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的酒文化是如何被认可的?
优质回答: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酒的国度,酒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酒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酒贯穿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酒几乎伴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最后到达了人们的思想文化深处。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一句描写对于酒的痴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华上下五千年,悠长充满文化底蕴的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酒文化史。古代诗人以酒为乐,更是以酒为排忧解难的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国是饮酒人的乐土,地域不分大江南北、人不分老少,饮酒之风,经千年而不衰,从而形成了一种特色的酒文化。同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更表示的是一种礼仪谦卑、一种热闹氛围、一种淡薄心境??
酒在社会生活中如同添加剂,增添了氛围,结交了朋友,生活中,酒能增进感情,更能吐纳百川
也许这时候有人会说,中国的酒如何是一种文化,到底文化在哪里?到底是酒的文化,还是喝酒的文化?在我们看电影中,对于西方人来说,酒是一种儒雅的社交文化。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酒只是添加剂,喝酒才是文化。在老外那种一见如故甚至一见钟情的时候,似乎喝酒只是一种品味甚至一种社交文化。而中国人不喝酒的时候,一副儒雅甚至含蓄的无话可说,趣味淡淡,谈锋平平,连笑容也是一丝丝的牵强。然而,那感情深一口闷的酒过三巡,那三巡之酒,血脉阵阵推波助澜,严防死守的心扉完全敞开,想说就说,再也不像喝酒之前,要把一句话的语法修辞逻辑都想明白了才姗姗开口。总之,酒宴上,千言万语,无非归结一个字“喝”!在酒宴上,一种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其实,酒的社交功能并不是老外独有,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历史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
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不管是劝酒还是敬酒,我们都会看到人间百态,有酒量的人:“东风吹,战鼓擂,如今的喝酒谁怕谁!”;而没有酒量的人:“互相推搡,各种理由推脱,整个场面兴趣全无?”;更有豪气的人:“客人喝酒就得醉,不醉不归!”;而一些能喝酒却含蓄的人:“我真不能喝了,我已经醉了,却发现压压根脑袋异常清醒”!总之,大家都喝醉了,神马都是浮云??
喝酒虽好,真不能贪杯哦
很多人觉得别人豪气喝酒自己一定不能输给别人,于是乎把自己喝趴下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位我山东的大学朋友,大学期间考驾照,得益于教练的细致教导顺利通过,为表感谢就请教练喝酒吃饭,大家相比知道山东人比较能喝酒,于是拿起杯子先是一杯白酒下肚,慢慢的喝的有点多,没控制住,本来自己喝半斤是最大限度,结果多喝了一杯,最后酒精中度中毒,还是大家一起抬着去医院,所以,从这件事来说大家一定不能贪杯。
在古代,酒在政治计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酒的社会化、社交化必然导致酒的政治化
酒的社会化、社交化必然导致酒的政治化,在古代。喝酒是天子、诸侯、权贵的专利,以酒来维护特权,巩固统治。很多时候,酒局已不是单纯的酒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酒,成就了成王败寇。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济公
楚汉之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于鸿门摆下酒宴,目的在于严惩先入关中的沛公刘邦,刘邦因为势力小不得屈服而去赴宴,可谓是诚惶诚恐。然而,项羽却犹豫不决,不忍立下毒手,终使得刘邦安然脱险。对于这段故事,毛主席也在1949年解放南京时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秋佳句。
杯酒释兵权,酒还有巩固政权之作用
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总感政权不稳固,有“尾大”之患。他从五代的更替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兵权过多的掌握在武将手中,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便极易导致政权的解体和叛乱的发生。为防止“黄袍加身”的事件在自己的武将身上重演,他决心收回军权,便借酒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戏。朱元璋当皇帝后,总担心过去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将领们会危及他的皇权,就以设酒宴庆功行赏为名,把所有有名望的将领和功臣都招进京城赴宴,然后将庆功的大楼一把火烧成灰烬??手段之残忍,计谋之阴险,亘古未有!
酒是一种侠义之士的豪气展现《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可谓是家喻户晓,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还有黑旋风李逵更是喝酒吃肉徒手干掉老虎一家。还有那个三碗不过岗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大虫的武松,所以说,就在侠义之士来说就是一种豪气的展现。
总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人雅士离不开酒,英雄豪杰离不开酒,官员权贵离不开酒。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茶叶和蚕丝,还有那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一句“无酒不成席”,
就道出了自古以来“酒”文化在中华大地的魅力;
文化的渗透、传承,
一定来自于对世代人们的生活、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酒”无论最早作为祭祀珍品,还是后来作为上流社会的饮用佳品,再到宋元年间蒸馏工艺的引入使得酒的产量、度数得以提高,全民饮酒。“酒”伴随着自我的工艺改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满足人们从精神到日常生活的需求。
千年传承,伴随文化的兴衰,不断抒发着英雄的气概、文人的情怀、俗人的欢畅踌躇,文化在酒必源远流长!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俗话说:酒品如人品,看看古人是如何把酒品分级的?
