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靖海侯施琅的后代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施琅家族在明末清初也是相当有名的,但身逢乱世,倒也经历了不少磨难。施琅的一生,经历了由抗清到降清的转变,还险些丢掉了性命,幸而得到了康熙重用,建立了丰功伟业,并得以恩泽子孙。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生于福建晋江龙湖的衙口镇。因自幼便生活在沿海地区,又曾随父亲航海经商,所以对海峡两岸的水文情况颇为熟悉。施琅喜好兵法,后追随名将邓芝龙。在邓芝龙降清后,施琅也一并归附了清朝。
不过,当时誓死与清朝对抗的郑成功,对此大为恼怒,故命人将施琅家人一并擒获,胁迫施琅率军对抗清军。因施琅不愿服从,故设计逃跑。可惜,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以及被扣押的亲人均被屠戮。
施琅逃脱后,被清朝重用。随着郑成功的病逝,继位的郑氏子孙虽有心进犯沿海地区,倒也始终未能有太大的收获。在此期间,施琅领兵抵抗有功,多次挫败了郑经的进攻,于康熙三年(1664)被封为靖海将军,开始筹划向海峡对岸进军。
经过多年筹划,施琅终于不负众望,帮助清朝平定了海患。在论功行赏时,施琅也获得了朝廷优渥的赏赐:
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诏封静海侯,世袭罔替。
关于施琅的后人,大家或许了解的相对较少。不过,因施琅平定海患、收降郑氏有功,也使得他的几个儿子受到了恩泽。施琅见于史书的儿子共有八人,下场基本都还不错,有的甚至还位居从一品高官:
长子施世泽
施世泽为施琅长子,又名施世鬃。不过,这个儿子被过继给了施琅的兄长施肇科。施世泽的下场比较凄惨,康熙十九年时,郑经派人登船擒获了施明良及施世泽等人,同时将一并在船上的七十二名眷属,一并扔进海中淹死。
次子施世纶
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在任江宁知府时,便有清廉的美誉。因施世纶为官刚直,十分勤勉,故获得康熙盛赞,被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与武将出身的父亲施琅相比,施世纶这个文官,倒也十分耀眼。
三子施世骝
施琅的第三子施世骝,原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早早的就”候授部郎”,在官场上也有政绩,但可惜康熙二十二年时便英年早逝,着实可惜。
四子施世骥
在施琅的几个儿子中,老四施世骥是一个有军功的人。施世骥曾协助父亲筹措军备和粮草,并追随施琅东征,在攻打澎台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获得了朝廷奖赏。施世骥得以善终,后病死于任上。
五子施世騋
施琅的第五子,是个有名的文人,一直追随侍奉施琅左右,算是兄弟几个中国最尽孝道的一位。论才华而言,施世騋还是可圈可点的,曾著有《东园诗集》,大家有兴趣可以查询翻阅。
六子施世骠
施琅的六儿子施世骠,被誉为是与施琅最像的:
“娴将略,有父风”
史书评价其精通兵法,有施琅的风范。这个儿子曾随同父亲收复郑氏,并曾任参将。不过,后来在他54岁时,因暴雨来袭,在抢险救灾时淋雨染病,死在了任上。
七子施世骅
老七施世骅比较年轻,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时,也一同在父亲身边,他的官职较低,曾任润州(今镇江)郡佐,后来的情况不太清楚。
八子施世范
施琅的第八子并未做官,关于他的记载较少。
通过施琅及其八个儿子的情况来看,康熙对这个靖海侯还是十分优渥的。施琅虽然前期历经磨难,但他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还是为他自己和子孙换得了无上荣耀。
其他网友回答
施琅的形象非常复杂,一般来讲他是收复台湾,促成国家统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场,说他是背主求荣,投靠满清的“大汉奸”,和吴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少年弃文学武,17岁就跟随郑芝龙。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施琅成为郑成功的左膀右臂,几乎所有的军政事务郑成功都会找他商议,其在郑成功军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过施琅的得宠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们纷纷在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个人也确实有点狂傲,于是郑成功借机夺取了他的兵权,把他晾在了一边。
这时,施琅手下一个叫曾德的将领见施琅被冷落,于是逃到了郑成功那里寻求出头之日。施琅得知大为震怒,派人将曾德抓回。郑成功没有阻拦,只是让施琅不要杀他。不过正在气头上的施琅还是不顾郑成功的命令,杀掉了曾德。
这件事标志着两人的彻底决裂,郑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琅全家,但施琅却在亲信的帮助下出逃内地。郑成功认为施琅铁心投靠清朝,于是杀了施琅全家。
事态发展到这里施琅已经走投无路,他只能投靠清朝,并决意为全家报仇,与郑成功为敌。1683年6月,施琅趁郑氏集团内乱时率领清军攻占澎湖,击毙郑军1.2万余人,基本摧毁了郑氏集团的有生力量。
不过施琅并没有趁势进攻台湾岛,而是陈兵澎湖,招降郑克塽。此时郑氏集团内外交困,面对巨大的压力,郑克塽在两个月后投降清朝。
施琅这种“先武力、后和平”的方式,为统一台湾提供了先例,现在台湾著名的评论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这种方式。
收复台湾后,康熙在施琅的建议下在台湾设立府县,并屯兵驻守。而施琅则成为台湾的土皇帝,其家族贪得无厌,豪取巧夺。1696年施琅去世,赠太子少保。
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因施琅的功绩混的都不错。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亡兄为后。三藩之乱时被郑经俘虏,全家被郑经所杀。
