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元朝末帝被朱元璋狼狈赶出了北京城,一年之内为何敢3次卷土重来?
优质回答:
元朝末帝确实是被朱元璋赶出了北京城,但是,人家是自己主动撤出去的,留下一群宫中美女和一座空城。
事实上,元朝的军队主力还在,随时都可以搞个回马枪,卷土重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毕竟蒙古骑兵部队比较快捷。
当然,从战略上看,元朝皇帝也是被迫撤离,走到匆忙,留下很多遗憾,好多元朝的王妃都被明军俘虏了!
这么说来!元朝皇帝还在,他的军队主力也还在,元朝末帝的妻妾却被俘虏了,江山和美女都没有了,人家能让朱元璋顺顺利利的坐江山吗!
可见,朱元璋对元朝皇帝来说,是有夺妻之恨的!人家当然要南下进攻北京城,顺便报复一下子朱元璋的大明军队!
据说,明成祖之母“达妃”,除了鼎鼎大名的碛妃,还有一个弘吉喇氏,被人认为就是元顺帝的妃子。
咱们顺便说说碛妃,有人称明成祖是元顺帝的遗腹之子,简直就是太神奇了。
此话要从洪武元年说起。
这年秋天,明军北伐大军非常顺利地攻至元帝国的统治中心京畿,元朝末帝一听到明军前锋已至通州的消息,马上就放弃都城,自己夹着尾巴逃跑了。
朱元璋因为他开始没有抵抗就撤出了都城,就说他是“顺天应命”,在他死后,追谥他为顺帝,这就是元顺帝的由来。
事实上,人家做梦都想打回北京城呢!
而妥欢帖睦儿的子孙给他上的庙号却是“惠宗”。
这个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就是元朝末帝。
他当年是非常暴虐腐朽,引发了大元朝的天下纷乱。
方国珍、郭子兴等在江南各地率农民起义造反,仅仅是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但是元朝军队也是坐山观虎斗,没有元气大伤!
根据《元史》上说:元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元朝末帝元顺帝时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
大元朝廷下令在都城各门外要重新修筑瓮城和吊桥,可见之前营建大都北城时,是没有建瓮城。
这样子!想当年北京城可能不适合长期据守,所以元军暂时放弃了北京城。
因为大明军对在徐达的率领下,进军神速,元朝军队还没有来得及集结,就被击溃了,北京城其实就是一座无兵可守的城市,元朝末帝只能带着少数随从逃命了!
宫廷里的嫔妃们一觉醒来,就成为明军的俘虏了。
但是,北京城外的元军主力没有凭空消失,他们随时都可能反扑回来!
元末帝还有领土和实力,当然可以卷土重来,不要说三次,其后代还把朱元璋的后代皇帝给活捉了!
洪武元年统一全国后,即位南京,当时,元帝顺宗撤出北京,退守到长城以北的上都,但仍控制着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其疆域还很大呢!
它东自呼伦贝尔草原,西至天山南北,南临长城脚下,史称“北元”!
元朝末帝顺宗病故,其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和昭宗之子相继为“北元”统治者。
以他们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势力不甘心败亡,在长城沿线不断骚扰,不时挑起局部战争。
朱元璋还始终把“北元”看做心腹大患呢!
元朝末帝元顺帝,1370年死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元史·顺帝纪十》记载:“帝因痢疾殂于应昌,寿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
尽管元军有过反扑,但是都没有成功!
元朝末帝向元上都方向出逃后,蒙古人的统治就结束了。
徐达和他的部将们按计划向山西、陕西和上都继续进军,妥欢贴睦尔从那里继续向东北逃至应昌,并在1370年去世。
到1372年,乘胜追击的军队穿越戈壁推进到了外蒙古。
当明军控制了东北的辽东地区时,明朝的统一才实质性地结束。
但是,蒙古军队一直对明朝就是一个威胁,直到土木之变,蒙古人还曾经俘虏了大明朝的皇帝朱祁镇。
总而言之,元朝皇帝还在,他们的军队主力也还在,元朝末帝的妻妾却被俘虏了,江山和美女都没有了,人家能让朱元璋顺顺利利的坐江山吗!
