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宋诗词如此耀眼,有哪些时代背景条件造就的?
优质回答: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等,没有这些基础条件,是不可能形成划时代性地文化、艺术大繁荣的!当然,各个时代文化、文艺体系的形成也都有互不相同的原则,所以才形成了有典型代表性的时代特色,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的小说,并且都把各个时代的文学格式水平推到了不可能再被超越的顶峰!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诗词”,唐宋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从“诗”的角度来说,“唐诗”和“宋诗”是整部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而从“词”的角度来谈,“唐词”和“宋词”都有极高的讨论价值。
唐宋诗词的耀眼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它们正好处于特殊的时代节点之上。
唐诗与宋诗:前者创生,后者求变
诗坛三大高峰,一为开元,二为元和,三为元祐,是为“三元说”。
前两个在唐代,开元中有李杜等人,元和中有韩柳白居易,最后一个时期是宋代,诞生了王安石、苏轼等人。
但是,这些诗歌默认为近体诗,以律绝为主,之前的古风、乐府、杂言等不算其中。
而这两个时代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不同的。
从时间上来看,唐诗正好是处于近体诗走向成熟的阶段。
近体诗脱胎于南朝齐梁时期的“永明体”,是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音韵的秘密,提出了“平上去入”等声调的运用规律,在诗歌形式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规范。
唐代从初唐开始就继承了这种诗歌创作方式,沈佺期、宋之问等人都是个中好手,尤其是杜审言,也就是杜甫的祖父,更是在这一领域中很有声名。
一个新生事物表现得最为辉煌的时候,并不是其初生和鼎盛的时期,而是其走向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有很多人带着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试验,所以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所以盛唐之所以被称为“诗歌”的盛世,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诗人众多和流派纷呈。
其实这一阶段还不是诗歌鼎盛时期,事实上也很难找到一个诗歌鼎盛的时期,但从实际来看,无论是之后的元和还是后来的元祐,在诗歌名家和名作方面并不比开元时期逊色。
国力蒸蒸日上,给文人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自信感,所以唐诗中往往蕴含着开放的倾向,一股舍我其谁的气势经常会在诗歌中流露。
到了元和年间,中唐时期国力有所下滑,社会弊病逐渐出现,盛唐时代的那股略显毛躁的气息出现了沉淀,所以像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歌就较为稳重,白居易更是继承了乐府等诗歌的现实作用,像《卖炭翁》、《琵琶行》等等诗歌在当时有很大反响。
近体诗到这一阶段其实已经走向了一个瓶颈,这不是诗歌体裁所带来的,而是受到了当时社会中的文学风貌影响。之后的晚唐虽然所有差别,但总体来说唐代诗歌的风格还是比较统一的。
真正打破了这一瓶颈的是宋代,这与时代变化有关。
宋代积贫积弱是不争的事实,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使得整个两宋时代的文人在精神上都是比较苦郁的。
这就像头上时时刻刻悬着的一柄利剑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长期处于“亡国”的阴影之下,所以宋人的诗歌就很少有唐人“开放”的气势,转而更注重内心的求索。
所以,同是写庐山,李白想象九天银河泻地的壮阔,而苏轼探求庐山真面目的成因。这就是时代背景的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差异。
宋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唐诗逊色,历来“宗唐”、“宗宋”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比如宋人方回创作作诗歌选集《瀛奎律髓》的时候,就把唐宋两代诗人的诗歌放在一起。“宗唐”的人不满其中的“宋诗”,“宗宋”的人不屑其中的“唐诗”,所以《瀛奎律髓》也被很多人戏称为“箭垛式”的作品,双方都要攻击它。
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宋诗之所以能和唐诗比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走出了与唐诗不同的新路。
虽然我们说文学的风格、种类等等是因人而异的,但其实大路就那么多,小路在研究的时候价值并不是特别大。这就像分析某一篇文章的观点一样,早晚都有穷尽的时候。
唐诗这一路数在有唐一代其实已经走到了极尽,后世几百年同风格的作品没有与之比肩的,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所以,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积极求变,形成了与之互补的另一种风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实从后来也能看出,无论是“宗唐”还是“宗宋”,之后的朝代没有脱离唐宋的影响,其诗歌成就自然就不及唐宋。
“一直在模仿”和“一直被模仿”,这中间差着几个境界呢。
唐词和宋词:前者水平存疑,后者极为繁盛
“词”这一文体到底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确实已经有了“词”的出现。
无论是出土的敦煌曲子词还是白居易等人的作品,都已经坐实了这一点。
关于唐代词作的争议,其中还是主要集中在“唐词”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上。
从实际来看,唐代见到最多的词大概就是白居易《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这种非常短小的作品,形式单一,水平和宋代相比着实不高。
但是因为可能处于“词”尚未成熟的阶段,从历史局限性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
而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菩萨蛮》等等作品,虽然质量极高,王国维更是说其“八个字”就能关“千古登临之口”。
但是,这两首词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真的不好说。
一个是因为数量太少,给人的感觉就是李白突然写了两首词,不知道前因后果;另一个也是因为这两首词在创作手法上实在是太成熟了,和同一时期甚至之后的时期都有脱节,不像是唐人能写出来的作品。
所以,唐代“词”的水平到底如何,这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这两首词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而相对比来说,宋词就和“唐诗”一样,正好走在通向鼎盛的道路上。
“词”这一文体何时成熟,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宋词虽然繁盛,但年代太短,尚未完全兴起便造亡国之祸,元明两代又不重此道,直到清词出现才说明这一文体的成熟。
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刚才说过,宋诗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两宋文人内心的苦郁所造成的,那么不能借“诗”来抒发的情感自然也要有一个宣泄的地方,于是有着“游戏娱乐”功用的“词”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也是宋词繁盛的原因之一。即时代背景下,用作情感分流的载体。
所以宋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脉络和唐诗比较像,一时间作者众多,流派纷呈,不仅仅在上层社会有晏殊这样的代表,同样在市井之中也有柳永作品的流传;豪放、婉约之争也是贯穿了两宋词坛;格式、声律在周邦彦之后也得以固定。
从实际来说,宋词之所以能如此繁盛,其实和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毕竟如果从根本上来说,“诗”与“词”的创作方法是相通的,只是体裁的变迁,并不能算作创作手法的更新。
“唐宋”两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其发展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为何会涌现出如此多的名家名作,其实和“时势造英雄”的过程差不多。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冷暖两心知,不是夫妻不要同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