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郑庄公?
优质回答: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是在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很多人认为他是春秋小霸主,《左传》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就是讲这位国君的。
为何郑庄公没有列入五霸之一呢?其实这与郑国和郑庄公本人都有关系。
一、郑国实力不突出
郑国到郑庄公这一代也只有三代,它是一个年轻的国家,郑国第一任君主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姬胡的儿子。而郑庄公与周平王姬宜臼是未出五服的兄弟。郑国在郑庄公的管理下蒸蒸日上,但其实这个国家的地盘有限,而且毗邻周地,处在晋国、楚国、宋国等大国之间,发展空间较少,在春秋初期,还没有大规模的兼并之前,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一般,发展时间也短。
二、郑庄公的私德
史料中关于郑庄公最有名的就是他“捧杀”亲弟弟共叔段,不见自己母亲的典故了。原来很多人认为郑庄公是被其母与弟给逼出来的,但后来人都认为郑庄公的手段高明,强行的“逼死”了自己的弟弟。最后还闹出了“黄泉见母”的故事,虽然结局看似皆大欢喜,但郑庄公还是留下了“伪君子”的恶名。
当然,评价政治家不能看其私德,其实郑庄公最受诟病的是他的公德。
三、郑庄公的公德
虽然当时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但他依然是天下共主,诸侯国还是给天子很大的面子的,但郑庄公却极为嚣张霸道,蛮横无理,打破了“规矩”。
为了留住周王左卿士的身份,郑庄公竟然迫使周天子与其交换质子,既所谓的“周郑交质”事件,这让周平王十分愤懑,当年就死了。
后来,新上任的周桓王要拿下郑庄公,郑庄公就收割了周王国的麦子,这种做法有点过于无耻了。最后竟然周郑两国发生了战争,郑军还射伤了周桓王,不过郑庄公还是主动承认了错误,但这也让周天子颜面扫地。
应该说,郑庄公的这种做法看似威风,其实很丢面子,后来评出的“春秋五霸”,多数都是实力强劲的主儿,但在面子上都实行“尊王攘夷”的策略,给与周天子足够的尊重,仅这点郑庄公就无法成为霸主。事实证明,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就开始衰落,最后竟然被战国时期公认最弱的韩国所灭。
这真是:
漫夸神箭集王肩,不想君臣等地天。
对垒公然全不让,却将虚礼媚王前。
——《东周列国志》
其他网友回答
厚黑之始祖,开后世阴险之先,当XX立牌坊,两不冲突,给国人树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从此再无宋襄公,只有郑庄公。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春秋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交流。
郑国内部环境及当时的大环境
要想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人物,不应该是简单的、主观的,而应该是将其种种做法带回到历史环境中,看看他为什么这么做,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去评价,这才是客观的,公正的。
同样,我们要想评价郑庄公,首先还是得说一说郑国及当时的大环境。
郑国的始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名友,在宣王时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为桓公。桓公很贤明,在幽王时,入周室为司徒,替天子办事很有一手。但我们都知道,周幽王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再加上戎狄强盛,这一切大环境被善于审时度势的郑桓公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他急的是,自己离周王室这么近,害怕万一有一天自己的郑国也会跟周王室同归于尽了。于是,他咨询了一个高人——周太史伯,这人给他推荐了一个地方,就是在虢、郐两国所在的地方。于是,郑桓公就把妻子财物都寄存在那里。后来,郑国得了虢、郐一带的领土,就把郑国迁到洛邑以东的位置。这里可以看到,郑国的东迁是比周王室的东迁,还要早,可见郑国君主的远见。
后来,周幽王被杀,连带着,也杀死了郑桓公。他的儿子郑武公继位,因为拥护周平王有功,仍在周室做卿士。周室平王东迁,就是靠着晋、郑两国的保护,才得以立国的。