所以,一年之内,一而再,再而三地敢来捣乱,这就是元朝末帝一年之内三次进攻北京城的缘由!
一起品读历史,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元顺帝:说了你也不信,我不是逃是战略大撤退!
公元1368年,听闻徐达攻克了通州,元顺帝当即狼狈逃到了漠北,还安慰大臣说我们这不是逃跑,是战略大撤退,你们放心我们会回去的!
在元顺帝对外的宣传中,绝不承认是逃跑,而是回到漠北积蓄力量,为了更好的归来。群臣们听了却对此不屑一顾,为何?因为此前元顺帝就不顾群臣反对,坚持他的“战略大撤退”,可他问题是他战略大撤退也太过分了,不但把宫里值钱都带走了,还丢弃大都百姓不顾,坚持带走心爱的天魔舞队。
群臣能看不出来元顺帝这明显怂了吗?可徐达和常遇春却搞不明白,为何元顺帝跑的那么快,按道理元顺帝背靠燕云十六州关山之险,元朝精心构造了90年的大都城高濠深,还拥有数万的精锐元军,坚持数年才吃完的粮食。
在太原一带还有王保保的二十万元军,陕西还有几股势力可相互呼应,怎么看都可以坚持,本来计划要一场恶战的徐达,没想到如此轻易的就拿下了元大都,确实让人不可思议,元顺帝为何要逃呢?
其实虽然元顺帝昏庸,可还是知道燕云十六州对元朝控制中原的重要性,而且在大都享受惯的他,怎么舍得离开呢,但凡有还又一丝的可能,元顺帝都不会放弃大都逃回蒙古,他压根知道,如果自己不当机立断的跑了,估计就被朱元璋一锅端了。
曾经元顺帝要逃之前,手下的大臣却力劝让他留下来坚守,最终元顺帝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他还是有自己的对时局的综合分析的,
首先:徐达已经攻克了大都的大门通州,也就是大都无险可守,更重要的是徐达的推进速度太快了,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沿路的元军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没有,所以元顺帝对大都的精锐元军也没啥信心,这是其一。
其二:为啥元顺帝对曾经东征西讨,让人闻风丧胆的元军没有信心呢?大都还是元军精锐中的精锐,主要其实几十年过去,元朝当年的铁骑,过的日子太安乐,战斗力是直接降了好几个级别,自他登基以后,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扯线木偶的皇帝生涯,他心中对元朝的什么情况,心里明镜一样,清楚的知道靠这些元军,很可能首先把自己送给徐达都有可能。
其三:元朝末年,蒙古内部贫富分化也很厉害,特别是元朝短短的90年时间,不断的在更换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导致元朝内部的矛盾激化的很厉害,大都里忠心于元顺帝的人,可以说没几个。
最重要,元顺帝从年轻时就被就架空,也没管朝朝廷大事,后来才掌握了实权,可没经历过实战,忽然有个彪形大汉杀到面前,你说他的小心肝会不会扑通的跳,这种情况自然反应就是先遛了在说,至于以后如何,有命了再谈吧。
问题就是,元顺帝可以战略大撤退,总要留下几个大臣来坚守大都吧,其实有还是有的,不过他们留下来的不多。像样的组织抵抗很少。根据历史记载,也就是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等人坚守为元朝捐躯,其他人都跟着元顺帝逃走了。
这也不能怪他们,皇上都把太庙牌位和值钱,还有舞妃都带走了,自己还不走就是犯傻了,这时元朝的大臣们都心照不宣,怀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纷纷的跟着元顺帝溜了,美其名曰追随元顺帝。
这也见证了元顺帝一点也没看走眼,元顺帝也十分的庆幸,自己出逃是正确的,好处多多,
第一就是自己的小命保住了,并且还依然能够在漠北草原看舞姬们跳舞,
第二:此时的元朝也没损兵折将,兵力损耗非常小,只要稍微的休息,就能能恢复当年的实力。
第三,这样一来,反而会让元朝的上下一致,都想方设法的找机会夺回大都。而大臣们也发现,到了草原上的元顺帝也比以前要勤快多了,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也看到了盼头。
但是元顺帝没想到自己这一逃,却让徐达和朱元璋都懵了,为何?
