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晚年为何处处受到乾隆打压?
优质回答:
清朝唯一一个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他是清朝时期的大臣,字衡臣,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张廷玉颇受雍正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做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封为保和殿大学士。
后来在雍正皇帝临终前,以张廷玉、庄亲王允禄、鄂尔泰等为顾命大臣,同时又遗诏给张廷玉一个尊贵的殊荣,就是将来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对于一个汉臣来说,这无疑是对他的肯定和对他的殊荣。
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继位,开始的时候张廷玉亦受到乾隆皇帝的信重,每当乾隆皇帝外出的时候,总是让张廷玉留在京城处理朝政事务。
后来张廷玉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封他喇布勒哈番,又为三等伯爵,同时又给他赐号为勤宜。这一切都可说明张廷玉在当时可谓是位极人臣、德高望重了。
但是在张廷玉晚年,他和乾隆皇帝还是曾有过君臣失和而生嫌隙的情况。张廷玉不仅被夺去他的伯爵、而且还被罢去配享太庙的殊荣,致仕归家。但是后来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家中去世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是没有违背雍正皇帝的遗诏,最终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那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晚年的时候为什么受到乾隆皇帝的打压呢?
因为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年龄已经大了的张廷玉就请求退休,但当时乾隆皇帝却觉得张廷玉将来是配享太庙之人,又怎么能让他归田终老呢!所以就有放张廷玉走。
次年的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求休养,这次乾隆皇帝见张廷玉坚持,于是就答应了张廷玉,并且让张廷玉是原官致仕。而张廷玉在谢恩的时候见到乾隆皇帝,又说他得以破格配享太庙的殊荣,他担心他离开后,以后就没有这样这样的殊荣了,所以张廷玉一样乾隆皇帝给他一个凭证。
当时乾隆皇帝心里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张廷玉,而且还给张廷玉赐诗一首。本来这样也挺好的,但是第二天张廷玉谢恩的时候却没有亲自去,而是让他的儿子去的。乾隆皇帝因此大怒,所以就命令下旨让张廷玉回奏。
到第二天的时候,张廷玉就来谢恩了,这让乾隆皇帝更加生气,因为当时他的那道旨当时并没有下达,不可能有这快,所以乾隆皇帝觉得有人走漏了消息。换句话说就是让乾隆皇帝觉得有眼线。
大怒之下的张廷玉于是就开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怎么处置张廷玉,最终张廷玉被削去伯爵的爵位。张廷玉的结局并没有到此结束。
到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有皇子去世,但这时张廷玉又请求归隐,本来乾隆皇帝就已经对张廷玉有了嫌隙,又加上皇子去世,所以这次张廷玉让乾隆皇帝很生气。结果这次张廷玉虽然免于治罪,但却也免去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后来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他家中去世。不过还好的是,张廷玉去世后,乾隆皇帝还是没有违背雍正皇帝命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遗诏,最终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其他网友回答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非常看重他,事事都与他商议,多天不见都会想念他,所以雍正在世时发召令他配享太庙。
到了乾隆时期,朝中满汉两派明争暗斗,一派以汉臣张廷玉为首,一派以鄂尔泰为首。乾隆甚得为君之道,张鄂两派互相牵制。后来鄂尔泰在乾隆十年去世,平衡被打破,乾隆对张廷玉越发不满,君臣矛盾日益突出。
后来,张廷玉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还举刘伯温的例子劝乾隆。但历史上刘伯温虽隐退,后来却被朱元璋毒死了。乾隆很敏感,以为张廷玉有所指,心里不痛快。后来乾隆同意张廷玉离职养病,张廷玉竟然跟乾隆说雍正答应他配享太庙,提出让乾隆出个凭证给他。乾隆心想,“我们君臣竟互不信任到如此地步了?再说你张廷玉把我当什么人了,我是那么小心眼的人吗?这事还用说吗?balabala”虽然心里不悦,乾隆还是答应了。乾隆写好了手谕,等第二天张廷玉来谢恩,还准备了一些君臣之间的体己话,想着一笑泯恩仇。没想到第二天张廷玉仅让儿子来谢恩。和预想的不一样,乾隆觉得很没面子,很生气。乾隆就拟旨令张廷玉再来谢恩,没想到军机处将此事泄密给张廷玉。不知道是张廷玉老糊涂了还是怎样,旨意还没有下达,张廷玉就来谢恩了。这不明摆着乾隆身边有张廷玉的人吗?乾隆更生气了,削去他的官爵,免去配享太庙的资格。
几年后张廷玉卒于家中,乾隆还是准他配享太庙了。不知道在最后的几年中,这位三朝老臣是如何度过的,他至死也不知道自己后来还能配享太庙,也是可惜。
张廷玉巅峰的时候位极人臣,想来他肯定深知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他与乾隆相处的时候,总是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应该是命运的捉弄吧。
我是头条作者同道棠,每天分享一些历史故事,欢迎评论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谁是主子谁是奴才还不知道吗?在清朝,只有主子和奴才,那些奴才大臣敢骂皇帝,肯定被抄家砍头。你奴才做得再高再久,还是奴才。
张廷玉是从康熙到乾隆,三朝又怎样?你还是个被打压的奴才。
在明朝,那些大臣骂皇帝,顶多被打一顿。而且大臣经常跟皇帝互怼,皇帝也拿大臣没办法。明朝大臣当得久有贡献,你就可以被皇帝安排当太子的老师,也就是未来皇帝的老师。中国人讲究尊师重道,就算是皇帝对自己老师,也得非常尊重。
明朝中后期有好几个皇帝都是中央的大臣拥立的,你们想想大臣的权利这么大。
万历皇帝(他是被拥立的王爷,前面皇帝没有儿子)30年不上朝,就是大臣们不肯通过一项法案,承认他老爸是太上皇。双方就互怼30年,最后大臣还是不肯通过。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结党营私一直是皇帝最为头疼和痛恨的问题,而君王之道,帝王之术在于朝堂的制衡,衡则安,反则乱。
张廷玉算是三朝元老了,以前用他平衡满臣和汉臣的关系,安稳朝堂局势,后来他一家独大,即使他没有左右朝堂的意思,但对于君王大业来说,始终还是个隐患,这无关忠心或贤明与否,只是权术的必要举措,打压在所难免。
至于一些个人因素在我看来顶多不过导火索罢了,要不是故意打压,很多事皇帝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过去了,毕竟装糊涂也是很多君王的拿手戏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朋党问题
朋党问题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顽疾,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警惕,他与鄂尔泰的矛盾比较深,这个其实也是汉臣与满臣之间的矛盾,简单说就是他威胁到了乾隆的统治,所以必须要动他,这个是主困。
二、申请退休激恼乾隆皇帝
张廷玉为人比较固执,仗自己三朝老臣,倚老卖老而且有时候会比较激动,乾隆帝有时候也会有所不满,年轻的乾隆有点讨厌张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