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啥古人都争着抢着要当“衣冠禽兽”呢?
优质回答:
以前后现在不一样了,以前穿什么衣服是有限制的,穿错了要坐牢的,所以,穿什么衣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所谓的“衣冠禽兽”就是社会地位最高的象征。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如果有人说你是个衣冠禽兽,估计都会火冒三丈。可在古代,尤其是在明朝,如果有人说你“衣冠禽兽”,那可是会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为啥呢?听我慢慢讲来。
原来,在明代“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官员的服饰。江湖传闻,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为了显示自己的不一样,就要求给官员穿的衣服加上各种图案。文官呢,绣的是禽,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武官呢,绣的是兽,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衣冠禽兽”就这样产生了,当时这可是个褒义,是让人羡慕的词语。
那么,这么一个人人羡慕的词语,为啥后来又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呢。原来,这与身穿这些“衣冠禽兽”的人有关。拿明朝来说,朱元璋老人家以治吏严酷彪炳史册,有记载,为了惩戒贪污官员,老爷子曾扒了那些贪污官员的皮,以警示其他官员。可这种打压后期失效,明朝后期官员贪污成风,还大肆搜刮欺压百姓,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到了清朝,官员也是这副德性,老百姓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就渐渐地叫这些人为“衣冠禽兽”。就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褒义词,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贬义词,流传至今。
做人也罢,做官也好,首先要有德行,人无德不立嘛!
其他网友回答
在今天看来衣冠禽兽是句骂人的话,但在明朝,衣冠禽兽和达官贵人、高官厚禄这样的词是近亲,是指当官的人,是褒义词,古人当然要争着抢着要当衣冠禽兽了。
衣冠禽兽来源于明朝的官服,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觉得自己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前胸后背绣着龙,很是风光,本着有福同享的思想,官员们也要互动一下,于是下令禁止穿着胡服,官服按唐代形制,一、二、三、四品官员官服红色,五、六品官员官服青色,七、八品官员官服绿色。并在衣服的胸前和背后都要贴嵌上一块方形的绣着不同动物的布帛,就像在衣服上补了一块巨大的“补丁”但这个补丁不是用来补衣服的,而是用来表明身份的,相当于名片。大家老远一看就知道,嚯,这个可是大官;呀,这个官更大。这个名片就叫“补子”。带有补子的衣服就称作“补服”, 清代延续了这种制度,令外又加了顶戴花翎显示为官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明会典》中是这样规定的:公、侯、驸马、伯这些地位很尊贵的人绣麒麟、白泽,白泽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位练鹊
武官绣走兽,象征勇猛: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到了明朝后期,官员们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变成文官爱财,武将怕死,官员们嘴里喊着主义,心里想着生意,想尽一切办法剥削老百姓,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乎,“衣冠禽兽”一词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最早的出处在民间的话本《金莲记》中,“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从此之后,“衣冠禽兽”就完完全全是贬义词了
到清朝时候,还有人用这个词骂人。比方说《镜花缘》中的“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说的也是道貌岸然却不孝的无耻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