原来公元1368年7月,徐达已经夺取了攻克了元大门户通州,却没有乘胜追击。徐达而是下令,让明军在通州待命。我们都懂得打仗要一鼓作气,为何元大都就近在咫尺,徐达反而是望而却步呢,他在害怕什么?
徐达是明朝的常胜将军,以谨慎和心思慎密著称,他非常重视对大都的情况收集,在他掌握的资料中,元大都的城布堪称是固若金汤,元朝守军人数众多,而且配备充足,粮食储备能吃数年。在山西等地,元将王保保还有二十万精兵驻扎哪里,如果对元大都久攻不下,很可能被功亏一篑,明军搞不好还会腹背受敌。
所以,徐达是十分的谨慎,他需要和幕僚和将领讨论周密的部署,应对可能的出现的多种情况,并且安排了好几手的准备。做到如果总攻一旦发起,徐达依然是稳操胜券,但是众将都明白元大都是难啃的骨头,有了打一场硬仗的心理准备。
这样周密计划了几天时间,却给了元顺帝难道的撤离机会,当明军重新推进到了大都时,却发现一路走来没有像样的抵抗,而且还听说元顺帝早就偷偷摸摸的地弃城而逃了。
由于不敢确定此事,又怕其中有诈,徐达可不相信天会掉下来一个大饼!胜利也赢得太简单了吧,他不放心,下令细作们到城中各处去彻查,不要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细节,最终财发现元顺帝还真的走了,
而且走的非常彻底,把后宫娘娘和能拉走的值钱东西,都拉的一干二净。徐达才懂得,元顺帝这的是逃了,估计从来没考虑过抵抗,当他拿下通州的时候,元顺帝就蹬腿走人。这样一来,徐达北伐可谓是圆满结束,在石敬瑭贡献了燕云十六州后契丹后,明朝是第一个北伐成功的南方王朝。
消息传到朱元璋哪里,朱元璋是非常的振奋,可是因元顺帝带着元朝的主力北逃,大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所以他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是留下了徐达在大都。没想到朱元璋倒是猜对了。
元顺帝的确是卷土重来,并且还势在必得的投入了元军主力,可是他的举动却让人觉得很奇怪,放弃了最可能依托坚城战胜明军的机会,现在却跨越千里去攻打拥有坚城明军,这波操作确实让人搞不懂。
那么元顺帝为何忽然有变卦了,不躲起来反而是主动招惹朱元璋呢?
按理说元顺帝也是一位历史人物,虽然是一位失败者,可是我们不能光笑话元顺帝,这确实有点不厚道,但元顺帝的作为却有让人感觉充满了谐谑,他到底怎么想的?
其实,这和元顺帝之前认怂有关,因为当初认怂主要就是感觉元军的战斗力太弱了,元朝立国的特殊性,还有入住了中原后的迅速学会了享受,让元军曾经的精锐部队,每天过着贪图享乐的日子,加上大都承平已久,很少再有战事,所以非常缺少训练,许多精锐连弯弓搭箭都不懂。
而且元顺帝也不懂这些,每天热衷于研究“天魔舞”,一门心思想研究出点成绩,所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元朝大都里面,上下都是这样的人,元顺帝不认怂 才怪了,本着“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之夭夭,是唯一的出路。
本来说要打回大都,他也就是嘴皮,稳定一下军心而已,可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人就是王保保
正是王保保的存在,让元顺帝看到了自己重回大都的希望。
王保保这人可是元末的一名悍将,也是元顺帝麾下不多的几个能征善战的大将,此时的王保保佣兵20万,在山西一带力挫明军,元顺帝带着众人逃出来后,一段时间内,朱元璋也没深入漠北草鱼,去上都找元顺帝的麻烦,导致元顺帝有些后悔了。
他后悔啥,就是当时有点冲动,逃的太快没想过抵抗明军,也没想到让其他诸侯来勤王,更是因为朱元璋的放弃追击,王保保的胜利,让他感觉明军也就是那样,
而且在草原上,还有许多成吉思汗的后代,这里的人可都不是大都里面的酒囊饭袋,他们很多人依然保留这当中蒙古铁骑的血性,特别草原上的诸王还有一定的镇戌部队,元顺帝觉得自己逃的太没面子了,作为铁木真的后人,自己只能谎称是战略大撤退,肯定会打回去了。
但是大臣和草原的人们,还有其他的汗国都等着看自己表演,而自己也不能被别人笑话吧,当时王保保在山西经过了精心策划,对明军忽然进攻,导致进军山西的汤和一路明军受挫,甚至是大败而回,这让元顺帝错误的判断,明军不过如此。