上等:“清”,“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醒。
中等:“浊”,“俗”,即耽于酒而沉于俗流,气味平乏庸俗。
下等:“恶”,“污”,即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沉溺于恶秽。
酒,不仅是抒怀的兴奋剂,也是牵情的红丝带,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外,酒还是男而不以轻弹的泪水。那些表现边塞苦寒的诗歌也多与酒相伴,与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而化作瑰丽的乐章。由此可见,诗因酒而作,酒因诗而留名,酒是中国诗词文化中喷涌不息的生命源泉,正因为有了酒的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才有了那飘逸,浪漫的情愫,中国文人才有了那洒脱,狂放的豪情。
古人如是,今人也是如此吗?
当今世界,人们对于酒的选择更加的多样化,也更全面化。面对这么多形形色色的酒的种类,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具有“君子之品,东方习酒”的习酒是个好的选择,习酒国宝之魂十二兽首是茅台集团习酒公司打造的一款以圆明园十二兽首为主题的高端限量收藏酒,2016年猴年首发,一年一款。酒体采用10年、15年、20年不同层次的基酒加以习酒最顶级的窖藏老酒勾调而成。瓶身采用湖南醴陵的釉下陶瓷全手工烧制,配色采用 红+黑+金 的经典高端配色,在有限的瓶身中集道学、易学、国粹白酒文化、国宝文物文化、生肖属性文化、十大神兽图腾、国瓷文化、中国书法印鉴文化等多种文化为一体。是一款顶级的白酒文化传承重器!
品“习酒.十二兽首”黑金生肖时,顿感品味的就是文化,古朴的包装,开瓶后那馥郁袭人而不失雅致的香气,厚重豪放而不失细腻丝滑的口感让人回味悠远绵长如同在饮风月,让我们感受到如同古人的情绪,会让我们畅游在酒香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酒,小酌宜情,多则伤身
其他网友回答
酒文化的核心是酒,酒被认可,酒文化自然被认可,这是一以贯之的事情。那么酒为什么被认可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层面上的酒政,思想层面上的酒礼。
有人说中国酒文化的本质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劝酒不等于酒文化,酒桌上的荤段子更不能代表酒文化。
宏观意义上的酒文化,除了精神层面还涉及到酒的制度。
这就是酒政,它包括禁酒、榷酒、税酒等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对酒经济层面的重视。国家之所以重视酒,一来因为酿酒的原料主要是粮食,它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物质,对国家稳定有重要影响,二来因为酒类流通往往产生巨大收益与税收来源,这部分财政收入是国家重要的稳定性财源。
再来说酒礼,它是由具象的实体“酒”所引申的精神意涵。
古时候,人们认为刮风、下雨是由神明主导,饮酒后的迷离状态是人与上天的交流时刻,基于这样一系列对自然朴素的解释,酒便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成为了祭祀的重要祭品。研究表明,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就已经将酒用在祭祀活动之中。此举将酒从饮用层面提升到精神寄托的高度,无形中强化了酒的权威性质。
儒家经典《论语》有讲: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是对饮酒的一种规范,类似于“茶道”,是一种通过形式构建仪式感以此达到更深境界的方法。
《仪礼·士冠礼》也有记载:及醴宾以一献之礼。时至今日这些规范仍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酒行为产生影响。传统文化中燕飨之礼大致步骤分为三步:献、酢、酬。首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自饮后劝宾客随饮,称“酬”。这就是中国喝酒讲“规矩”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酒文化中的祭祀属性有所衰弱,但在重大的活动中它仍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尽管古时候的酒礼在当今显得有些脱节,但蕴含着其中的精华仍具有深刻意义。例如,孔子所说的“唯酒无量不及乱”。每个人喝酒都没有固定的数量,但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可而止不能“醉乱”。朱熹曰: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同样也是告诉大家喝酒要有节制。
有人说如今盛行的酒文化是腐朽文化,是等级秩序的确认和强化,其实是对酒文化的误读。在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有这样的记载:“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纣王酒池肉林的反面典型在前,大禹禁酒、曹操禁酒的举措在后,古人不仅倡导的是理性饮酒而且对饮酒的两面性早有明示,并对酗酒废政严厉批判。
酒桌乱象丛生,这个锅“酒文化”不背,正如《酒诰》提到的饮酒之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如何做到量力而行“德将无醉”,值得每个爱酒之人深思!
(作者周锦程,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