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葬在哪里(建文帝陵墓)

网友提问:

建文帝到底葬在何处?

优质回答:

有人说成祖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成祖孙子派的)是找建文帝,这绝对胡说。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朱棣的皇帝来路不太正,有点李世民。通过威加海内外,万国来朝,显示正统加以补救。

郑和原姓马,回民,元朝云南色目人,从小跟有钱的父亲到麦加朝圣,是个伊斯兰。10岁蓝玉征云南,被俘成了小太监(明朝将俘虏的儿童全部变太监,是个传统)。在南京被朱棣,姚广孝带到北京,后成了亲兵,获战功无数!朱允炆真在南洋一带,早被郑和下西洋那个阵仗吓跑了,上那儿找?朱棣,姚广孝,郑和都是人精,这样找岂不弱智?再说朱允炆一文弱皇帝,要坐船,到语言都不通的异国他乡,就不怕海盗抢了?就不怕海里喂王八?所以朱允炆就在国内,我通过明史及有关资料分析,建文帝就在闽浙边界,活了49岁。

这结论从何而来?我有推论也有事实。一、当时朱棣靖难打到南京在内奸的帮助下攻入内城,停止进攻等侄儿朱允炆死,突然皇宫火起,建文帝不见了。二、心腹大臣齐泰,在朱棣过淮河时就到东南募兵,实际是考查退路,已将钱两布于相关寺院。三、朱棣登基后一直安排一心腹在长江流域找朱允炆,此人叫胡英(广),找人要秘密进行,打枪的不要。胡名义上是替皇帝找仙人张三丰。张三丰什么人,那是宋朝得道成仙的人,道教老祖之一,传说得道成仙了。他老人家如活到明朝,应该三百多岁了,胡代表皇帝找张三丰,属于上坟烧报纸,呼弄鬼的!胡找仙人,不去道观,也不上武当山,偏偏一个接着一个的寺庙转!这个工作很辛苦的,胡二十多年没在家过一个春节,到永乐十年,朱棣看他辛苦,召回京师封了个礼部左待郎(第一副部),但工作性质不变,继续找。找到没有?还真找到了。请看明史:在朱棣去世的前几个月,当时有一个人拼命赶往北京,恰巧朱棣最后一次出征,出长城在宣化打仗。这人到北京后又不怕疲劳,又快马赶到宣化。这人就是在外找张三丰的胡英,有什么事这么急,一定是有又急又大的事,甚至超过军情。找着张三丰了,肯定不是;有紧急军情,胡广不管打仗的事;莫不是找着建文帝了?应该是,胡英到了朱棣的野战帐篷,把朱棣从梦中吵醒,正要发火,一看是胡广,朱棣立马冒冷汗!这个不用多想,失踪二十多年的侄儿找到了,不然胡英多大胆,敢夜闯皇帝大帐。他们谈了什么,这个明史无记录,但明史记载君臣一直谈到天亮,以后胡没有再去找张三丰了,而是回礼部上班了。史上记载此后朱棣异常高兴,可能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一下放松了几十年的紧张神经,皇帝病了,并且一病不起,不久就找老爸朱元璋报到去了。如果你还要问,他们到底谈什么了,我真的不知道。但根据情况分析至少应有以下对话:建文帝要胡英传话,请转告四叔(朱棣),四叔皇帝做的不错,我也年老体衰,出家几十年,对皇位已无兴趣!请四叔安心做皇帝吧。朱棣:胡爱卿以后多注意吾侄允炆的消息,死后悄悄安葬,在多地多搞几个坟。记住:此事只你我君臣知道。胡当即叩头:我替朱允炆谢谢万岁!这是分析得来的,信不信由你。一年不到,胡又出差闽浙交界处,这时的皇帝已是朱高炽,出差了半年!应该是安葬朱允炆!这样推算建文帝49岁。朱高炽下旨,解放了包括朱允炆儿子(仍被隔离)在内的有罪(其实无罪)大臣,包括灭十族的方孝孺

从此胡英没再出差,也不用出差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与其说建文帝到底葬在何处,不如先回答他到底死了还是没有死,因为从现有的史书上来看,建文帝死因已经成为了千古之谜。

发端于1399年的靖难之役,是一场朱家子孙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为了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四年战争,伤亡无数,朱棣终于攻进了南京,变成了明成祖。

而朱允炆呢?不知所终,军士从皇宫的火堆中找到两具被烧焦的尸体,据说一个是皇后,一个是皇帝朱允炆。朱棣以帝王之礼葬之,但是他自己的心里也在打鼓,这到底是不是朱允炆?

