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何被杀害(岳飞为何被杀狱卒说了什么)

网友提问:

岳飞为何被杀?

优质回答:

岳飞被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历史话题,一般认为是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其实不然,真正要杀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是被赵构当枪使而已。赵构杀岳飞的原因,其中有一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南宋朝初建,赵构作为第一任皇帝,一穷二白,急需掌控岳家军的军权才是其最终目的。

南宋初建,赵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固国家政权,君臣为了施行禁军体制还是藩镇体制争议不断

当年北宋土崩瓦解,南宋急促建立,说是一个国家,其实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所以宋高宗赵构最急切的是完成两件事情:

一、军队收归朝廷,也就是将主要军事力量置于皇权的掌控之下。

二、财政收归朝廷,也就是重建维持南宋政权正常运作的经济秩序。

这其中又以第一项最为重要。因为当时江南的地方财政根本就指望不上,而国家大部分的税收则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北宋的主力部队禁军早就在战争中消耗殆尽,所以皇帝赵构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什么事都干不成,收拢全国各地的军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如何解决这两个当务之急的大问题,赵构和大臣们伤透了脑筋,臣子们各有各的见解,但赵构始终坚持要恢复北宋的禁军体制,要求主要军事力量必须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

南宋的第一任宰相李纲认为,朝廷没有任何像样的军队,又无钱支付军饷,只好任由地方军阀做大,让他们自己在各自地盘上自由收取赋税,彼此协助,共同抵御金军。这实际上就是恢复唐代的藩镇体制,但也是李纲认为的无奈之举,国家真正的军事力量只能从民间抗金武装与流落为盗匪的残余部队中收编了。

李纲的主张与赵构截然相反,赵构绝不容许藩镇出现,于是李纲的政策流产,李他本人也被迫离开了朝廷。

这个时候还是个无名之辈的岳飞第一次上书赵构,岳飞极力主张以武力恢复故土。但是他没能搞明白李纲的政治思想,以为李纲反对主战,居然莫名其妙地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大骂李纲这个朝廷内最大的主战派。

接替李纲的是黄潜善与汪伯彦,这两个人很识时务,采取的措施与李纲完全不同,最合赵构心意,极力主张建立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军。他们决定解散民间抗金军队,也放弃了招降流寇的政策,而是从这些民间军队和流寇军团当中挑选优秀士兵,来组建一支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御营军”。

南宋五大家军的形成,赵构亦喜亦忧,最终还是为了自己没有实际兵权而苦恼

不幸的是,御营军成立不久就因频繁改制而分裂出三股军事力量:刘光世的御营副使军,韩世忠的御前左军和张俊的御前右军,御营军已是名存实亡了。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统领的这三支军队,后来都发展成了南宋的主力军团。三人加上岳飞,并称南宋的“中兴四将”。

中兴四将之中,只有岳飞是个外来户,岳飞军团的前身是宗泽开封军团瓦解之后的残余小部队,而其他三家都有皇家御营军的历史背景。也可以说,岳飞兵团并不是赵构的嫡系部队,就因为岳家军有别于其他三家的出身,多少也影响到了岳飞日后的命运。

建炎三年,金军大举南侵,此次金国志在彻底消灭南宋,抓住赵构。宋军无力抵抗,赵构只得仓皇逃亡。同年三月份,爆发“苗刘之变”,杭州的护驾部队发生叛乱,他们逼迫赵构让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请出了隆佑皇太后垂帘听政,并且决定将赵构交给金国。

赵构复位后,宰相范宗尹提出了新的整军方案,建议皇帝再次考虑实行藩镇制度。与李纲的主张不同的是,范宗尹建议实行藩镇制度只是权宜之计,他的长远目标仍是组建一支直属于皇帝赵构的中央军团。

这个时候,淮河流域最大的抗金军团首领杜充突然投降。隶属于杜冲的岳飞无家可归,于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在江南度过了一段流浪的日子。期间岳飞和部属终日待在一起,不分上下级关系,官兵们不分你我,彼此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段流浪经历对岳家军的成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参与了收复建康府的战役。岳家军在清水亭、牛头山等地接连战胜金军,收复了建康府。一时之间,岳飞被朝野上下刮目相看,并有幸得到了赵构的接见,部队回归编制,岳飞被封为“通泰镇抚使”。