他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他下令让王保保进攻大都,收复失地再创大元的辉煌,其实元顺帝急于夺回大都,除了感觉明军不堪一击外,更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他住不惯祖先成吉思汗起家的草原,这里比起大都来说,就是一片荒芜,
没有繁华的都城,没有亭台楼阁,没有满街的商人,没有各种的美食,反正生活质量是直线下滑,住的估计还是蒙古包,想想还是大都的宫殿和龙床舒服,而且还有就是元顺帝走的太匆忙,后宫的好些个心肝宝贝都没办法全部带走,这些人也让元顺帝非常的牵挂,
综合的说:元顺帝要收复大都,主要的想法就是,感觉是手里的牌很不错,出于面子和私心,对大臣的诺言,还有对明军战斗力的误判。综合起来,让他夺回大都的胜算会很高,所以他才让王保保进攻大都。
可结果如何?
先说明军为何在山西出现了败绩,让元顺帝看到了希望,原来汤和一路进攻山西,在和王保保在一场决战中,汤和等几位名将竟然失败了,导致明军进攻山西的计划受阻,此时元朝最强的几股势力中,以王保保最强,正当王保保获得胜利。这场胜利,让元顺帝看到了希望,两军对垒的时候,王保保打算进一步行动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元顺帝却传来了一道命令,要求王保保千里奔袭攻打大都。
当时在附近元军还有李思齐、张思道两部,可是这两人却压根不听元顺帝的安排,只有获得胜利的王保保执行了命令。而王保保制定了避实击虚的计划,打算是千里奔袭,绕道进攻防守空虚的大都,
王保保为何敢这样做,因为此时的徐达已经带着明军由东向西的横扫进攻山西,可走到半路。王保吧保发现大都防守空虚,就想这绕个绕开明军主力,奔袭大都。
徐达发现了王保保的动向后,要考虑的是,一,要不回师救大都,二,继续挺进山西,最后徐达经过了周密的分析,觉得大都守将靠的住,而且大都城高濠深,肯定能守个一两个月,放弃了救援大都,而是直接进攻山西王保保的老巢。
徐达还采取了快攻的模式,让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山西,三千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忽然到了太原城下,这一来打乱了王保保的计划,同时也让王保保慌了起来,因为山西太原失去了,等于他是无家可归,又要逃到漠北草原去了,
所以他回师救太原,不久太原城下,既有徐达主力明军,又有赶来救援的王保保十万大军,两军对垒了三天,大战一触即发,正巧在这时王保保有人主动请缨,要为明军做内应,徐达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就是以少胜多的夜间突袭王保保大营,里应外合互相呼应夹攻元军。元军因为没有准备,被明军搞的云里雾里,真以为是明军杀了进来,乱成一团自相践踏。王保保匆忙逃出时,身边只剩下十八骑,
这次打击扑灭了元顺帝回大都的希望,后来的两次战役,元顺帝也是再次屡战屡败受挫,最终元顺帝在身心的双重打击下病倒,没过几年就病逝。听到了这个消息的朱元璋,当然是放下了心头大石,对于元顺帝他也给与了一定评价,因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朱元璋给予了他“顺帝”的尊号。
而元顺帝地在历史上,虽然有点昏庸,但是历史上也不是还无作为,他主持修宋、金、辽三史。为了中国历史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他放弃坚守大都,大搬家式战略大撤退后,又试图三番五次的想夺回大都,可屡次受挫的做法,确实值得后人深思和警惕。
其他网友回答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大都作为元的统治中心,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统率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勤王。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围大都。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怕死的人永远不少。没错,元顺帝在明朝军队抵达大都前,已经带着亲眷逃往上都了。据说,1367年,他已经在现在的济州岛建造了一所豪华的宫殿,以备逃亡。
被赶出大都之后,为什么顺帝敢三次卷土重来呢?