次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运总督,是从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骝,有一定政绩,但事迹不详。
四子施世骥,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授广东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授内阁中书候补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骠,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担任福建水师提督。
七子施世骅,在福建水师任职。
八子施世范,继承了施琅靖海侯的爵位,但没有被授予官职。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
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
(施琅剧照)
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无常,实际上很多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比如一开始降清后,施琅本来是打算踏踏实实干,争取未来能出头的。但当时他的领导李成栋对南方将领心怀歧视,施琅那时很难施展出自己的才能。
后来李成栋反了,施琅又遭奸人暗算,历尽千辛万苦,才投身到郑成功的麾下。在施琅最落魄的时候,是郑成功接纳了他,并且还对他委以重任。从某个层面来说,郑成功对施琅可是有大恩的。
但施琅却是心高气傲的主,才打了几场胜仗,就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了。甚至于在1652年,施琅还公然抗命,杀了郑氏的一员旧将。郑成功忍无可忍,把施琅全家抓起来,一并处决了。
有人说,施琅全家被杀,选择降清反郑并不是他的错。但假如施琅平时没有那么嚣张,又怎么会酿成这一出惨剧呢?
施琅降清之后,倒是变得一心一意地想报仇。1662年,郑成功病逝之后,施琅就曾提出要踏平台湾,血洗郑氏。但由于当时三藩不太平,施琅的报仇计划,一直到1683年才正式得以实施。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施琅的心态早就变了。最开始的几年,施琅的脑子里全是血洗郑氏,一个不留的场面。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施琅也明白,人死不能复生,血洗啥的根本没用。只有建功立业,福泽子孙才是硬道理。
因此在与郑军的战争中,施琅搞了一个和谈与武力并继的方式。入台之后,施琅不仅没有大开杀戒,甚至还专门去祭了郑成功的庙。
(郑成功剧照)
战事平定后,施琅被康熙封为靖海侯,他的后代也因此沾光。
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本来是在福建做生意的。但在1673年,郑军攻克了泉州,施世泽也遭到逮捕。后来施世泽曾一度逃离,并且还率军与郑军作战。但在兵败后,他又一次被郑军俘虏。
二度被捕的施世泽,曾多次谋划活捉郑经,但不幸遭人告发。1680年,施世泽被郑经斩首。
老二施世纶,是清朝非常有名的官员。施世纶曾历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等官职。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处处为民,并且不畏权贵。百姓们称他为“施青天”,康熙也曾赞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三施世骝,他曾在1682年跟随施琅一起参与攻打郑军的计划。但在第二年就去世了,死时年仅23岁。
(康熙剧照)
四子施世骥,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施琅准备攻打台湾的筹备阶段,施世骥负责“备器械,输糗粮”,把所有的后勤工作办得井井有条。在战争打响后,他也在澎台战役中立下了战功。后来他成为了广东廉州知府,鼓励开垦、兴修水利,对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连康熙也对他的政绩赞誉有加。
五子施世騋,是一位文采出众的人。他所著的《东园诗集》,在当时颇为有名。施世騋一直追随在施琅身边,直到他去世。他也是施琅的众多儿子中,陪伴父亲最久的一个。
老六施世骠,史书评价他“娴将略,有父风”。在跟随父亲征讨澎台时,尽管他只有17岁,但却凭沉稳勇敢使一众官兵颇为服气。到了后来,施世骠果然成为了清廷的一员大将,带兵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曾先后出任浙江定海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要职,直到在军中去世。
老七施世骅,史书评价他“吏才敏练”。他曾出任过润州郡佐,后来也曾追随父亲,官职相对较低。
老八施世范,由于出生时间太靠后,他并没有立功当官。但值得一提的是,施琅靖海侯的爵位,却是被他继承了。
靖海侯的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三代,最后一代名叫施普泽,他在1906年袭封。
由此可见,清廷对施家还是比较信任的,一直给予他们极大的尊敬,没有打击过他们。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其他网友回答
施琅是清朝击败台湾郑氏集团实现国家统一的英雄。
对于施琅的评价,存在着两极分化。
站在大汉族主义的角度,施琅给满清集团当走狗,打败了明朝最后一个据点台湾,是和吴三桂尚可喜一样的大汉奸。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施琅实现了祖国统一,让海峡两岸合为一体,是民族英雄。
对于施琅的态度,我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民族英雄说,虽然我也是专业的情黑,但对于施琅真的恨不起来。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1,施琅和郑成功的个人恩怨,我认为错不在施琅,而在郑成功。
