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胡雪岩是李鸿章杀死的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胡雪岩不是李鸿章杀死的,但与李鸿章有点干系,他的死是咎由自取,李鸿章手下的人不过是顺势而为,推了一把。
晚清中国的政坛上,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人独撑危局。 他们俩人,一个横刀立马,以诸葛亮自况,意气风发;一个纵横捭阖,自嘲大清裱糊匠,傲视群仉。但不幸的是他们俩人是政敌。除了陆防海防之争,他们在打仗、练兵、筹饷、洋务等所有事项上都是竞争对手,都希望获得彼消此长的机会。
1883年的中法战争,是两人的矛盾的顶点。
当冯子材取得镇南关胜利后,李鸿章却在外交谈判中对法国妥协。这个妥协使得法国获得了失败中的胜利,清廷品尝了胜利中的失败。左宗棠曾愤恨地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抵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胡雪岩的事业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展开的。
胡雪岩是钱庄伙计出身,早年投靠浙江巡抚王有龄而起家。后来太平军破杭州城,王有龄投缳自尽,胡雪岩转投左宗棠,主要为左宗棠西征筹饷。他与左宗棠配合默契,左宗棠在前线打仗,胡雪岩在上海给他借洋债,然后就地采购,枪炮、弹药、药品、粮秣,左宗棠西征所需,从来没有耽搁,是左宗棠最得力的助手。
李鸿章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盛宣怀。胡雪岩与盛宣怀地位相仿,但出身、际遇、眼界、能力却大相径庭。
盛宣怀与胡雪岩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一是盛宣怀读书识字,有学问。盛宣怀出身官宦之家,幼时读书,应童子试,得监生,但乡试不第。而胡雪岩根本则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更别说学问了。这就决定了俩人的眼界、格局大不同。
二是盛宣怀可以做官,不怕吃苦。同是捐班出身,而胡雪岩起居豪奢,辕门听鼓对他来说是很辛苦的事,就因为不能早起,所以他一辈子不能担任任何官职。相反,盛宣怀是实实在在当差,入李鸿章幕府,与所有幕僚一样,站班、办差、应酬,那一样也不比同僚差。他的实缺是从知府干起,一路兵备道、海关道,最后官至邮传部尚书。这些官场经历锻炼了盛宣怀的能力,培养了资源,也增广了眼界。
三是盛宣怀能做实业,胡雪岩不能。俩人虽说都与洋商打交道,但胡雪岩骨子里非常传统,是个典型的生意人,不屑做实业,也不了解实业的重要性。盛宣怀则完全相反,他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实业家和企业家,他的兴趣、资源、能力在做实业的过程中使他无往而不利。盛宣怀兴办的所有实业,都是严格依照当时世界上最标准的有限责任和股份制的规则。而胡雪岩的店铺虽遍及大江南北,却无一例外是无限责任的私人产业。
胡雪岩之败其实是咎由自取。
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已经大量引进西方商业规则,与胡雪岩做贸易、借钱给他的人也基本上都是洋商。但胡雪岩似乎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他做事,依然固守中国传统的生意人规矩,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和风险规避茫然不知。
更要命的是,胡雪岩是个愤青,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以狭隘民族主义的心态看待国际贸易,缺乏眼界和格局,昧于外事,最终功败垂成。
当时中国的缫丝业是纯手工操作,而欧洲已经发明了机器缫丝。相比之下,机器缫丝效率高,质量好,一台机器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几十个手工工人,因而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胡雪岩认为,机器缫丝是中国的灾难,会使江南的手工业者失去生计。为此,他以江南手工缫丝者的代言人自居,对现代化机器工业生产怀有莫名仇恨和深深的敌意,立志以一己之力将其打垮。
于是,胡雪岩在1881-1883年发动了一场生丝大战,他的对手是上海专营生丝的洋商和刚刚兴起的现代缫丝工厂。
当时中国浙江和江苏南部、江西东部地区是世界生丝的主要原料产地,上海的机器缫丝就是看中了这块原料产地。
胡雪岩的做法是深入敌后,把所有国产生丝全部收购,让上海的洋商无丝可缫,饿死他们。而1881年春季江南大旱,生丝产量大减,正好可以减少胡雪岩的收购成本。于是胡雪岩疯狂了,见丝就收,然后囤积在上海。