此时,南宋有五大军团正式形成,韩世忠的部队叫做韩家军,张俊的部队叫做张家军,刘光世的部队叫做刘家军。岳飞的部队叫做岳家军,吴玠的部队叫做吴家军。但是这几家军存在强烈的排外情绪,当时有人形容他们“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

其实,“家军”的出现也是北宋政权土崩瓦解后的必然产物。南宋初年,以淮东楚州为大本营的韩世忠军;以池州和泸州为大本营的刘光世军;以建康府为大本营的张俊军;以鄂州为大本营的岳飞军;以及远在四川的吴玠军最终身不由己地成为韩家军、刘家军、张家军、岳家军和吴家军。这都不是偶然的,谁也无可厚非。

几大军团的形成也了却了赵构内心深处的一桩心事,虽然自己没有掌控这几大军团的军权,但是再也不用再担心被金军赶着跑了,毕竟这也标志着南宋军事实力增强了。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乐观 ,几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彼此猜忌,联合作战时互拖后腿是常有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下面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

主战派宰相张浚曾经想对淮北发动攻势,提出让韩家军做主力部队,张家军配合打援。张张俊就一口给回绝了,并大喊韩世忠想要吞并他。宰相张浚的背后是由皇上赵构支持的,但是却驱使不了张俊的部队。

绍兴六年,淮南会战爆发,宋军打金国的傀儡政权伪齐,张浚的作战计划是让张家军、刘家军和御营杨沂中军三军联合出击。但刘光世以没有粮草为借口,并不配合作战。张浚二话没说,以最快速度给他送去粮草,但是当杨仪中的军队抵达预定作战地点时,刘光世早已撤军而去。所谓的三军联合作战,成了敌军的笑柄。

岳飞也曾被张浚认为不愿合作。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六、七年间,张浚计划征讨伪齐,召集“中兴四将”在龟山举行最高军事会议。家军大将们意见各不相同,刘光世主张防守,韩世忠建议进兵,资格最老的张俊态度模棱两可。于是张浚想听听兵力最强盛的岳飞什么意见,结果岳飞却说不能发兵。一贯主张北伐的岳飞有这种态度,让张浚甚感意外,自此对岳飞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岳飞有养寇自重的心思。

“先是,张浚欲征刘豫,会四大将於龟山,问之曰:’欲大举以取刘豫,克复中原,如何?’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第一百七十七卷《三朝北盟会编》

这次军事会议岳飞的态度引发了南宋朝廷对他的猜忌。会议的最终结果是,除了韩世忠之外,没有一支家军愿意伐齐,这也使得南宋朝廷对家军集团更加忌惮了几分。山头林立,各顾自家,国家大事上很难达成一致,这样下去怎么行呢?

眼看着各路家军横行无忌,毫不把朝廷当回事儿,对于赵构来说,掌控天下兵马大权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绍兴七年二月,赵构与宰相张浚达成一致意见,终于决定对家军采取措施,先罢免刘光世的军权,解体刘家军。刘光世这个人比较好对付,嗜好珍宝古玩,赵构找其弱点投其所好。刘光世也乐在其中,遇有战事也很少亲临前线,只是派偏将前往。所以解除刘光世的兵权,朝廷并没有遭遇太大的阻力。

问题是谁来接管刘光世这支军队,赵构与张浚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绍兴七年一月,金国派来使者说宋徽宗死了。父亲的去世极大的刺激了赵构,加之此时岳飞的热血高涨,希望朝廷支持自己北伐,直捣黄龙府。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赵构也正好热血高涨,誓报家仇国恨,两个人一拍即合。赵构立即将岳飞升职为太尉、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这样岳飞的官爵,正式与韩、张、刘三大将持平。

三月份,赵构又给了岳飞一个天大的许诺:

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鄂国金佗续编》卷二十七)

也就是说,赵构不但承诺把刘光世的五万多部队交给岳飞,还把川陕的六万多吴家军及其他一些小军团,总计约达十七万之多的军队,全交给岳飞来指挥,再加上十多万的岳家军,归入岳飞麾下的部队,总计达到了近三十万。而韩家军与张家军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左右。

此时的赵构满脑子都是收复失地,为父报仇,几乎想要把全部筹码都压在岳飞身上,岳飞能征善战,大宋朝的命运就交给他了。为了使岳飞能够顺利接受刘家军,赵构还给刘光世的部将们写了亲笔手诏,让岳飞带给他们。手诏中说:

“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今委岳飞尽护卿等……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金佗续编.高宗手诏》)

