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写了哪些事?
优质回答:
张若虚(660一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文学上与贺知章齐名,存诗仅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体,水平不超过唐一般的初唐诗,另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却是一篇出色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春江月夜的壮丽奇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虽是古代常用的题才,但诗人能够在意境,在情趣上另辟新境。以充满音律美的语言使这首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美篇。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虽然有点悲伤凄凉的意味,由于声控的严密把握,使这首诗有点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其他网友回答
那晚的月光
那晚的月光,真的很美。
他要走了,他是一位保家卫国的军人,接到领导的电话,就急匆匆赶回了部队。哪怕我们才刚刚步入洞房,心中有万般不舍。那是一个月光洒满大地的一个夜晚,看着淡淡的白云缓缓地与皎洁的圆月擦肩而过,月光的银辉映出嫦娥的孤独与愁容,就这样,我和他诀别了…….
日子就在等待中一天天的过去了,不知为什么,我及其期待有月光的日子,也许从内心深处觉得那一天他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大吧!当天空漆黑一片的时候,连一颗星星都没有了的时候,我的心里便会默默的期盼:盼望有月亮的夜晚,这样的日子带着甜蜜,带着期待,带着诗意。
可是没有,一连几十天都没有,顿时感到一阵失落感……心里莫名的浮躁。
躺在一个小阁楼里,面对着一扇朝南敞开的窗,前面没有什么遮挡物,我注视渺渺的远方和凝望浩瀚而深邃的天空。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与他相会了,他还是那么伟岸挺拔、帅气。相互拥抱,彼此呢喃,我依恋着那份温暖……
可终究是梦,梦醒来后依然要目睹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极度反抗却不得不面对,这就是等待。
不知这样固执的等待了多久,我终于等来了月光,纯粹的月光。我欣喜的跑了出去,朦胧的月光洒在树上,屋顶上,路上,可就是没有洒在他的身上。我不信!执拗的等了一夜,直到天边破晓,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了家。
那晚的月光真的很美,可你却没有如期归来。
其他网友回答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人先从江潮开始写起,再写月生。继而写月下的江流、芳甸、月下的花林、流霜、月下的沙汀、白云、月下的青枫、扁舟。然后写月下的月楼、思妇、离人、镜台、玉户、卷帘、捣衣砧、月下的鸿雁、鱼龙、闲潭、落花。最后以落月、海雾、碣石、江树结束。
诗人不仅写出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更在这景色氛围中抒写和渲染了民间的离别相思的愁苦,把游子的人生感慨和思妇的春闺寂寞,表现得有情有态,真实感人。
其他网友回答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瀟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一般都在诗中写到春、江、花、月、夜等几个题材方面,但大多停留在文字表面,内容空泛,缺乏具体思想感情,更少形象的个性,所以向无名篇。张若虚的这首诗却完全不同,他不仅写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更在这景色氛围中抒写和渲染了民间的离别相思的愁苦,把游子的人生感慨,和思妇的春闺寂寞,表现得有情有态,真实可感。在诗中,春江花月夜是一个自然整体,诗人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它们的具体状貌,可谓色调艳丽,但与齐梁格调不同之处是,本诗中始终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与那种单纯的嘲风雪、弄花草,空存绮丽、失尽神情的形式主义作品,并非一格。
这首诗一开始就有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人,生活感受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看海潮推出的明月,春江涌来的潮水,夜空飞卷的流霜,不禁遐思漫想,这万古长存的江流月照,与代代更迭的人生相比,更感到青春可贵,人生易老。诗中间有四句是过渡结构,从“白云一片……”到“何处相思明月楼”,它把诗人望春江月夜的深沉感受,与扁舟游子、闺楼思妇的离愁别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诗中出现以思妇的行动、表情、愿望、期待为表现中心的大段内容时,读者一点也不觉得突然,完全能随意宛转,进人情境。从“可怜楼上月徘徊”直到全诗结束,是本诗第三部分。这是以细致笔触描绘闺楼玉户、抒发浓意深情的重要段落,这里有深远、静谧的意境,有缠绵、委婉的情怀,诗行虽尽,余味犹存。这首诗清丽婉畅,优美自然,虽然其中流露了一些想望难遂的怅惘,但总体上堪称为一首高超的抒情诗。
这首诗写春、江、花、月、夜,显示了突出的完整和谐美。一般诗家写这些内容,很容易平分境界,有景无情,失于单调、呆板,引不起人们的美感。张若虚的高妙之处是,他把外在的这些对象,化成了一种审美的整体,以情制景,使物情化,由此达到了创造完整和谐美的艺术境界。从诗意发展迹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是以人的各种感受为出发点,把一切外物圈划在春夜的氛围中,以江、花、月的具体运动着的物象,充盈这春夜的构成,以物象引发特定环境中的人情,又以人的特有心情去应物斯感,最后完成一个诗人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一种浓重得不堪承受的借景抒怀。
春天,是时间范畴的节序;夜晚是环绕存在的空间。它们的存在是以物象为标志的,其中江、花、月,是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维系条件,所以,无花之春,无月之夜,是没有气韵的,诗中把它们与浩浩荡荡的大江结为一体,载月流花,运生不已,又让月光笼照一切,丽水明花,摇情附树,以致江月充满诗中,联系古今久远,贯通广阔空间,使诗的意境宏廓,却又无丝毫空泛之迹。
由于描写中确立了春夜的节序环境,这就给诗中的一切物象,其中也包括诗中之人,人心之情,都染上了特有的浓重色调。江、花、月,都是春夜里的江、花、月。江潮水连海平,明月滟滟随波,江流宛绕芳甸,月照花林似霰,等等,无不是春夜特有的典型景色。这就使得境中之人,只有被这特有的景色包围,感染,去因之而想望,思索,发春江花月夜之感,而使春江花月夜的色调更浓。这就是诗人的对象化的物象,化生出了对象化的诗中人物。我们见到的诗中独立江岸的探寻江月人生,年年代代的望月人,还有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明月楼镜前的思妇,甚至还有那月空中载光飞走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留文的鱼龙,无不是为这春江花月夜之相召以感,相引而动。
诗中用江流潮起,花开花谢,月升月落,写了春来春去,夜始夜终,江、花、月,好象春夜的童话舞台上三个迷人的精灵,成了诗化的关情的角色,读后好象做了一场春天长夜的美梦,不过,与平时春梦不同的是,醒后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我们的眼底手边。
这首诗的音韵回环圆转,极其流畅婉妙,为诗人丰富灵动的情思插上了声籁的翅膀,使人们在领略春江花月夜美景的同时,又聆听了一支久久萦回于心中的乐曲。
其他网友回答
有明月,潮水,岸边,沙州,人的思念情感,波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