洋商也在抵制。他们收不到丝,工厂无法开工,生丝价格大涨。胡雪岩坚持不放,第一年胡雪岩大胜,洋商没有原料,工厂无法开工。这个时候胡雪岩如果见好就收也算大胜,但他志不在此。第二年是1882年,胡雪岩仍然故计重施,继续增加库存,企图获得中国市场上生丝的定价权。
胡雪岩斥资2000万两白银,是他所能筹集的全部资金用于生丝收购和囤积。如此一来,胡雪岩的全部流动资金,加上所有的融资手段和银行授信,都投入到这一次生丝大战中了。 胡雪岩利令智昏,2000万两银子根本垄断不了中国的生丝市场,顶多给上海的洋商找点麻烦。一个生意人不好好做他的本职,却热衷于充当热血青年,失败是必然的。
结果当然无法令他满意。生丝有时效性,虽然是纺织品原料,却不是植物。生丝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霉或变色,并不适合长期贮存。
胡雪岩大规模囤积生丝的行为风险极大,稍有理智的商人都不会像他这样操作。胡雪岩是在玩一场豪赌,他押上了全部身家,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上海的现代缫丝行业。
这场赌局胡雪岩必输无疑。胡雪岩发动生丝大战的目的是为了把机器缫丝赶出中国,赚钱只是次要的目的。他如果赢了,洋商的机器缫丝未见得能退出中国;输了,胡雪岩则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与盛宣怀不同,胡雪岩对幕僚和智囊之类的服务不感兴趣,又由于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很低,没有任何人对他这一时期的决策过程有过记载,所以我们今天对胡雪岩当时的动机、心态难以揣度。反正是匪夷所思,不知道他为什么在身家巨万时还要如此豪赌。
1883年还有一个外部因素起了作用,那就是欧洲生丝大丰收,丝价很便宜。上海滩的缫丝机虽然没有中国生丝可缫,却可以进口欧洲的原料,洋商信息流畅,以全世界为市场,不囿于中国,这也是令胡雪岩意外的。
就在他打算妥协时,盛宣怀不失时机地开始狙击他了。这一役,他实际上是被盛宣怀暗算了。盛宣怀的优势在这次狙击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掌握信息先机。从山海关和上海的太平洋电缆建成,盛宣怀就掌握着全国的电报系统。所以胡雪岩收购、调头寸、借钱、谈判价格等所有细节,只要通过电报发送,盛宣怀就一清二楚。而胡雪岩则完全蒙在鼓里,他对电报这种新玩意茫然不知所措,在他看来,盛宣怀与他一样。
其二,盛宣怀的洋商资源比胡雪岩优势太多。与胡雪岩打交道的英商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等实际上是以盛宣怀马首是瞻,而这一点胡雪岩并不了解。对这两家银行来说,盛宣怀本人是朝廷高官,又有北洋水师这个巨无霸客户做后盾,肯定比胡雪岩这个土包子更有价值。所以,要怎么对付胡雪岩,只凭盛宣怀一句话,实际上击垮胡雪岩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盛宣怀勾结汇丰银行做的手脚。
第三,北京、上海和江苏的官场资源,胡雪岩和盛宣怀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胡雪岩的后台只有一个,那就是左宗棠。而左宗棠自负清高,脾气火爆,在官场上并不受欢迎。盛宣怀则不同,他的后台除了李鸿章和北洋,还有京中大佬和宫里慈禧身边的太监。盛宣怀长袖善舞,即便没有李鸿章,论搞关系他自己也比左宗棠能折腾。
胡雪岩替左宗棠借洋债,很多都是他个人担保,当时汇丰银行有一笔七十万两银子要马上归还,本来应该由上海海关负责偿还,可是盛宣怀指使上海海关道邵友濂故意拖延,胡雪岩只好自己垫付,造成他头寸紧张。
而盛宣怀早就通过电报局了解了一切。于是故意散布谣言,对胡雪岩的钱庄进行挤兑。雪上加霜的是,左宗棠在这个节骨眼上病逝,树倒猢狲散,各省的协饷帮不上忙了。胡雪岩无奈,只能降价抛售库存生丝,最后终至破产。
实际上,胡雪岩发动的这一场生丝大战不仅搞死了他自己,也搞死了中国的生丝生产。上海的洋商在中国收不到生丝,转而向欧洲和日本收购。
而日本在生丝生产方面一直是中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1840年代日本生丝还无法与中国相比,但胡雪岩的生丝大战救了日本的生丝出口。从那以后,日本超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生丝出口国。
而长三角也是从那时开始,生丝生产逐渐式微,到二十世纪初期,传统的长三角生丝产地彻底被珠三角替代。胡雪岩发动生丝大战的本意是为家乡人争口气,最后却害苦了乡亲。
胡雪岩是在破产三年后病逝的。由于他是个小人物,破产后就音讯全无了,史料上无任何记载,我们无法得知他得了什么病,死前是什么状态。
其他网友回答
胡雪岩之死与左李斗法有关,左宗棠为人持才傲物,看不起李鸿章,而胡雪岩背靠左宗棠,是左宗棠的钱袋子,所以李鸿章要想打败左宗棠首先要断其财力。当然胡雪岩在给左大人办理事情的时候也不检点,特别是在洋人借款时间中捞了太多好处,左宗棠也开始不太相信胡雪岩了。