元朝领土相当恐怖,有种说法其领土一直延伸到北冰洋沿岸(当然,肯定无人定居)。在丢失了大都及其以南的中原地区后,元朝势力退往蒙古族的发家地——蒙古高原,蒙古仍然有能力汇集数十万大军。
此时元朝名将兼左丞相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带领二十余万军队驻守辽东。而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甚至高丽(今朝鲜)也仍然听从元的统治。
徐达、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后,分兵两路,常遇春南下保定,从北路进攻山西。徐达的部队进军彰德,从南路进攻。他们预备在太原合击王保保,将他一举歼灭。由于第一先锋常遇春成为了北路军的统帅,徐达军的前锋由汤和担任。这位朱元璋的老朋友十分想抢头功,他在没有得到徐达许可的情况下,自行突进,攻克了泽州。在他看来,取得山西指日可待!事实证明,他们把王保保看得太简单了。王保保等待的正是这个时刻,他利用汤和孤军深入的机会,连夜集合大军在山西韩店偷袭汤和,汤和率领的明军惨败,死伤数千人。
此时,元顺帝突然精神错乱,韩店的胜利鼓舞了他,看来明军并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
而徐达在王保保进攻大都的同时,极限一换一,去攻打元朝军事基地——太原,逼迫王保保回师救援。并通过夜袭敌营,将元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1369年,元顺帝命令也速率精兵五万攻打通州,此时朱元璋命令常遇春和李文忠率步兵和骑兵共九万救援,结果攻城不下的也速被内外夹击,常遇春直接北上,猛攻上都,惠宗及元廷重臣们已先期北逃应昌,元顺帝又一次搬家了。
西北方面,元军基本是望风而降,不多讲。而急于雪耻的王保保,他又来了。徐达命令部将张温去攻打兰州。为达到突击的效果,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连夜奔袭定西。
次年(公元1370年)正月,王保保再次领军南下,兵锋所及直达定州。在此形势下,明太祖决定再次北伐,兵分两路,以大将军徐达主力趋定西,寻机与元军决战;以左副将军李文忠部出上都、袭应昌,这两处都是元顺帝的老根据地。
此战明军大败元军,生擒元剡王、元济王及文武大臣一千九百余人,蒙古士兵八万四千余人(可怕的数字)。王保保又一次全军覆没。
经过两次三番帮助元顺帝搬家,明朝总算是把蒙古势力彻底赶出了北方,短时间内再也无法侵染北京城。元朝,彻底变成“北元”了。
欢迎关注我,以史为鉴品人生!
其他网友回答
元惠帝:打不赢就跑,不能等死,下次我发誓要收拾你!
元惠帝之所以能一年之内三次反攻,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一股报仇之心和雄厚的家底!
为什么元惠帝能在遁逃上都之后,一年之内组织三次反攻?这个问题我想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其实并不意外!但是要解剖这个问题,就要从元惠帝逃跑和当时的版图开始分析!
我们都知道元惠帝弃大都走上都,是在公元1368年闰7月末的事情!妥欢帖睦尔急急忙忙地从上都撤走,留下一座空城!没错,就是一座空城,没有人口,没有财产,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留下!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徐达大军,即使是得到了元大都,除了土地,其它什么都没有得到!对元军和元朝朝堂并没有什么损伤!
元惠帝逃往的过程是匆匆忙忙的,但是他的损失是最低的,连宫廷妃子宫女都一起带上了,没有丢下什么重要的东西。
元朝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他是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有着避免不了的基因缺陷!从他们的发达史可以看出,他们善于攻城略地,但是不在行管理领土,经常是打下了领土,就发生大规模的屠杀,搞得最后是留下一片空地,没有人生活,更是谈不上管理发展了!
妥欢帖睦尔从大都逃往到上都,再往东北逃窜,这一路可以想象的狼狈!