将全国四分之三的军队归于岳飞麾下,自宋开朝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岳飞欣喜若狂,感念赵构的知遇之恩,两天就拿出了一套北伐计划,呈递给赵构。

随后赵构又发给岳飞三个省札和都督府札,其中都督府札中有的是刘家军的人马清单。而此时这一切刘光世尚蒙在鼓中,赵构就暗地嘱咐岳飞小心,不要泄露了国家机密。

头脑发昏的赵构万万没想到他忽略了两件致命的事情。其一,防止武将做大是宋朝开朝就定下的祖制,在这个问题上百官的意见几乎完全一致。其二,宰相张浚兼都督一职,就有节制所有军队的权利,但却始终差不动各家军主帅,他一直很希望拥有一支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来节制家军主帅。所以他也很想接管刘家军。

如今,赵构不但决定将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还承诺将全国四分之三的部队归于岳飞指挥,这就不但打乱了张浚的计划,还等于剥夺了他节制家军的都督职权。

让赵构改变主意很容易,只要摆出祖制,讲清利害关系就行。这招儿果然奏效,但是醒悟后的赵构为难了,把岳飞推上人生巅峰的是他,如今又要亲手将岳飞推下来,这不好办啊!

最终赵构有了解决方案,找个枪手就行了,自己没必要出面,天下是我的,随别人怎么说都行,谁也不能让一个皇帝背上良心债。

于是赵构让宰相张浚出面解决此事。张浚传达给岳飞的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岳飞,由他接管刘家军的决定已被取消了。二是告诉岳飞,张浚自己要去接收刘家军了。

因为之前的龟山军事会议,张浚对岳飞本来已经没有好感了,再加上争夺刘家军的接管权。两个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事情就朝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了。

从都督府出来,岳飞立即给赵构写了一封辞职信,没等赵构批准,连驻地也没回去,就跑到老母坟前扫墓守孝去了。

张浚得知岳飞耍性子无故辞职,怒不可遏,上奏皇上赵构说,岳飞简直是赤裸裸的在要挟朝廷,建议干脆将趁机收缴他的军权。

赵构此时也很恼怒,屡屡当着大臣严厉斥责岳飞骄横跋扈。但是冷静下来后,想想还得指望人家保边卫国,不得不派人去敦促岳飞复出。从这时候起,赵构对岳飞已经没一丝热乎劲儿了。

征战沙场时威风八面,政治斗争中却一无是处,岳飞只能是赵构砧板上的鱼肉

岳飞也知道自己一时昏了头脑,做出如此大不敬之事,立即回职并想皇上请罪。当时赵构阴阳怪气地对岳飞说了一番似软似硬的话:卿家前些日子的奏章很轻率,但朕并不恼怒,若是恼怒了,怎么会没有谴责卿家呢?太祖皇帝说过,谁犯了我的法度,我用来招呼他的,就唯有刀剑,如今让卿家继续执掌军队,寄托恢复国土的重任,可见朕确实没有怪罪卿家的意思啊!

此时的岳飞仍旧对赵构满腔热情,对北伐复国充满激情,哪会想到赵构已经加快了收他兵权的步伐。回到到鄂州之后,岳飞就给高宗上了一道折子,依然恋恋不舍地地在折子里说什么“陛下比者寝合之命,圣断已坚;咸谓恢复之功,指日可冀。何至今日,尚未决策北向……”所谓的“寝合之命”,就是赵构当日在自己卧室里对岳飞的那番赏识与承诺。岳飞自始至终对这件事情都没有释怀过,真是可怜!真是可悲!真是可叹!

刘家军最终也没有被赵构成功收归己有,频繁换将,导致内部兵变,大部分叛逃金国只留了几千人的王德本部。前线的防御体系也一度陷入崩溃状态。于是张浚就成了导致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被踢出了中央决策中枢。

继任宰相赵鼎从刘家军叛逃中再次体会到,一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赵构也对各路家军的信任丧失殆尽,遗憾的是赵构自己,很少反思他在接收军权过程中犯下的各种错误。皇帝和宰相再度达成共识,整顿出一支完全隶属于皇帝的的中央军,才是当务之急。

可惜岳飞没能看透这场政治阴谋。绍兴八年,他还在向赵构请求增兵,结果自然是被拒绝了,赵构绝不会再给他增一兵一卒。因为赵构正在伺机夺取岳家军的军权。

与瓦解家军的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与金军的和谈。历史上一种流行的错误认知是:宋金和谈是南宋政府整顿家军的目的,为了向金国妥协,只求偏安一隅,南宋政府杀害了坚持北伐的岳飞。这种说法其实是颠倒了因果。

