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正在“鸡娃”的宝妈们,会不会很容易焦虑?
优质回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此生最大的夙愿。为人父母以后,我们都希望能够倾尽一切,穷尽自己一生所能去培养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切条件,将孩子培养的足够优秀。如当下一直炒得火热的名师、名校、学区房等,不过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要倾尽全力为孩子谋划,期盼能够为孩子拼一个大好前程,从而逐渐衍生而出。
而近几年炒得比较火热的,当属“鸡娃”父母。为了培养好孩子,很多家庭不仅会选择为孩子提前找好名校,买好学区房,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培养和照顾孩子,每天带孩子去上这个培训班,报那个特长班,请名师家教,亲自陪读等。
父母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大多数的父母确实很难兼顾既要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又让孩子每天生活的开心自在。并且在“鸡娃”的过程中,如果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对孩子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许,不仅会让自己日渐焦虑,还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也产生焦虑心理。
严格来说,我自己也属于“鸡娃”大军中微不足道的一员,我家宝儿目前三周岁了,我个人也一直比较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算是一位略有经验的“鸡娃”妈妈。下面我来说一说自己的考量和焦虑都有哪些:
1、为什么会走上“鸡娃”这条路?
一开始选择成为全职妈妈,不过是想要好好的陪伴宝贝长大,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内心充满安全感,为她以后的人生保留一份足够强大的底气。
在陪伴宝宝长大的过程中,因为想要坚持科学育儿,会不断的自我学习充电,不仅会学习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照顾宝宝,也会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等。
(1)自我学习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就越不愿意让自家宝宝甘于平庸,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努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而逐渐走上“鸡娃这条路”;
(2)人有七情六欲,便很难免俗,日常带娃出去玩儿,逢年过节带娃走亲访友等,不知不觉中也会忍不住跟别人家的孩子暗暗作比较,希望自家宝宝能够比别人家孩子更加优秀,而让孩子比他人优秀更离不开父母的用心“鸡娃”;
(3)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平庸之辈往往就业压力很大并且随时都有被他人替代的风险。为人父母的,即使不奢求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也会忍不住担忧孩子未来的生存压力会比现在更大,如果没有将孩子培养的足够出色,孩子是否能够在未来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自己谋得一生无虞?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普通的工薪一族,没有丰厚的财产家底,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唯有一颗拳拳爱子之心。虽然自己的能力有限,还是希望能够竭尽所能的培养孩子,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优秀的大好有为青年,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略尽绵薄之力,为自己谋得一份衣食无忧的大好前程。
2、“鸡娃”路上的苦与乐
很多宝妈在孕期就已经早早地进行胎教“鸡娃”,在宝宝出生后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精力培养孩子。我自己是在宝宝十个月以后,慢慢意识到早期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从那时开始重视培养宝宝。
在宝宝十个月以后,坚持每天陪宝宝阅读半小时左右低幼阶段的中文绘本和听一些英语启蒙音乐等。在她不断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增加绘本阅读的难度,并且尝试学习很多常用英语单词、儿歌、英语短句等,之后跟随宝宝年龄的增长,慢慢加入思维能力训练、三字经、声律启蒙、独立自理能力培养、情商培养等。
目前我家宝宝三周岁了,语言表达能力非常不错,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称赞她的语言能力,这一点上来说或许是老母亲的骄傲,也算是“鸡娃”的一点收获吧。
国学启蒙方面也会背一些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声律启蒙等,对唐诗不太钟情,每次试图教她都不愿意听,虽然很想让她学,但也没有强求,怕自己逼得太紧,孩子以后会更加反感诗词。
英语启蒙方面,目前会几百个常见事物的单词,能够理解一些短句的大概意思,愿意看一点英语启蒙动画等。作为一名鸡娃妈妈,深感自己在英语启蒙方面的无力,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没有办法更好的以母语习得的方式给予宝宝纯正的双语学习环境,每次在网上看到一些从小就能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孩子,心里对自家宝宝的歉疚就会忍不住加深几分~
独立自理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情商培养等方面目前自我感觉培养的还可以,但有时夜深人静,也会忍不住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把宝宝培养的足够优秀,总觉得别人家的宝宝培养的更好…
最后想说
作为一名能力有限的鸡娃妈妈,常常会因为“鸡娃”产生焦虑心理,有时宝爸会说,不用培养太多,让孩子顺其自然、快乐成长就好,该学的等孩子上学了老师自然会教的。但是作为一名老母亲,却时刻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焦虑,生怕自己培养的不够,做的不够好,让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太过坎坷。
有时想想,也许是自己太过杞人忧天,儿孙自有儿孙福,做父母的尽人事听天命就好,其他的不必过于强求。有时看着当下的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又忍不住担心孩子如果不够强大,不够优秀,随时都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为人父母的,真的太难了,“鸡娃”路漫漫,苦乐各参半,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一生平安,衣食无忧吧。
其他网友回答
“鸡娃焦虑”,以后会慢慢消失!