从平王东迁,到春秋开始,有四十多年的时间,而晋国在忙着曲沃代翼,因此只有郑国凭借着保卫周室成为了强国,也可以称为“郑国小霸主”时期。
郑庄公做过什么
我们现在可以说到郑庄公了。说到郑庄公,最主要的两件事就是:1.郑伯克段;2.繻葛之战。对郑庄公一生的评价,也多来自于他在这两件事中的表现。
1.郑伯克段
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俩儿子,大的就是郑庄公,小的叫叔段。这个母亲偏爱小儿子,屡次在他们的父亲面前请求立叔段为太子,这显然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武公并没有答应她。
等父亲死后,郑庄公继位。这个母亲就替小儿子讨要封地,先要了制邑,庄公因为这是郑国重要的要塞,就没给他。这充分的表明了,在大是大非面前,郑庄公有着清醒的头脑。母亲接着又要了京邑,庄公答应了。祭仲曾劝庄公:“京邑太大了,不能给叔段。那无异于养虎为患。”庄公推给了母亲武姜,说母亲的话,儿子不能不听。
叔段在京邑招兵买马,坚固城池,这些传到了庄公耳朵里,庄公只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没有去制止。
直到叔段要进攻郑都的时候,庄公才出手。此时京邑的人都不支持叔段,叔段逃到了鄢邑。
从这件事,后来的人们普遍给到郑庄公的评价是:处心积虑,手段毒辣。明明想要铲除叔段,却欲擒故纵,从而加重他的罪状。
可是,结合之前说谈到的郑国以及天下的大形势来看,王室衰落,东迁至洛邑,郑国作为洛邑的东大门,从地理上就占据了临近王畿的优势。而从郑桓公、郑武公来说,他们凭借了天下大变的历史机遇,做到了周王卿士的位置,已经小小有点挟天子令诸侯的意思。
到了郑庄公时,他更是一个有理想的雄主,他想让郑国更上一层楼,成为诸侯之中的霸主。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安内”,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他知道,成为霸主的前提就是,郑国不能分裂,不能内乱。这就要求他对政敌叔段只能一击致命,不能拖泥带水。
他把京邑封给叔段,就是要让其野心膨胀。之后的纵容,就是要让他疯狂。因为他知道,凭借自己一国之主的力量,想要杀死叔段,简直易如反掌。但是他看重的是人心,如果叔段被杀,郑国的人心会向着谁。只有得到人心,才能坐稳郑国国君之位。
他的手段成功了,不断的示弱,让京邑的人心从来没有向着叔段,这时才是取叔段性命的最好时机。他用了一招,在得到了叔段的命的同时,也得到了人心。这才是雄主应该具备的手段和策略。
我认为,不能简单评价郑庄公“处心积虑,手段毒辣”,而是应该说他不仅有雄心,而且有手段。难道要让郑庄公不断摇尾乞怜,就能成为“小霸主”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2.繻葛之战
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他打算把一部分政事从郑国分给虢国。郑庄公很不高兴,作为报复,他去周地割了一次麦子,从此周郑感情破裂了。
接着,这个桓王不识相,硬拿自己已经控制不了的地方,换了郑国四邑,而且完全剥夺了庄公卿士的权位。庄公终于生气了,于是不再朝见周王。
桓王召集了虢、蔡、卫、陈四国的兵力,攻打郑国。与郑国在繻葛开战。
郑国获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战役中,郑将祝聃射中了周天子的肩头。这一箭也彻底射落了周天子最后的尊严。
正当手下要乘胜追击的时候,郑庄公制止道:“胜利了就行了,毕竟是天子,差不多得了。”
对这件事,后人普遍的评价是:不臣之始。但其实,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周天子有失王道在先。即便如此,郑庄公并没有背周,直到大兵压境之时,难道不抵抗,坐等众国瓜分郑国吗?搁谁都是不可能的。郑庄公又坚定的保卫郑国的决心,即便是在面对像天子这样的对手,他也没有丝毫畏惧和退让。在获胜之后,还能保持克制和冷静,保持住了胜利与叛逆之间的界线。
我分别梳理了上述两件事的来龙去脉,从而得到了我对郑庄公的评价是:郑庄公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雄主,坚定维护国家统一,有清醒的头脑,对内对外都有非凡的策略,只在谋求郑国的发展。这些评价与普遍的评价大有不同,但我认为是更历史的,更客观的。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不同见解,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