果不其然,此后从民间很快传出来各种说法,什么建文帝没有死,他化妆成了和尚跑掉了。有的人说他跑到了福建,有的说他出海去了南洋,甚至更离谱的是说他跑到了非洲东海岸。

建文帝到底死没死,确实没有人知道,但是有一件事确实是史书上确切记载了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起点太诡异了,首航是在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正好是靖难之役结束的第二年。

显然,在中国当时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一下子派出数百艘船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两万余人,怎么看都是不合适宜的。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朱棣相信了民间关于建文帝没有死的传言,于是派出了郑和以下西洋,扬国威的名义,出海寻找建文帝。

从1405年第一次到1422年第六次结束,郑和的船队走遍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各个国家。但是令人感到诡异的是,1422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朱棣突然叫停了郑和下西洋,1424年朱棣去世,再次重启下西洋时,已经是1430年了。

这是为什么?之前都是平均二到三年出航一次,为什么第六次出航之后,停了下来呢?

因为1423年,明成祖朱棣得到了一个相对确切的情报,那就是锦衣卫找到了建文帝的墓。墓在哪里?就在福建宁德。据锦衣卫密报,当地百姓发现了一座很是奇怪的墓,怪在哪里?

一是此墓地处乡村,但是却跟皇家墓气派相当,有地宫,有拜亭,还有舍利塔。墓前的装饰花纹里有闭嘴龙,而闭嘴龙是明皇家陵墓的标配。这座墓所在的村中,大部分人都姓郑,而当年随建文帝逃亡的22个大臣当中,恰好有一个叫郑洽。墓的前边不远,就是宁德著名的金邶寺,如果说这也是巧合,那么这个巧合似乎有些太巧了。

据此,史学家们勾勒出了当年建文帝的逃亡路线,从南京出来后,经刘家港出海南下,所以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就设在了刘家港。随后,建文帝的船队沿浙江沿海一路南下,由于朱棣追击速度太快,最后建文帝的军队走到福建时全军覆没,他本人进入了宁德金邶寺剃发为僧。

直到1423年死在了寺里,被埋在后山坡下,被村民发现,报告了锦衣卫。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叫停了一直进行的下西洋行动,因为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继续耗费人力物力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史仲彬与建文帝》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

2008年1月的一天,一支修路队在蕉城区城郊的上金贝村景区修整步游道,偶然在荒草众中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古墓葬。这座古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构成,整座墓占地近200平米。古墓为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墓顶雕刻火珠莲花,墓壁旁墙头石雕云纹螭首,左为祥云纹,右为海浪纹。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塔落款为“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上金贝古墓

经研究小组专家初步确认,古墓建造于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发现该墓被盗三次以上,墓室已是空空如也。其中,有部分专家结合宁德当地建文帝传说及发现的五爪金龙袈裟等物证,对比古墓与明帝陵朝向一致,石雕形制、年代(火龙珠雕刻,该标志是明代佛教中标志性的器物构造),大胆推断此墓为建文帝陵墓。他们对“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的分析也合理有据,如“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的意思,认为功德最为圆满的当然是皇帝;“圆明大师第三代”,即朱元璋曾自称为圆明大师,第三代即他的孙辈,与“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暗合;“沧海”合乎神州一统的帝王心理;“珠”则是“墓主姓朱,本是帝王”的隐喻。

事实果真如此吗?结果可能会让大家大失所望。经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地方史志、历史、明史、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考察论证,断定这一墓葬并非建文帝的墓葬。双方专家在论断前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研究成果。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的专家组认为,不能仅凭石构件造型来推测出墓主人身份。如果要确定墓主身份,必须有确凿的碑刻、文字记载等实物才有说服力。

建文帝雕像

此后,福建省文物局方面组织的专家对墓中舍利塔上碑文“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十九个字做出解释——前九个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印简,字海云,居住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师之一,印简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他为佛日圆明大师。这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补续高僧传》及《南宋元明禅林宝林》等史籍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而后十个字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他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珠”是他的别名法号。此外,在上金贝古墓不远处曾有一座金邶寺,据文献记载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历经千年,高僧层出,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元大德年间重建了寺院。寺周留下他的“蒙泉”手迹和一口纪年铁钟(已毁),上有“沧海弥珠”字样,沧海珠禅师曾任金邶寺主持。最后,福建省文物局发出考察通报,宣称,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南京逃亡的建文帝。关于上金贝古墓是否为建文帝陵的纷争才停止下来。

至于建文帝被永乐皇帝软禁在支提寺中,最后结局怎样?或是在支提寺中安度晚年,或是被永乐帝或其后人迎回宫中赡养。至于葬在哪里,只能等时间去考证了。

其他网友回答

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传说是下南洋了!历史之谜!有待继续考证!

其他网友回答

福建宁德山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