然而,他们毕竟是草原民族,一个在战马上厮杀的民族,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
妥欢帖睦尔对这个局面非常的恼火,郁闷和失落,同时他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昼夜焦劳,召见省臣或至夜分,询恢复之计”
是妥欢帖睦尔的常态!从版图上看,他并未因此而到绝境,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大片的领土是元蒙的范围。
此时的元蒙(北元),在关中地区还有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东北方向还没有丢失,西南还有云南地区属于元蒙的势力范围!这种情况下,妥欢帖睦尔觉得还有一搏!
想方设法收复失地,但是实力不济!
在他的调度之下,扩廓帖木儿准备从雁门关北出,绕道居庸关南下,想打个出其不意的 战役!明军徐达西征太原,两股军力刚好错过了!此时留守大都的孙兴祖和华云龙,手上只有3万军队,他向徐达求救,没想到徐达对他很有信心:”北平有孙兴祖,不用担心。”
于是徐达并未回兵支援孙兴祖,而是快速进攻太原,在拿下太原之后,王保保没有攻下大都,他害怕徐达与孙兴祖两边夹击,中间有常遇春鼎力支持,怎么也没有胜算,于是匆忙回师太原,但是此时的徐达是坐逸待劳!等着王保保来结果可想而知,王保保大败,损失了五万兵力!不得不退守甘肃。
当然期间扩廓帖木儿也曾在韩店大战中击败汤和,这给扩廓帖木儿和元惠帝一种错觉,那就是他们还有机会!所以才会导致扩廓帖木儿孤军冒进的这一步险棋!
正当关中西北地区,元军节节败退之时,也速率领五万精兵想从通州打开一个缺口,让明军西北和北边多地开战,想牵制明军兵力!没有想到常遇春在追击王保保不成之后,率军回师,这下把也速吓坏了,他匆忙撤兵,没想到常遇春追击王保保没追上,心里窝着火!
元惠帝:遇到危险再次逃跑,下次我再发誓收拾你
于是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一路追击也速到上都!
常遇春直接就攻下了上都,而此时元惠帝和朝臣们也吓坏了,不是说好的要打回去吗?怎么一遇到这种事情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逃跑!
他们提前匆忙地逃到了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要是晚四天就逃不走了,常遇春到达上都是公元1369年7月20日,他们7月16日就已经逃走了!
到了1370年1月,扩廓帖木儿领军南下,急于雪耻的扩廓帖木儿,不顾行军供给的风险,一路直达定州(今河北省境内,介于保定和石家庄之间的一个县级市),蒙古军队,打突击战可以,但是要是打攻坚战和遭遇战,是不太行的,到了末期,很多元军都是汉人,所以战斗力远不如从前!
决战定乾坤,扩廓帖木儿逃跑,元惠帝气死
到了1370年三月,徐达大军与扩廓帖木儿大军对峙在沈儿峪(魔峪:今称大涧沟,沟东西走向,长40华里)大峡谷!当时扩廓分屯兵马于沈儿峪、平西砦(今鲁家沟)、车道岘(今车道岭),而驻守甘肃兰州的王保保则切段通往兰州和靖远的要道。
明军在沟口南侧筑中山垒以对阵:《明史·徐达传》说:”隔沟而垒,日数交”;”整兵夺沟,殊死战”。徐达率部队所夺沟,即峪,山谷也。
这一战,彻底打败了元军和北元南下复国的希望,元惠帝也是在此之后不久病逝,可能是急火攻心,被气死了!
扩廓帖木儿带着残部,远遁漠北(外蒙地区)经过这几次战斗之后,明朝北边疆域,基本稳定!而元军也是彻底地把家底打光(元蒙高峰时期人口才2千万,大部分集中在关中、华北平原)蒙古的人口不足以支撑他们再次组建强大的军队反攻明朝!
1370年四月末元惠帝死后,李文忠趁机攻取应昌,俘获元皇子买的里八剌及许多后妃、官员,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远遁大漠!
这就是整个过程,其实当时要是王保保直接到应昌与元惠帝会合,王保保加也速的军队十多万,集中兵力攻打一个方向,说不定还有可能突破,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后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