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历史有哪些战争纯粹是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呢?
优质回答: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之初,各个解放区都搞了野战兵团,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军区司令挂帅,而是另外选择资历浅一些的将领担任野战兵团指挥员。比如西北军区的野战兵团司令员张宗逊,华北军区的野战兵团司令员是杨得志,冀鲁豫军区一度是宋任穷,而华东军区新四军则是改编为华中军区,隶属于华东军区,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但最后打出来的只有粟裕,其他人都没有能打出来。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晋察冀军区人多枪多,物资充足,但中央对聂帅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太有信心,所以命令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合力,贺龙负责军事指挥,发动了大同集宁战役,试图打通两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但是一仗打下来,打成了胶着状态,而且造成了一些损失,于是中央命令部队撤下来了。这之后,晋绥军区和西北军区合并,部队也交给了西北军区,贺龙就当军区副司令去了,主要负责后勤,聂帅也基本上告别了战役指挥。
之后,晋察冀军区进行改编,单独组建了一个小规模的野战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杨成武任政委,华北军区的局面才逐渐稳住,通过清风店等战役,晋察冀军区的形势才开始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华北战区在解放战争之初的战绩,在各个战区中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和华东战区相比,和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相比,华北野战军的战绩就更显得缺乏说服力了。所以,到解放战争后期,华北军区的部队被大量拨归东北野战军指挥,比如黄永胜纵队,就是从华北军区拨归东北军区指挥的。
西北军区一开始组建的野战兵团,大约三四万人,张宗逊为司令员,先打了西府战役,也就是第一次西府战役,结果同样在马家军和胡宗南联手配合的攻势之下,西北野战军也打成了焦灼状态,实际上是打了败仗,之后中央对西北军区的人事也进行了调整,改为由彭总直接负责指挥,局面也逐步好转了,而张宗逊则改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之后再未直接参加过战役指挥。
还有中原战区,在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得悉国军将对中原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之后,从冀鲁豫等根据地抽调了一部分部队,进入中原战区,以加强中原战区的战斗力,比如皮定均旅就是从冀鲁豫调过来的。军区司令员为李先念,野战军一度准备由王树声但任司令员。此外,南下湘赣建立根据地未成而返回的王震所率的部队,也在路过中原解放区的时候,李先念电报中央,请求暂留中原军区协助作战,也留下了。但中原解放区最后还是不得不突围。之后,李先念、王树声等人也基本上没有再参加过战役指挥。
仅有的两个例外,实际上主要就是粟裕和陈赓,一路打胜仗,硬是打出来了,以至于陈老总后来说过,粟裕、陈赓将要和彭刘林并驱争先,尤其是粟裕,逐步成长为战区的主要战役指挥员,不仅率领新四军主力改编出来的小规模的华中野战军连战皆胜,在苏中七战七捷,成为解放战争第一年中歼敌最多的部队,而且奉命北撤山东之后,整个华东军区的野战部队也逐步都由他指挥了。陈老总调中原军区之后,粟裕更是以代司令员的身份在华东继续指挥。
山东原定林总负责指挥,但是国军抢占东北,不得已将林临时调往东北,陈老总则北调山东,但山东在狗军重点进攻之下,始终无法摆脱被动局面,于是中央先准备将徐帅派往山东负责军事指挥,徐帅生病尚未痊愈,所以又改命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山东,和山东的部队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则由粟裕负责。而粟裕到了山东之后,也不负使命,连战皆捷,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中央领导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稳步提高。
从这个角度说,中央一开始的布置中,粟裕的地位其实和杨得志、张宗逊等人是一样的,但其他人都没能打出来,只有粟裕不断打胜仗,不断成建制的歼灭敌人,最终成长为大战区的战役指挥员。而解放战争一开始任命的其它几个战区的野战兵团指挥员,好一点的如杨得志始终保持着主要的战役指挥职务,差一点的就基本上都离开一线野战兵团的战役指挥岗位了,而且之后再解放战争中也再未得到战役指挥的机会。
不过,也是因此,才造成了粟裕虽然战绩比绝大多数元帅都高,但地位却始终不及他们的结果。其中的原因,除了资历相对比较浅一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部队越来越多,打的仗规模越来越大,但大多数后来由他在战役指挥中指挥的部队在历史上和他并无太深的渊源,其成长和发展更是粟裕没有参与的,而他指挥起来如臂使指的部队,也就是华野一纵、四纵和六纵,则是他自己参与组建和发展起来的部队,也就比较顺当。而山东部队因为之前抗战时期和粟裕并无太多交集,所以才出现了济南战役中许世友直接电报中央要求更改命令的情况。
粟裕这个情况和历史上的一些名将,比如韩信的情况其实是很相似的。虽然韩信曾经指挥过的部队多达三四十万人,但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部队都是刘邦亲信的将领在统领或者组建、发展起来的,战役上可以归他指挥,但历史上和他并无太深的渊源,只要刘邦一句话,这些部队随时都可以改由其他人指挥。尤其是部下还有类似曹参这种持有刘邦集团原始股的高级将领,就更不是韩信可以随便使唤的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虽然一度兵力强大,但并没有能力在齐地直接背叛刘邦,自立为王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的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伟大战役。当时的工农红军,真可谓是危机四伏。因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仅剩下三万余人了。
蒋介石在知道这种情况下,为了一举歼灭工农红军,他就派了二十万大军,想把工农红军给彻底的赶尽杀绝。
想想二十万对三万工农红军,好像胜算的把握很大。至少在蒋介石看来,此次对工农红军的围剿,肯定是万无一失的。
但是,这一次对红军的围剿,结果还是让蒋介石大吃了一惊的,因为他被反杀了,并且最终是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吃了一个打败仗。
蒋介石不知道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逆转,因为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工农红军开始有毛泽东来领导了。
这也就是说毛泽东已经掌握了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权。
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开始和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在贵州、四川等地的边界线上,来会穿梭的。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即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他最擅长的战役,就是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给予敌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在配合运动战。
毛泽东在消耗敌军有限兵力的同时,把他们给逐一分散开来,然后找到机会,出其不意的给与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利用这种迂回穿插式的作战方式,毛泽东先后四次带领工农红军,度过赤水。并且歼灭了国民党大部分人马。
这是令国民党军队,绝对想不到的。竟然先后在一个地方吃了四次败仗,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参战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看到自己胜利无望,再不撤退的话,就有可能会被全部歼灭的情况下。所以,他们只好狼狈地逃跑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场打的十分漂亮的,在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工农红军来说意义还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存了工农红军仅存的硕果,而且还为日后工农红军再次走向强大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一次战役,也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指挥的最为得意的一次伟大战役的胜利。同时,四渡赤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所以,这一次战争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这次战役是可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所比肩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只有最为伟大的军事家,才能在战场上超水平发挥,用三万人马打败敌军的二十万大军。
毛泽东做到过,所以,毛泽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家。他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历史上因为换将反败为胜的伟大战役。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灭楚之战,秦始皇先是安排年轻的将军李信,率领秦军20万,结果被楚军打了大败,秦始皇痛定思痛,认识到秦国大将王翦主张用60万军队攻楚是正确的,于是就派大将军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楚国。
王翦率军到达楚国边境后,应用谋略不急于与楚国的军队决战。采取的坚守阵地,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方法以等待时机,当楚军放松了警惕、不加防备的时候,王翦率60万大军与楚军展开了决战。由于秦军后勤保障到位,加上训练有素,士兵个个身强力壮,有很强的战斗力。楚军被打的一败涂地,楚国也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