绍兴八年,具体负责整顿家军的书密副使王庶已经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敌之强弱,吾无与也,顾在我者何如耳。”意思是说,和谈不是整顿军队的目的,相反,整顿军队才是和谈的目的。没有一个宽松和平的国际关系,赵构就不敢整治各路家军,要整顿家军,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金国停止进犯。

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在《宋论》里面也对这段历史有过评价:收各路家军的兵权才是目的,搞和议只是手段,和议是整顿家军的前提,只有来自外界的军事压力大幅度削弱,南宋政府才能腾出手来整顿家军。

这个绝密计划只流传于南宋政府有限的几个最高决策核心中间,包括了赵构、赵鼎、秦桧以及王庶。而对外朝廷另有一套说辞,两次合议赵构都在演戏,他始终在对外不断的强调孝道,痛哭流涕,希望大家理解他的苦衷,父亲死了,不能让母亲也死在金国,他想把自己的生母迎回来。

赵构已经狠下心来,一定要彻底解散家军,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中央军。没有政治头脑的抗金英雄们只知努力对金军施以最大的军事压力,他们那里知道,打击金军越狠,就越容易让金军同意和议,英雄们的最终命运也就来得越快些。

细心地人就会从两次和议中发现赵构的政治阴谋。第一次和议朝廷中的士大夫们分裂成为赞同和反对两大派,彼此对抗异常激烈。而到了第二次和议,却几乎没有人出来反对合议了。南宋学者吕中后来感慨说:“向者之和,贤士大夫并起争之。今则无一人言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吕中认为是“诸将奏捷”的缘故。

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一次和议时,朝廷还没有从淮西兵变中恢复过来,而第二次和议时,柘皋之战的胜利,已经彻底打消了金军南渡长江的念头。所以当岳飞在郾城大捷后,请求增兵扩大战果时,赵构却用十多道金牌把他给诏了回来。这个举动的实质只能是赵构觉得收缴家军兵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随后发生的事情世人已皆知,朝廷杯酒释兵权,毫无实力的南宋政府彻底受教了各路家军的统军大权。岳飞也以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无知演绎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赵构亲手将岳飞推上了信任与权力的巅峰,又亲手将他从巅峰上面推了下来。我们是否应该感叹一声“成也赵构,败也赵构”呢?

其他网友回答

岳飞打仗治军厉害,但政治水平不行,不会看领导眼色,不能揣摩领导意图。最终变成求和的障碍。如果他是个影响力不大的文官倒也罢了,大不了罢官而已,但他偏偏是员虎将,手中有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岳家军,皇帝不杀他,估计晚上都睡不着觉。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话题,觉得不错。关于“岳飞为什么被杀”感想如下。首先,是岳飞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帝的想法,和赵构划江而治的议和主张不是一般的矛盾。但是在战略战术等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上,岳飞确实能由弱转强形成主动,可是高宗赵构不懂啊,同时赵构也想多一个长治久安的主义就是在战争胜负持平的时候寻求议和。于是军令如山的岳飞,想凭一己之力维护赵氏朝廷的利益和荣誉,进行北伐,但是被议和派秦桧无罪杀害。简而言之,在权力的框架下,岳飞被害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因为权力的拥有者只要达到目的,可以说佛挡杀佛魔挡杀魔,为啦推行方略,根本就没时间辨别忠奸。于是岳飞被屈杀。

其他网友回答

传老子是因骑青牛而成为道教之主,张果老是因骑驴而成仙,赵公明是因骑虎而成为财神。可见畜生地位虽然低下,但却能助人修佛修仙修成正果。岳飞哪里是被杀,分明是借一群畜生之力,修成了仙佛而已。君不见这群畜生至今还跪在岳飞的神道前不舍得离去!

其他网友回答

凭借军事上的无敌加上政治上的幼稚。简单来说忠诚大于能力。武将之巅,白起也是因为秦惠文王的猜忌,韩信也是因为巨大的军功但政治上却狂妄自大,引起了刘邦夫妇的警惕。。。。

岳飞参与太子候选人的事情,加上12道金牌不回,你想想看,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发了十几道命令。岳飞都抗命不听,能有什么好结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