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外国最早的战争(中国最早的对外战争)

网友提问: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战争像“过家家”?

优质回答:

提起战争,人们一般会想到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但中外历史上,还真有些战争给人一种“过家家”的感觉。

比如,春秋时期,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便去攻击宋国国都。在楚军渡泓水期间和渡河后排兵布阵时,都没有发动攻击。而是等楚军布好阵势,楚兵一冲而上时,宋襄公才动手,但为时已晚,宋军自然大败。

还有类似讲战争规则的。宋平公之子公子城和武士华豹在赭丘作战。华豹先向公子城射箭,结果未中目标。华豹还想接着拈弓放箭。公子城见状,鄙夷地喊:“双方一人一箭,你不守规则,岂不是太无耻了!”华豹就静静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宋子城一箭射死了华豹。

还有临时“友情赞助”的。晋楚两国在邲地开战,晋军被楚军打败,逃跑时战车深陷泥中,动掸不得。追击的楚军便赶紧给晋军支招。晋军照做,终于顺利逃脱!

外国也有给弱者以帮助的。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后,外甥斯蒂芬抢先登基;外孙亨利二世就组织雇佣军攻打斯蒂芬。亨利二世由于经验不足,刚开始就囊中羞涩,军需匮乏。但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给斯蒂芬写求救信。斯蒂芬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甚至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英国爱德华三世的两个儿子兰开斯特公爵和约克公爵的后代都对英国王位产生兴趣,于是就爆发了“玫魂战争”。在这期间,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为妻,既然如此,两大家族索性合二为一,开创了新的王朝——都铎王朝。

中外战争,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他们只是为争个输赢,并非要你死我活。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婧子,很高兴回答“中外历史上,有哪些战争像“过家家””这个问题。

历史中从不缺乏战争,而且战争向来都是惨酷的。但能把战争玩的跟“过家家”似的,我觉得还真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宋的“澶渊之战”。

北宋开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梦想收回燕云十六洲,这也成了北宋的一个梦魇。赵匡胤还没来得及收统一全国就崩逝了,而宋太宗赵光义曾三次御驾亲征收复燕云十六州,都失败了,尤其是雍熙北伐更是惨败。以后宋朝对辽就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对宋却是步步紧逼并不断向南入侵宋朝。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御驾亲征至澶州督战。在此过程中,真宗还摇摆不定,想打退堂鼓。

宋真宗画像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寇准不同意,说这是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但真宗只想早点结束战争。

既然双方都有心和解,剩下的事情也就好办了,无非就是讨价还价上的问题了。赵恒贪图苟安,财大气粗,也不在乎钱,起先契丹派人说要宋朝归还被周世宗夺走的瓦桥关南之地,赵恒生怕失去合议机会,也怕割地求和,会遭后人唾骂,于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议和,并对他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呢?赵恒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准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领命去了辽营谈判,最终达成协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两边都是御驾亲征,澶渊之盟却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也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至此也没有机会收回了。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战国后期,秦朝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的所有国家,就只剩齐国,可是齐国拥有50座城池也不愿得罪秦国,然后秦国便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齐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