以后,孩子的教育,会成为最普通、最平常的消费,但不会成为恶性的高消费,甚至资本圈地、割韭菜的地盘。
今年政策不断打压教培机构,每天一波,搞的教育人,都是心慌慌;
折腾这么久,还没有出台稳定的政策;
还听说暑假,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停课;
这难道是腰斩,所以人的节奏吗?
就在昨天,教育部终于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更一步明确校外教育的规范性。
曾经困扰父母的“鸡娃焦虑”更多会变成“鸡娃归笼”,统一的调控,也会给相关的政策补贴:哪些适合做,哪些不适合做?
有利于确保家庭更多收入、扩大消费能力的,都会去铺开。
今年国家提出的口号是“经济内循环”,大致说的意思,就是解决生产力过剩与潜在消费力之间的问题,鼓励内部消化,从以前的对外“巨型网络”变为国内的“网中网。”
细心的研究经济,你会发现:
在中国传统社会,当天下承平之时,农村经济会通过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跟遥远的市场,甚至国际市场连接起来;
当天下动荡之时,农村经济又会退守基层市场和中间市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不再可能出现孩子教育的无休止消费;
那些能很大程度,提高家庭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的消费,会占据主流。
01
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我们这一代,是在子女教育上面,投资最多,收益最低的群体。
各种课外补习班,像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来,父母心情是激动的,不断对孩子的教育加仓。
就打个比方: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你就不会有投资理财理念;如果有了股市、理财产品,分红保险,有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你不去考虑,自己都会发慌。
于是,你会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投资,赚了还想赚得更多,赔了还想翻本,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
教育投资组合的扩大,给家长带来了一种教育可以定制的幻觉,你会觉得,投入越大,回报越多。
其实,最开始大家心里,都是有一种隐隐的抵触,不希望孩子这么累、这么辛苦。
但很快发现,别人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你的孩子没上,会成为异类,变得孤独。
我们都会困惑:这样的军备竞赛,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大收益?
残酷的真相,就是不可能有丰厚的回报,它就是一个泡沫,终有一天会破灭。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数据调查:
一个学生偿还从小到大的教育投入,需要7.2-88年,一个人平均要到32岁才能偿还完自己的教育费用。
血淋淋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父母支持,孩子凭着自己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这些年的教育投入。
教育总是镶嵌着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体系,但是泡沫终究会被刺破掉。
当它足以严重影响到民生问题、国家发展大计时候,一定会被刺破的,庙堂绝对不会手软的。
02
教育的改革,现在已经搞得如火如荼了。
巨头教育公司的定额罚款,已经在打击,资本导向的教育市场。
最近这些年,其实资本已经慢慢左右着,很多行业的发展。
这几年的新浪微博约谈、阿里巴巴罚款,背后都是资本推动,导致了国家的警惕。
就连这几天国民老公闹得沸沸扬扬事件,孙某宁都在喊着:万恶的资本!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刘少奇主席就说:
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垄断、过度消费、恶心竞争等等,造就“内卷”、“躺平”这些词,就连教育这个行业,也被资本过度开垦了,每天还在不断给我们洗脑。
所以,尽量还教育一个公平性,是现在国家正在做的事情。
校外培训机构,也会慢慢变成公立学校的一部分,作为补充而已。
对家庭的教育孩子成本,在大体上面,会做限制性消费,把更多资源集中在公办学校。
也许教育的划分,会更加细致:孩子是什么方面的人才,就会对应到自己喜爱、感兴趣的岗位上面,而不是在焦虑的父母面前,变得一事无成。
03
我们这一代,对教育努力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
其实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被解决掉的,而是被遗忘掉的。
应试教育的终结,不是因为曾经相信应试教育的父母改变了想法,而是因为不相信应试教育的新的一代终于长大了。
三胎政策的开放,国家不断调控、改革,其实都在把应试教育进行,各个维度的截流。
我们现在看到的普遍现象是:
上普通高中的只有50%的人,考试985、211高校的,只有5%不到;
50%以上的人,都去了职业高中,读职业学校。
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更多关注的是实业、科技的发展,轻资产这些都很容易化掉。
从初中开始截流,就开始降低家庭期望值,不是趁早、蜂拥而上的更好,而是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
想想看,这些不都是家长们期望的么?
做教育10多年,我听到的,家长心中最殷实切盼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不就是,满足了两代人的需求嘛!Z世代孩子,鼓励他们前进的是“嗨动力”,不是“贫穷动力”了。
郑州百年职校,其实就是把那些有技能的孩子,大部分都变成了,国家实业的栋梁之才。
职校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规范化,搞不好,职校还会出现本科、研究生等学历。
时间会证明一切,等到过几年,职校发展越来越规范,很多新时代的家长,就会明白:
原来孩子这一生,让父母放心的,不是去高大上的研究院工作,而是一项让他能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
我们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教育虽然是,巩固阶级的最好方法;
如果降低了家庭幸福指数的,无疑就是对父母、孩子,是最大的伤害。
做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孩子以后输得很少!
其他网友回答
会,如果不焦虑,就不会选择不停的给孩子打鸡血这条道路。
一个完全不焦虑的妈妈,很难理解鸡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