都会采用收继子的方式,来延续继嗣。

其他网友回答

1、杨玉环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2、刘弗陵

刘弗陵,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

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

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

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

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3光绪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

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