施琅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一开始施琅是郑芝龙的部将,郑芝龙投靠满清后,他没有跟随,而是继续追随郑成功搞复辟明朝的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施琅大节无亏,道德上无可指摘。
施琅后来因小事得罪郑成功,郑成功就杀了施琅全家,施琅只好投靠清廷,希望能够为父母兄弟报仇。所以施琅本来就不是郑成功嫡系,所以受到排挤投靠清廷完全是无奈之举。
顺带说一下,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身上有很多让人很不解的奇怪习惯,其中一个就是喜欢满门抄斩。比如郑成功长子郑经和四弟的乳母私通昭娘生下孩子郑克臧,郑成功就要杀死郑经、杀死昭娘、杀死郑经的母亲、当然郑经的孩子郑克臧也不例外。郑成功发起狠来,连自己都要杀,真是太可怕了。
郑成功之死也很奇怪,因为派人去杀郑经,部将阳奉阴违,郑成功觉得无颜去见死去的隆武帝,抓破脸皮而死。看完这段记载,真让人五味杂陈,很不舒服。
郑成功的故事有没有经过篡改?这已经是无法求解的方程了。
2,施琅为官为将,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免不了和清廷大部分官员一样残暴虐民。
首先说施琅作为明郑降将,带着原罪归附清廷,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一直做到总兵提督,实属不易。
在征讨台湾的过程中,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澎湖一战,共毙伤郑军官兵1.2万人,俘获5000余人,己方伤亡仅有2000余。郑氏集团的水军体系中,施琅是最后的名将。
康熙得到台湾后,受限于少数民族那种鼠目寸光的世界观,一度决定放弃台湾,在施琅等人的强烈建议下,清朝才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对台湾实施有效统治。
不过,施琅对台湾的态度,也不必康熙等人强多少。在施琅的观念里,对台湾实施军事占领,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台湾岛成为海盗的基地,而不是把台湾当做中华版图进行经营治理。这种思想指导下,施琅严格限制广州福建等地的人移民台湾,这和清廷的“闯关东”的态度极其相似。
施琅极其后人,认为台湾人是明郑遗老遗少,必定不忠诚于清廷,因此对他们征收重税。施琅夺走了台湾大部分土地,收取”施侯大租”。对无田无地的渔民也是百般盘剥,肆意压榨。
3,施琅的后人,主要是8个儿子,都是一般的官宦子弟。
长子施世泽,又名世鬃,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候授部郎”。
次子施世纶,清官,”以廉名第一达主知”,时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三子施世骝,”候授部郎”,”有政声”。
四子施世骥,1680年(康熙十九年)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时年二十。次年,施琅赴厦门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两年后他从征澎台,立有战功。
五子施世騋,”以贰守主曹职铨,耽文章诸翰”,时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 六子施世骠,”娴将略,有父风”,随父统台”历建勋绩”,时任济南参将。
七子施世骅,”吏才敏练”,授润州(今镇江)郡佐,时亦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
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
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被人称作“施青天”。后来的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了《施公案》,是中国十大公案小说之一。施世纶也和包拯、海瑞、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清官”。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施琅与郑成功的待遇是不同的。一者,施琅受到极端民族主义者地攻击;二者,施琅属于中国内部战争,其性质也很难和郑成功的反侵略反殖民相比。
(1)施琅是正常的统一大臣,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称其为民族英雄,以利于尽快洗掉民族耻辱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台厦作为郑经治理下的残明之地,在当时已经复明无望,郑经又无大志大才,只能作为地方割据政权存在。
他的存在对中国整体利益反而是一种伤害,因此,施琅收复台湾是有功于中国的。
从后来者看,施琅的作为符合历史趋势,符合整体利益。自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后,作为统一政权的明朝就消失了。
日后南明政权除了有三五年的较为有利的形势外,基本都是不断地被灭亡与逃跑中,根本无法形成稳定的统治,且四分五裂,根本无法代表明朝,充其量仅是割据政权。
统一就是比割据好。
(2)施琅及其八子都挺好
施琅被奉为静海侯,世袭十三代,可以说属于台湾长盛大家族,虽然有人说其统治比较腐败,但问题是在清廷下腐也是为了自保。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哪个大家族不那样。只要不带着历史有色眼镜,就可以中立看待。照有色眼镜者看来,郑成功的问题其实也不少。如果所有事情都看细节,那历史上就没有好人了。
对于施琅的儿子们来说,其次子和八子比较出色。
次子(因为施琅的长子被过继,所以施世纶才是长子)施世纶是清代戏曲,评书、评弹、二人转等曲种经常表演的项目。《施公案》说的就是他,由此可见民间对他的喜爱。同时,施世纶也是施琅八子中仕途最好的,曾任过漕运总督。
八子继承施琅的静海侯爵位,但无实职。属于有名无权,安享生活一类玩。
总之,除了被过继的长子被郑经杀死外,其余七子和其他在清朝的权势家族没什么两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